生态,城市的未来
2018-11-19文丨毛敬平
文丨毛敬平
城市的快速扩张催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保护城市生态,促使城市良性发展,是时代给我们的考题。
何为生态城市
百度百科是如此解释生态城市的: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城市生态的规划则是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信息、经验,规划、调节和改造城市各种复杂的系统关系,在城市现有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所进行的规划。
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的理念渊源很长,其雏形可以上溯到中国古代的人居环境、欧洲古代城市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现代的生态城市思想直接起源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其理论展示了城市与自然的平衡。20世纪依次出现了两次城市生态学高潮,它们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城市生态研究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赖特的《不可救药的城市》、赛尔特的《我们的城市能否存在?》警示了环境破坏的后果。60年代,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反映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70年代,一些生物学家开始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城市。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人与生物圈”计划。其间提出了生态城市或生态的城市的概念,由“生态学”和“城市”复合而成。它与“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概念虽有联系,但又具有一定的差别。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人类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必须加以规划,以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并为大家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的最大利益”。1975年,吉尔斯特成立了城市生态组织,该组织于1990年在伯克利组织了第一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1992年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自此,生态城市的思想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接受。
生态城市的内涵与普通意义上的现代城市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生态城市中的“生态”,已不再是单纯生物学的含义,而是综合的、整体的概念,蕴涵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所讲的纯自然生态,而已成为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的载体。
生态城市中“生态”两个字实际上就包含了生态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生态城市建设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生态城市建设内容涵盖了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建设、生态产业的发展,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化等方面,涉及各部门各行业,这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到了文艺圈,饭局就换了格调,变成了雅集。此类文化人的饭局在历史上数不胜数。但是,从书画艺术史的角度来说,最具影响力的饭局有两个:一个是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在会稽山阴举办的兰亭修禊雅集,一个是发生在北宋元祐 二年(1087)的西园雅集。兰亭修禊雅集之所以出名是因为王羲之的字,而西园雅集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李公麟的画和米芾的题记。除此而外,由此带来的后世画家不遗余力的描绘,更是让这两次雅集成为中国绘画的重要创作母题。以此为题材创作的大量作品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共同构筑出中国绘画史上一道绵延不绝的亮丽风景线。
因此在本质上,生态城市建设是在区域水平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平台和切入点。生态城市建设是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全民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运动,通过生态城市建设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门学问,是城市形象最直观的体现,让城市有“颜值”更有“价值”。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它有利于提升产业结构,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生态城市是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新载体,只有从城市空间、自然环境、人口密度以及能源结构等多个方面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方针,才能在建设生态城市大道路上越走越远。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2016年1月29日,住建部首次命名徐州、苏州、珠海、南宁、宝鸡(地级市);昆山、寿光(县级市)7个城市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2017年10月27日,住建部决定命名杭州、许昌(地级市);常熟、张家港(县级)4个城市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这也是我国对建设生态城市的鼓励与提倡。
早在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发起了建设生态城市的概念。21世纪初,我国也开始了生态城区建设的实践,截至目前,已有百十多个大小各异的绿色生态城区项目。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在题为“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报告中披露,据不完全统计,97.6%的地级(含)以上城市和80%的县级城市提出以“生态城市”或“低碳城市”等生态型的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目标。全国目前有139个正在建设的生态新城项目。这些新区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和湖南、湖北等中部城市群。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栗德祥认为,推进生态城市建设需把握好紧凑发展、产业支撑、开源节流、优质高效、继承创新、以人为本等一系列关键点。“紧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城市综合社区或综合体,提高城市运行效率,降低机动车对环境的污染。此外,城市中心区应采用高密度路网,小街坊、窄街道、宽步道、密路网、高容积,这种结构有益于商业活动。”在栗德祥展示给记者的材料上,建构城镇的生态安全格局、营造城市绿色空间、做实绿色基础设施等,都是紧凑高效城镇布局的要求。
产业经济是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出现的“空城”“鬼城”现象,产业支撑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栗德祥指出,发展产业经济应注意特色化、循环化、低碳化,同时要注意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循环发展。
联合国关于生态城市确定了6项评价标准,即有战略规划和生态学理论作指导,工业产品是绿色产品、提倡封闭式循环工艺系统,走有机农业的道路,居住区标准以提高人的寿命为原则,文化历史古迹要保护好,把自然引入城市。
李迅提出,科学的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绿色建筑实施,数字城市系统应用、绿色交通、废弃物处理和再利用、低碳社区的建立等,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技术领域。
保山
生态城市建设要坚持规律性原则。自然规律又是一个庞大精密的规律体系,人们很难对它有透彻的认识。因此,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切不可妄自尊大、为所欲为。正确的做法是顺其自然。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要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深化城市总体规划的内涵,做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使城市市区与郊区甚至更大区域形成统一的市域生态体系。确定以环境建设为重点的城市发展战略,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形成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在城市工程建设、环境综合整治中,从规划、设计、建设到管理,从技术方案选择到材料使用等都要贯彻“生态”的理念,坚持“环境优先”的原则,要开发新技术,大力倡导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首先要勘察和摸清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情况,特别是其中的生态变动规律,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和设计。
城市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注重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对生活、工作、休闲的要求,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在这些系统中,人不是处于中心地位的主宰者,而是与其他物种一样的必须依赖自然恩泽才能生存发展的普通物种。人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将来也不可能有超自然和反自然的主观力量,人只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和顺其自然地主动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决不是相反地让自然与自己相和谐。
生态城市建设要坚持环境是生产力的原则。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环境是构成生产力的第六大要素。环境和生产力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化的事物,把二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在建设生态城市、发展生产力时,千万不要忘记环境这个大要素,必须善待环境、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
生态城市的成功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地球资源越来越匮乏的21世纪,许多国家的城市都大开脑洞,为建设一座可循环发展的生态城市而努力,其中,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美国的克利夫兰制定了详细的可持续发展计划,这个计划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细化到具体的城市建设实践中,使该市的生态城市建设更具有现实性。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市也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制定了具体的生态城市工程,在工程中运用各种适用的可持续技术,如增加绿地面积、推广可再生能源和资源、可持续水的利用等。巴西的库里蒂巴在垃圾循环回收、能源保护项目以及公交导向的交通创新上都取得了成就。德国的埃尔兰根在城市规划中加强风景规划和环境规划,重视森林河谷等生态区的保护,采用一体化的交通政策以及节约资源、能源等。
新西兰生态城建设目标包括建立可持续的、动态的、公平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并根据目标制定了更具体的措施。澳大利亚怀阿拉在其发展战略中提出了7条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要点,致力解决其能源和资源问题。丹麦哥本哈根的“生态城市1997—1999”制定了明确的目标。美国的克利夫兰制定了明确的生态城市议程,包括空气质量、气候变化、能源、绿色建筑、绿色空间、基础设施、政府领导、邻里社区、公共健康、精明增长、区域观、交通选择、水质量及滨水区建设等一系列具体目标和指导原则。日本的千叶新城从规划开始,就以建立生态型城市为主要目标。
巴西库里蒂巴是南美国家巴西东南部的一个大城市,为巴西第7大城市,环境优美,在1990年被联合国命名为“巴西生态之都”、“城市生态规划样板”。该市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受到世界的赞誉,尤其是公共交通发展受到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的推崇,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也给予库里蒂巴极高的评价。该市的废物回收和循环使用措施以及能源节约措施也分别得到联合国环境署和国际节约能源机构的嘉奖。
一提到“花园城市”,人们最先反映在脑海中的就是新加坡。新加坡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瞩目的“花园城市”,与人们对自然的关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追求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分不开的。“园林城市”和“花园城市”的本质应是“天人合一”,而非人为第一位,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应同自然界物种的繁衍进化协调进行,最终创造一个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城市。新加坡人深深地感到,城市化高度发达的新加坡留给自然的空间越来越少,因此更要珍视自然,让他们的后代能够看到真正的动植物活体而不仅仅是标本。
新加坡城市规划中专门有一章“绿色和蓝色规划”,相当于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该规划为确保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条件下,新加坡仍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充分利用水体和绿地提高新加坡人的生活质量。在规划和建设中特别注意到建设更多的公园和开放空间;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充分利用海岸线并使岛内的水系适合休闲的需求。在这个蓬勃发展的城市,是植物创造了凉爽的环境,弱化了钢筋混凝构架和玻璃幕墙僵硬的线条,增加了城市的色彩,新加坡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让人们在走出办公室、家或学校时,感到自己身处于一个花园式的城市之中。
发展阶段、地域特征、经济水平等多方面差异,决定了我国城市走低碳生态发展之路的多样性;充分认识绿色生态城市的复杂性特点,才能慎重研究、决策,避免主观性、表面性、片面性;绿色生态规划要依据不同城市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发展原则,因地制宜地实现不同发展模式。
要说未来的城市是否有一个“千篇一律”、“模板式”的图景,那一定是没有的。城市的模样可以千变万化,但生态绝对是其中不能或缺的重要一环。建设生态城市,也是为了建设一个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