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实践与思考

2018-11-19张红孙盛雅

中国国情国力 2018年4期
关键词:团校杂技团杂技

◎张红 孙盛雅

2月5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制定并发布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自3月1日起施行),旨在促进、规范、保障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发挥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机制,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央政府组建的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杂技艺术表演团体,中国杂技团(2006年转企改制为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杂技团)早在1999年就认识到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并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经验方法。

“团校一体”模式的探索

1.发展困境

杂技艺术是一门历史悠久但又性质特殊的舞台表演艺术,其魅力之源在于演员对极限挑战成功的完美展现,这就注定了杂技演员的培养和使用与其他舞台表演艺术的不同,演员的培养周期长但舞台生涯短暂,日常的训练与演出经常与“高危”相伴,无论是演员的伤病还是退役转业,都容易导致人才接续不及时,造成一个优秀节目甚至一个院团的倾覆。所以每个杂技团都要建立自己的人才储备力量,并以“团带班”的形式培养学员,学籍挂靠在当地的艺术学校,由杂技团托管,最后从挂靠学校取得相应文凭。这种“团带班”的模式貌似在一段时间内解决了院团的人才供给问题,但使得学员未能接受正规学校教育,在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演员,由于文化积淀的薄弱,在其今后的杂技艺术成长道路上缺乏后劲。

2.解决之道

“团校一体”发展模式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在当时中国杂技艺术行业普遍实行的“团带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中国杂技团为满足自身发展对杂技专业艺术人才的需求,逐渐吸收国内外正规职业教育理念,兴办学校并逐渐确立起了“团校一体”模式。

1999年中国杂技团在“团带班”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市杂技学校,入校学员不仅要学习杂技技艺,而且必须接受基础文化课教育。随后,为了进一步丰富和推动杂技艺术的教育内涵,培养技能过硬、艺术修养较高的优秀杂技艺术表演人才,2000年学校开设了舞蹈、美术、表演及武术等专业,培养杂技学员成为具备“杂技高难绝、舞蹈形体美、审美鉴赏力、舞台表现力、武术精气神”的复合型艺术人才。同时,学校增挂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的校牌,招收留学生。杂技团和学校共同构成“团校一体”模式的初期形式。

运行经验

经过多年“团校一体”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中国杂技团与北京市杂技学校实现了从形式上的一体到理念上的共融和文化上的贯通,特别是共生的机制,推动了“团校一体”模式的快速发展进程。

1.“一统两配套”的共同领导机制

多年来,团校始终保持着“一统两配套”的共同领导机制,一统是指团校一把手统抓全面工作,在分别配备企业和教育两套领导班子的同时,双方高管又相互派人兼任职务,将双方对口的分管领域进行有效对接,并将对方部分工作纳入本职工作的范畴,形成了团校高层管理之间深度交融与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如公司董事长兼任学校理事长,公司总经理兼任学校校长,以确保团校在战略规划和宏观管理方面,始终保持思路、布局与节奏的协调统一。与此同时,公司主抓艺术发展的副总经理同时兼任学校艺术总监,主要与学校负责专业教学的副校长,共同指导学校以杂技专业为主的专业教学发展,共同保障团校专业发展的协调统一。同时,学校主管行政基建的副校长又分管团校综合管理办公室,为企业后勤管理有效减负。

2.“一导两互动”的专业发展机制

团校业务建设均以中国杂技团的业务发展需求为导向,并在这一前提下,形成专业教学体系与业务发展体系的双向互动发展机制。“一导两互动”的专业发展机制,充分调动了团校核心资源的优势互补,形成了业务建设的良性互动格局。

在学校专业教学与公司业务发展方面,杂技团根据业务规划的实际需求,对学校的学员招聘、教学提出指导意见,并派艺术家深入参与教学课程与标准的制定、监督与考核。学校在根据公司规划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充分发挥积极能动作用,开展本体创新研发,不断为杂技团发展补充创新动力。

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与公司创新研发方面,学校多项教学科研课题均邀请活跃在产业一线的专家或员工深入参与,以促进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的有效性。杂技团的创新研发工作,也积极邀请学校杂技专业教学专家深入参与,为提升研发成果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提供直接的经验借鉴。

3.“一专两发展”的人才循环机制

“团校一体”战略模式为团校人才的发展提供了一套良性的循环机制,无论是专业教师、演员还是学员,都能够根据自身条件,找到充分发挥各自专业特长的岗位,打通了团校之间人才发展的壁垒,并形成了人才循环往复的独特发展路径,不仅团校业务建设受益匪浅,也成就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各专业教师除了任教本专业之外,还兼任杂技团演员的各类综合艺术能力培养课程,特别是杂技专业的资深教师,更是深入参与到杂技团重点节目的创新研发过程中。

杂技团则为学校杂技、舞蹈、武术和表演专业的学生和老师提供了大量的社会实践机会。并把经过专业培训后合格的优秀杂技演员,再次输送到学校杂技专业,为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注入优质的新生力量。

4.“一组两联合”的日常管理机制

团校在日常管理方面,如综管办、党办、外事、档案、艺术管理及社团组织等各个方面,均形成了一套组织联合双重职能的管理格局。团校日常事务的统一管理,不仅共享了资源,节约了管理成本,而且在深层次上保障了“团校一体”的格局。

校企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考

尽管运行十余年的“团校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已日臻完善,但是随着行业形势和团校各自的发展与成长,该模式还须与时俱进,持续注入新的发展内涵。

1.进军高等职业教育

目前国内大陆地区杂技艺术相较于戏剧、舞蹈、声乐和戏曲等其他舞台表演艺术门类鲜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这一领域的缺失严重制约着从业者素质和修为的提升。这既是杂技人才培养的瓶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杂技行业的国际话语权。因此,应根据杂技艺术的特点,对成年和技能基本定型后的杂技演员进行继续教育和研修培训。如积极酝酿创办杂技应用型本科学校。

2.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在我国“精英式”艺术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下,对艺术人才的培养大多数更加注重技艺能力的培养。但是随着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进步,杂技艺术作品的发展方向已经悄然改变,过去凭借高难技术一家独大的局面已经成为历史,越来越多的演出商或世界顶级赛场更加青睐高精尖技能、完美创意和具备充沛表演力的艺术作品。这就要求艺术团、校应正确解读杂技艺术并培养出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杂技艺术人才。

3.加强艺术理论研究

目前,杂技艺术教育的教学科研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如编写并出版了《杂技教程》一书,填补了杂技教育事业的空白,推动了全国杂技教育的科学化、标准化发展,受到杂技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好评。但是,杂技艺术的其他相关理论研究工作相对薄弱,对杂技艺术的历史、现状、规律、产业、经营、管理及高等教育等各方面的研究不足。因此,应加强理论研究,促进杂技艺术进入可持续发展状态。

4.内生机制确保“团校一体”充分有效

人们对传统“校企结合”或“校企合作”的认知,大多是发生在企业与学校这两个独立的实体单位之间,“结合”或“合作”意味着需要双方透过各自的实体壁垒,进行有条件的资源交互运动。“团校一体”作为一种内生模式,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艺术职业教育开展校企结合实践工作所需的政策环境及条件的研究,在体制和机制上为学校和文化企事业的内生结合提供必要的保障与支持,以及执行的政策依据。如在学校体制形态上放宽要求,吸纳企业资金与资源进入,并通过对资金和资源的有效使用,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为校企的内生式结合打开最关键的一环。

5.鼓励同行业合作与跨行业交流

在我国,以地域行政区划为基础的教育及艺术管理体系庞大,这就难免形成行政格局与地方壁垒,阻滞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进步。

艺术职业教育除了要在宏观层面进行总体引导,还要在行业内部,推动形成广泛合作的良好氛围,并为同行业者搭建交流的平台,进而实现对行业总体发展的促进作用。如目前中国杂技团正在与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河南项城市杂技艺术学校等一些发展基础良好的杂技学校共同探讨与合作,以期将来在教育联盟机制上有方向性和实质性的突破。从一个学校对一个企业,到一群学校对一群企业。

6.促进国际艺术职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通信及交通技术的日益进步,各类艺术活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日渐频繁。我国艺术职业教育在国内文化艺术繁荣发展、世界文化艺术风华各异的形势下,加强不同门类艺术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至关重要。

一方面,这是打开眼界与心胸必须迈出的一步。还是以杂技为例,现代中国杂技艺术之所以能够在传统中国杂技艺术的基础上一直屹立不倒,而且发展劲头持续旺盛,这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杂技走出国门、深入参与世界各地的杂技马戏演艺活动,并从中汲取精华、创新发展密不可分。

另一方面,这也是我们参与世界同行业发展,履行和巩固我国在世界同行业者中话语权的重要方式。当前,我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的杂技技艺的发展创新力度很大,对世界杂技艺术贡献突出,但是我国与朝鲜在国际杂技行业中只能算是杂技大国,而并非杂技强国,就是因为在杂技艺术的经营、研究、管理及教育等方面,还未能突破传统惯例,未能将之事业化和产业化。正因如此,更加需要积极深入地参与到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去,发出中国的声音、推广中国的品牌,积累中国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团校杂技团杂技
武汉杂技团杂技剧《英雄之城》
中国杂技团杂技剧《呼叫4921》
高空杂技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空中杂技师
如何做好行业团校的品牌建设
老鼠演杂技
借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