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对人性善恶的角度把握
2018-11-19郭玲
文/郭玲
在新闻报道中,除了一个个客观事件,还少不了事件中的一个个新闻人物。在报道一个新闻事件的时候,角度的不同,反映出的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形象、个性甚至善恶都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站在客观的角度,从多个角度描写新闻事实,来为新闻人物的善恶形象负责。
汶川地震的那一年,我看过的一个新闻报道:一个中学的老师,在发生地震的一刻,不顾个人安危,从容地指挥所有的孩子安全撤离,最终抱着两个还来不及走掉的孩子被压在坍塌的楼板下,孩子最终获救,老师永远走了,当时当记者采访他的同事的时候,同事的一番话令我记忆犹新:“他这个人平时很普通,教学也不突出,为人也不突出,可以说特别平淡平常的一个人,没想到在生命的最后他居然发出了这么耀眼的光芒……”
也许,他教学水平不高;也许,他平时也不是最遵守劳动纪律的人,可是他坚守岗位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他是最称职的老师,教给孩子们的是最宝贵的东西……
多年前,我在采访时遇过这样一件事。一对打工的小夫妻的孩子得了重病,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们无力支付手术费用,想求助,可他们怕对于他们这种情况人们早司空见惯,很难筹到钱,于是,他们导演了一连串让人匪夷所思的“遗弃”大剧,让他们身患重疾的孩子被“遗弃”,又被“好心人”收留,“好心人”又在街头乞讨筹款,发生在孩子身上的种种不幸激起了人们强烈的同情心,社会各界迅速伸出援手,孩子很快做了手术,恢复了健康,就在一切尘埃落定时,他们出现了,接回了孩子,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对夫妻居然用欺骗善良人们的方式去救自己的孩子,当时很多人都气愤不已,他们也红着脸羞愧得一直沉默,但坚定的眼神却在表达,他们并不后悔。
当年的我对这个事件的报道着实为难和纠结,报道的角度和全面程度会直接导致整个事件的走向,这个事件中的人性善恶最让人纠结,作为新闻工作者,最终我选择客观如实地报道了整个事件,这件事当时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也让人们对人性善恶展开了一场讨论,但这样立体的、不偏颇的报道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人物内心的心路历程,也让人们对人性的复杂多了许多思索。
还有我曾经采访过的那个千里寻母的丁坚正,他有个精神不正常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他不知去向,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很想母亲,于是揣着一张黑白的小照片开始了寻母的历程,他走了很多地方,每到一处就找当地电视台,很多好心的人也会给与他关怀和帮助。最终这个孩子迷上了“寻母”,即便我们已经帮满十八岁的他找到工作,买了蛋糕完成了成人礼,离开了我们,他依旧义无反顾地继续他的“寻母”历程,后来我们联系了他的父亲和村里的干部,才阻止了他继续游走的脚步。记得当年我打电话问他:“为什么一直要这么走下去,而不是真正地做些有实际意义的事儿找妈妈?”他说:“一路上那么多人关心我,帮助我,我觉得好温暖啊,这是我平时都没有的……”
唉……我们的善良究竟是养料还是毒药,是抚慰了他的孤单,还是喂大了他的逃避和贪婪呢?由于丁坚正走过了很多城市,每走一处必找当地媒体,所以很多地方都报道过他,在每个地方台新闻报道中的丁坚正都不一样,记者们站在各自的角度塑造了可怜的丁坚正、迷茫的丁坚正、小骗子丁坚正等等。我当时向丁坚正的父亲以及他家乡的村干部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丁坚正的情况以后,请了一位心理学家深刻地分析了丁坚正的心理,比较客观和全面地反映出了一个失去母爱的孩子内心的渴望和挣扎,一个对社会救助和同情成瘾的有着内心缺陷的青少年的真实情况,而没有一味地同情或者武断地否定他,在让观众思索的同时,也为丁坚正争取到了工作的机会。
人性特别复杂,难以言喻,但人性中的善良才是最有力量、最闪亮的,也许要经过漫长的平淡岁月,刺破种种自私贪婪的包裹,但终有一天,善良一定会闪闪发光。我们在报道中除了要守住真实客观的底线,用最真实的角度去展现新闻事件中人物的形象之外,更要发现并展现人性的善良,弘扬正能量,因为善良最柔软却最有力量,就像那个用生命注解了“教师”这个词的普通人,也许有天那对欺骗了全世界的夫妻会倾其所有救助另一个孩子,也许有天沉迷在陌生人的温暖中不能自拔的丁坚正能有能力给另一个陌生人最大的支持和温暖,人性善的底色最值得被发现、被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