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地面频道全媒体融合对策
2018-11-19◎余佳
◎余 佳
省级地面电视频道的全媒体融合对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各频道在特征定位、财务、人事等非传播层面自身独有的特点,以当下成熟的新媒体技术为对标,以云采集、传播、共享、及社区构建为抓手。
1.理论认知更新化。
电视采编人员对网络时代媒体传播特点的正确认知,是全媒体融合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目前电视采编人员对网络时代媒体传播特点认知上的偏差主要在于两个方面:首先,一部分采编人员倾向于仅仅把网络平台视为电视栏目的宣传工具和刊播窗口:当期节目播出前在网络平台透露一些看点,吸引潜在的观众,当期节目播出后,将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让没时间看电视的人能够事后“补个课”。这种做法本身,不能说不对,但却把网络平台的作用大大狭隘化了。网络平台的作用恰恰是自身输出信息产品(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其次,一部分采编人员倾向于照搬电视新闻和电视专题的制作方法和模式来制作网络平台上的信息产品。如前所述,诸如采访同期声和空画面解说等在电视制作中已经用得十分纯熟的手段,在网络平台上却往往陷于水土不服的困境。因此,采编人员一定要及时更新认知,积极学习和探索网络信息产品的制作手段和技巧。
2.选题共享多维化。
好的选题难得,把好的选题做深做透更是难上加难。一个电视频道,各栏目擅长之处各有不同,将同一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挖掘有赖于各栏目之间的深入分工协作。因此,打通各栏目之间的界限,实现各栏目选题共享,统一调配,充分利用至关重要。从选题来源角度来说,要打通电话、微信微博、网络留言等不同信息来源之间的界限,实现多种来源,同一平台呈现、备选、评估、过滤,最大程度避免人力的浪费及时间的延宕,提高对于突发新闻的响应速度及质量。从选题策划角度来说,第一阶段可通过频道领导和各栏目负责人基于微信群的值班长制度,加强综合性策划;远期则建议专门开发的相关技术平台,进一步提高综合性策划的效率和质量。
3.传播方式立体化。
打通各栏目荧屏传播和包括两微一端在内的各类新媒体平台传播的界限,彻底改变两微一端单纯服务于荧屏传播的局面,两微一端要不断提高产品的原创度和(先于电视荧屏的)首发比例,。要不断畅通观众、用户信息反馈渠道,真正实现双向传播,通过有效的双向传播切实提高用户生产内容在信息传播中的份额,告别闭门造车,以用户的痛点引爆新闻的热点。
4.技术后勤云端化。
在去中心化的网络媒体时代,制约节目采编人员创造力发挥的瓶颈之一,便是节目采编的后勤保障,现阶段则突出反映在采访用车的调配不便和采访得到的音视频在采写、编辑、包装及协同制作等工作环节受地点制约。建议电视频道紧跟新媒体技术前沿,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开发技术后勤云端化管理APP,争取采编人员无论身处城市的哪一个角落,都能实现一键申请采访用车,一键送审节目视频。
5.采编手段全媒体化。
从文武两方面对采编团队进行核裂变式的培训和操练。文是战略,就是要让采编人员充分熟悉、习惯全媒体时代以“碎片、分享、交互、社区”为特点的新的传播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武是战术,就是要让采编人员熟练掌握全媒体平台的各种操作,并对技术前沿有一定了解,以确保在新闻采编战役中能得心应手。
6.受众数据深度化。
打通收视率分析、频道运营的各类新媒体平台用户分析、各栏目内部参与嘉宾与热心观众数据分析三者之间的界限,由于其强烈的地域性,地面频道的荧屏受众与新媒体用户有相当比例是重合的,从而收视率分析和频道运营的各类新媒体平台用户分析,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分析实际上针对的基本是统一对象群体。而各栏目内部的参与嘉宾与热心观众群体,也有相当比例是前述群体的子集。虽然三类分析研究的基本是同一类人群,但由于评价体系不同的历史原因,导致在数据分析上一直是“一类人群、多重身份、多套体系、多层面分析”。
收视率分析多年来积累的数据,限于技术原因未能充分为新媒体平台深度利用;各栏目自身对用户情况的调查记录分析手段比较粗放,栏目之间条块分割状况明显。建议电视频道从构建大数据平台及培养荧屏受众新媒体分享习惯两方面入手,实现三套体系的以大数据系统为方向的并轨,以确保采编、运营、创收人员对电视频道所面对的用户群体有多侧面的深度了解,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7.用户群体社区化。
全媒体时代积聚人气很容易,但人气也最“聚散无常”,要赢得忠实的用户群体,以社区构建来确保用户的黏性是唯一的出路。做电视,在确保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关键是做好服务。社区归属感培养和浏览习惯构建的服务对策,相对而言更有可操作性。建议电视频道将各栏目的新媒体用户整合为频道的整体用户,统一调配,形成频道层面的合力,因应频道实际情况积极开发能涵盖各栏目需要的经视用户社区产品,以规模效应达成用户数量和黏度双方面的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