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相声新人
2018-11-19文|梭梭
文|梭 梭
最近,东方卫视的综艺节目《相声有新人》引发了一轮话题。
一期节目中,一对博士夫妇利用工程学中的有限元理论推导出“笑果预期总公式”,声称利用该公式可以创作出最好笑的相声。并以此为基础出了三本书,写了500多段相声,节目视频网络点击量上亿次。但最终他们却未能通过导师郭德纲的初选,反而是那些他们看不上的演员、说着不好笑的相声却能留下来。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有黑幕吗?
看这期节目给人的第一印象真是大开眼界。第一次看到居然都是博士的两口子说相声,第一次了解到居然相声也有创作公式,居然还能勤奋地照着公式写出500多段相声,居然还能出三本书。这博士真不是白当的。
不过,要评判其中孰对孰错,还是应该去掉这些好奇的光环,客观看待这期节目。虽然博士夫妇对于知名度如此之高的自己,郭德纲居然不知道、居然还被淘汰了等都十分不满,但从节目呈现效果看,他们的节目的确不足以通过筛选。以他们的标准看是不好笑,以相声的标准看作品七零八落,没有明晰的叙事线索,更不用提他们毫无基本功的表演了。普通观众看专业相声演员的表演,也许不能看出他们受过什么专业训练。但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看了博士夫妇的表演你就会发现,仅仅是站在舞台上都是专业训练的一部分,他们的肢体语言首先就不过关。另外多提一句,他们的作品中也存在着他们看不上的网络梗。
有人认为《相声有新人》自然应该选择有创新的人,越是反传统越有价值,能用公式来计算相声,那简直创新到了天边儿了,不过关就是相声界排斥创新。的确,相声界需要创新,现在的相声界的确也如外界所说毛病太多,照搬网络笑话、拿低俗当好笑。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式相声”就是合理的、先进的,也不意味着传统相声就不好。
要说“公式相声”有什么问题,最重要的大概就是其实博士夫妇并不真正了解相声。
相声是综合艺术,许多相声段子的开篇都是“相声有四门功课,说学逗唱”,演员们综合四门功课给予观众更丰富的艺术享受,但看来喜欢相声的博士夫妇并没有听进去,所以才会对相声演员唱太平歌词满是不屑,把相声简单理解成让人笑就是成功。
在演员不能伸手去挠观众胳肢窝的前提下,即使是笑也没那么简单。相声是笑的艺术,而人体并无一个笑的按钮或是机关,不是操作了什么固定的程序就一定能触发笑的机关引人发笑。正如郭德纲所说,有的段子这个人说了观众会笑,换个人说观众就不笑,笑与不笑其中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博士夫妇却相信能够按照公式推导出笑的结果,大概是读书读久了,习惯了用理论去看待一切。
看似复杂、高深的公式对于传统相声界来说可能很难看懂,但其实也是噱头大于实际。世间万物都有相通之处,许多道理都可以应用在不同领域。相声创作有没有公式?其实也是有的,只不过我们称呼其为创作规律,比如相声的“三翻四抖”,前面有铺垫,后面有包袱,铺垫的好包袱才能摔得响。这种公式不是泡在书斋里研究出来的,而是通过上百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相声界是讲究师承,因为这是一门需要口传心授的艺术,其中许多规律是外行看不到的,必须得师父一嘴一嘴地“喂”。相声历史100多年,从天桥卖艺的撂地玩意儿到如今成为登上大雅之堂的艺术门类,其间几代人积累了经验,研究规律,留下了经典,要想靠一个公式就推翻并不容易。
相声需要创新,也需要新人,但需要的是愿意理解传统,对传统有敬畏的新人,有传统撑腰的创新才能走得更远。如果创新就必须否定传统,无视传统,那不如彻底创新,另外创一门搞笑的艺术“公式搞笑”,又何必说相声?不过,仍然很难想象有什么艺术形式可以被公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