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巢老人对社会管理的影响与对策

2018-11-19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袁方

人民周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空巢子女养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袁方

日前,江苏南京的王绍铭老人写给留学德国孩子的一封家书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这位老人用朴实无华、情感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了对爱子深深的思念与理解,让人读后潸然泪下,但也引发了人们对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

一、空巢老人现状及存在问题

空巢老人,是指年满六十周岁,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数达到1.78亿,全国有1.2亿个家庭有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国家庭户的30.6%。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步入老年,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2亿的空巢老人,该群体的快速扩大,已成为我国老龄化浪潮中最突出的表现和最严峻的挑战之一,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

1. 社会危机

首先,对中国传统孝道产生冲击。“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现今也有部分为人子女者,由于主客观因素,不能很好履行赡养义务,空巢老人在生活上、精神上备受煎熬。其次,对社会治安管理提出挑战。由于安全防范意识和辨识能力相对薄弱,加之儿女不在身边,空巢老人成为不法之徒侵害的首选目标。第三,隔代教育压力日益增大。农村青壮年大多数常年在外务工,城市年轻人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孙辈的教育任务也就自然落到了老年人身上,“放任式”“宠溺式”的隔代教育,衍生出留守儿童的教育之困。

2. 家庭危机

据了解,为减轻儿女家庭经济负担,现如今大部分的农村空巢老人还依靠着繁重的农业劳动自给自足,收入微薄而且还承担着照料孙子辈的任务,经济压力较大。此外,受城乡医保按比例报销以及封顶制度的限制,“小病抗、大病挨”是多数老年人的无奈选择。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70%以上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生活质量堪忧。

3. 个人危机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下降,更需要身心全面的关怀照料。但是由于子女赡养、陪伴的缺位,家庭养老功能日益被弱化,空巢老人生活难以自理、情感寄托缺失、社会活动边缘化,普遍缺少幸福感。有调查结果表明,空巢老人的抑郁症患病率不低于45%,明显高于非空巢老人,长期心理亚健康甚至是疾患状态,容易引发个人生存危机。近年来空巢老人自杀或意外身亡事件易发频发,他们通过这种极端方式宣泄心中的寂寞和痛苦,也昭告了社会群体之痛。

二、空巢老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 区域发展差距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差异日益显著,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加之近年来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村土地被征用等多种因素,大量适龄青壮年劳动力为了寻求更适合自身发展的机遇,由农村流向城镇、由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内陆地区流向沿海城市,却一时无法举家“迁徙”,老年人则只能留守农村,造成空巢家庭的出现。

2. 家庭结构变化的被动选择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年轻子女婚后另立门户,不再与父母共同居住,直接造成空巢。特别是我国自1966年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生育率急速下降,使得家庭结构呈现小型化发展趋势,“421家庭”模式日益成为我国基本家庭结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的家庭规模呈持续减小趋势,家庭户平均人数从20世纪50年代的5.3人逐步下降到2012年的3.02人。家庭结构的变化要求每名家庭成员都要有自己的经济来源,年轻人为追求梦想或受利益驱动,选择在外求学、务工或经商,缺少照顾老人的时间精力,导致空巢老人数量骤增。

3. 思想观念转变的直接结果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样推动了家庭、个体观念的巨大转变。个人发展和价值实现成为年轻群体的追求,缺少爱老、敬老、养老的实践自觉。老年人与子女在生活习惯、教育观念等方面的“代沟”越发突出,即使子女没有外出务工,也不愿意与老人同住,造成空巢家庭数量增加。而受西方养老观念影响,我国一部分老年人的思想发生变化,他们向往独立自由、无拘无束的晚年生活,选择单独居住,以此避免共同生活的不便和矛盾。

三、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的对策措施

当前,空巢老人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子女多方发力、共同参与。

1. 健全社会保障,维护老人利益

一是完善老年法律体系。国家要加快完善老年立法,使老年人合法权益在更多层面受到法律保护,并有效保障涉老问题执法力度。二是健全社会救助制度。结合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对无生活来源、长期患病、丧失自理能力的农村留守老人,以高于低保的标准进行专门救助;将一般生活困难的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纳入“五保”集中或分散供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优先设立基层老龄事业发展基金,解决临时困难。三是提升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把老年人的日常门诊用药纳入报销范围,提高老年人的住院报销比例,切实解决老年人的就医问题;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和续保率,努力让更多的人能有幸福的晚年。四是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在融资、土地等方面对社会养老事业给予政策配套,探索运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兴办多类型养老机构,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五是打击侵害老年人违法犯罪行为。要强化基层社区警务室建设,强化警力覆盖和警务关怀,及时打击侵害老年人的不法行为,形成震慑效应。

2. 发挥基层作用,切实排忧解难

社区村居基层组织要把协助照顾空巢老人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创新方式方法,帮助空巢老人摆脱空巢综合征的阴影。一是建立空巢老人联系制度。调查摸排本区域内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经济来源、子女陪伴等情况,坚持电话联络、定期走访、住院探望、节日慰问等,让空巢老人切实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关怀。二是加强社区引导辅导。组织社工人员,深入空巢家庭,宣传安全常识和法律知识,帮助提升空巢老人安全防范意识;成立老年人组织,使老人自我服务、相互照应,发挥余热参与公共事务,老有所为,消除孤独感;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动员社区志愿者常入户“送温暖”,纾解老年人的负面心理和生活不便。三是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实施全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使病患空巢老人就近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

3. 倡导良好风尚,落实日常照顾

医疗技术的进步治愈老年人身体上的病痛,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抚平老年人心灵上的空虚。家庭养老在社会养老体系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要加强孝道文化宣传,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理念深入人心。要积极倡导“常回家看看”,多给空巢老人一些“话疗”,外出务工的子女不能只讲物质上的“孝顺”,更要抽出时间与老人一起聊聊“家长里短”,通过电话或微信、QQ等聊天工具多与父母进行情感互动,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4. 主动转变观念,积极乐观生活

作为“空巢”的主体,老人们更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探寻、颐享老年生活的快乐。一是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要不断调适自己的心理,以宽容体谅的心态看待家庭、社会和人生。二是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要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充实自己,结交朋友,融入群体寻找快乐,做到不与热点脱节、不与科技脱节、不与邻里脱节、不与亲友脱节。三是切实发挥余热。“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要积极投身志愿服务、社会管理等力所能及的事情,传递正能量,渲染更美“夕阳红”。

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老年群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加大对空巢老人的关心关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让天下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空巢老人也就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猜你喜欢

空巢子女养老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