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赋能与嬗变:新技术驱动下纪录片内容呈现技巧走向探析

2018-11-19杨刚

记者观察 2018年14期
关键词:高新技术影视纪录片

文/杨刚

众所周知,影视艺术的制作和发展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新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影视艺术的发展,给影视创作带来无限可能。纪录片是影视艺术的一种,我国纪录片的现状总是“叫好不叫座”,国内的纪录片市场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为了对其有更好的了解,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高新技术带来的纪录片影响

(一)改变制作理念

我们仔细研究了我国现代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思考其在不同时期的制作特点,不难发觉每个纪录片在不同的时代都会有不同的制作理念与方法,这离不开当时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在1960年至1980年,受到人们精神追求以及技术发展的影响,那时的纪录片呈现出很强的教育观念,在制作中离不开宣传思想的目的,并且注重文案与旁白、声画不一致等特点。

(二)制作流程的改变

以前纪录片的拍摄往往是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进行拍摄,当时的技术要求导演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然后再进入拍摄阶段,最后是纪录片的后期制作。在传统的拍摄方法下,以上的三个流程需要顺序进行,不允许同时或者交叉进行。但是有现代高新技术的支持,拍摄流程发生了改变,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三个步骤的交叉以及同时进行。在纪录片后期的剪辑工作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音频的制作以及非线性的剪辑方法,进而取得初阶段的剪辑视频。制作者可以对该剪辑视频进行审查,手动更改不满意的地方,这样可以大大节省后期的剪辑成本。

(三)改变制作风格

在高新技术的支持下,一些与影视艺术相关的技术也得到了发展,例如录音、拍摄、后期制作等领域的技术创新都给纪录片的制作带来了极大的变化,不断促进影视艺术向前发展。2005年的纪录片《新丝绸之路》当中出现了一些采录人们真实声音的同期声,还在后期制作中配上了合适的音效,使纪录片的语言得到了丰富,这种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纪录片风格的改变。

二、纪录片的三大内容形式

中国纪录片的样式深受西方纪录片的影响,经过了一定的改造就形成了不同时期的中国风格。

(一)格里尔逊模式

格里尔逊模式源自1930年的英国纪录片运动,纪录片主要包含了较强的教育观念,在表现内涵中加入了政治、社会等元素。真正定义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开始于1980年,严格来说在此之前的纪录片更像是“新闻资料”,一直到中国制作出像《让历史告诉未来》等纪录片才意味着中国的纪录片迎来了中国化的特色发展。在此后的纪录片中对格里尔逊模式做出了创新,将感想与采访、解说与字幕交叉使用,采用多种叙事方式进行转换,将纪录片的生动性体现出来。例如在《毛泽东》这一纪录片当中,导演通过细节将一代伟人的生平以及情怀展现出来,有很好的感染力。

(二)真实电影模式

真实电影模式的出现正值欧美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那时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纪录片的意识形态有所变化,文化角度逐渐被导演重视,开始让电影中的主体发言,更加重视纪录片的真实性。而视频制造者也从一开始的述说者转为拍摄者,记录主体的生活情境。从表现手法而言,拍摄者转而使用大量纪实的拍摄手段,体现了结构的开放性,从最根本上还原真实。当时出现的一些例如《钱老太打官司》《德兴坊》等纪录片,均是从社会上小人物的视角出发,把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呈现出来,风格朴素却格外真实,其表现手法就是直接电影模式。

(三)新纪录片模式

新纪录片模式主要是在1990年左右出现于欧美国家。在新纪录片模式下,制造者的角色从一个事件的记录者转变为创造与加入视频意义的表达者。这一模式最大的创新就是打破了以前纪录片中的真实,勇于用虚构的手法来展现真实,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情景再现。在这种模式下的纪录片,将情节、主要人物形象与戏剧的内涵融合起来,既体现了纪实手法,又利用高科技技术来呈现纪录片的内涵。

三、结语

如今,在高新技术的影响下,我国的纪录片在不断地做出创新,在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向前。受社会变化的影响,纪录片也应做出一定的改革,但是纪录片的形式与拍摄方式会改变,其存在的根本意义是不会改变的,它仍是反映真实的生活情节、记录生活现状的影片。纪录片的性质就要求它以探索真实为目的,因此如何发展都不应该忽略其本质意义。

猜你喜欢

高新技术影视纪录片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贵州省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增长40%
全省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6%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广州科学城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对中国影视独特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