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药物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
2018-11-19王文玲
文/王文玲
药物分析是药学、药物分析、临床药学等相关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运用分析、有机、生物化学和计算机等技术来研究和发展药品全面质量分析与控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操作能力,为他们今后从事药品检验、新药研究等领域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总结药物分析理论与实验教学经验,从优化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式两个方面就如何提高药物分析实验教学的质量进行初步的探索与研究。
一、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所占比重较少,与药物分析课程联系不紧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方法基本以教师讲授演示为主。在实验准备环节以教师准备为主,学生很少参与到实验试剂、仪器与设备的准备,不能系统地参加到整个实验中,影响学生以后对药物检验的全面性考虑。
(三)仪器设备尤其是高端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受到限制,如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仪器昂贵且操作流程复杂、维护过程繁琐,每个学生上手操作的可能性很低。
(四)实验考核方法仅以实验报告成绩为单一的评价方法,而对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缺乏重视,不能真实客观地评价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
二、实验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药物分析是在严格制订的典籍指导下的分析药物成分、检查药品合格性的科学,需要理论及操作的严谨性。首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熟悉实验的主要操作步骤,教师讲授实验操作的细节性问题后由学生进行操作,教师发现学生有不规范或者错误的操作时必须及时纠正;其次,要求学生养成做科学实验记录的习惯,如果与实验预期结果差别较大,则要求学生重做后认真分析实验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及解决方案。通过药物分析实验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规范的基本操作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增加设计性实验比重,加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鉴于药物分析的重要性及开课的时机,此实验应加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来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实验素质。设计性实验在教学活动中具体体现为:根据实验室现有的试剂仪器与设备及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个独立药物分析实验;经过小组间的分析讨论以及文献、药典等资料的查阅拟定一个实验方案;师生共同探讨此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及科学性,修订不足、完善方案;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到可靠的实验结果;总结分析实验,与实际问题及药物分析理论相结合。在此过程中,学生占主导地位,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切实贴合实际,更深层次加深理论理解,并在以后的科研及相关药物分析工作中能及时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改进实验教授方式,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基本技能
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和质谱是药物分析的实验仪器,由于仪器价格昂贵、操作复杂、维护繁琐等导致高校药物分析实验室的设备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对此,可以这样做:首先将色谱仪器的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在药物分析的理论课堂上进行探讨;然后将本实验内的色谱仪器的操作流程拍成视频供学生在课外学习;实验课程结束之后开设色谱仪器特训班,解决教师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中需要色谱分析的实验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参加;最后邀请相关色谱仪器维护工程师讲述仪器使用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四)采用科学的考核方法
为了全面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建立有效的考核方法非常重要。可设定实验考核成绩由实验报告、实验考勤和期末实验操作考试三个部分组成。通过实验操作考核,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促进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和技能,还能找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促进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
三、结语
通过药物分析实验的教学改革,将药物质量检测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改革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的教材内容、教学方式等问题,为学生将来的科研及工作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