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对工作中的若干关系及处理

2018-11-19桂红星

新闻前哨 2018年11期
关键词:校样原稿差错

◎桂红星

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出版生产流程中的独立工序,处在编辑后、印制前内在质量的把关环节,其作用是将文字差错和其他差错消灭在出版之前,从而保证其传播价值和传承价值。校对工作同编辑工作一样,是文字性、学识性的创造性劳动,是编辑工作的必要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因而是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校对工作既具有衔接性又具有独立性,有其自身的规律。多年的校对工作经验表明,做好校对工作应处理好下面几个关系。

校异同与校是非

校对的基本功能有二:校异同;校是非。这是校对的性质决定的。“校对”是个集合概念,包含着“校”(校是非)和“对”(校异同)的双重含义,应当全面地认识和实现校对的功能。

“校异同”的要旨在“异同”,是指将校样跟原稿逐字逐句比照,通过查找两者异同的方法,发现并改正录排错漏,需要校对人耐心细致,对原稿负责。其功能是,保证原稿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品。

“校是非”的要旨在“是非”,是指通过对原稿内在矛盾的是非判断,发现并改正原稿可能存在的错漏,需要校对人广博的知识,对读者社会负责。其功能是,弥补编辑工作的疏漏,使其趋于完善。

传统校对以校异同为主要功能。其有两个客体,一个是原稿,一个是校样。校对人员通过校异同确保校样与原稿一致。现代校对的校是非,有5个方面的任务:一,发现并改正常见错别字;二,发现并改正违反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量和单位等使用的国家规范标准的错误;三,发现并改正违反语法规则和逻辑规律的错误;四,发现并改正事实性、知识性和政治性错误;五,做好版面格式规范统一的工作。总之,凡是非录排造成的、用机械比照发现不了的差错,都属于“校是非”的范畴。

校对的两个基本功能,同样重要,不可偏废。有的稿件重在校异同,也不能忽视校是非;有的稿件重在校是非,但也不能忘了校前后的异同。如重要的有原稿的稿件或公告文件,必须通过两个人读校形式仔细校异同;现在绝大多数原稿与校样合二为一,原稿不复存在,校对人员通过自己的能力经验校是非,尽可能多地发现和弥补作者写稿和编辑加工的疏漏,但也要注意同一文稿中,前后地名、人名等的比照核对校异同,确保统一。

大胆质疑与小心求证

这个观点是胡适在五四时期提出来的,对中国的文史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新文化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大胆质疑”是要人们打破旧有观念的束缚,不盲从不迷信,对未解决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可能;“小心求证”即是要求人们不能停在质疑或可能的路上,而要进行证明,小心的证明则是一种严谨求实的态度,不能按自己的意愿改变事实,更不能用道听途说的东西去充当事实,而是要尊重事实,尊重证据,不能有半点马虎,千万要“小心”。这一关系是研究治学中求新精神和求实态度的完美结合。

这一提法尽管不是针对校对工作的,但是它应成为现代校对工作校是非的重要遵循。必须强调指出,校是非必须遵循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只改错,不加工;二是改必有据,切忌妄改。近代校勘大家孙诒提出:“一字不略过,一字不轻改”,既不放过一字之错,又不轻改一字,改正一字一符,均须慎重。这是校对工作应取的正确态度。

与校异同比,校是非的层次更高,难度更大,其权限大了,责任也重了。不是原来的对原稿负责,差错追究判断是认真与否、负责与否、明显与否。所以清代校雠大家段玉裁说,校书之难在于“定其是非”。史学家陈垣说:“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因为“是高妙”,要求校对者具有真才实学;因为“最危险”,要求校对者认真谨慎。

工作中,知识性的差错一定要查证后,有把握再改动。事实性差错,如人名地名数字等一定要核实作者编辑,再改正。重大政治性提法及领导职务、姓名、排序等的改动,还要多请示领导,求证认可后再改。做到 “善疑”、“多思”、“慎改”。切忌犯把习近平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要体现时度效要求”的“时度效”改成“时效”的错误。

编辑与校对

编校最初是合一的,后来因行业细分而逐渐分离,形成专业的校对也有一百多年历史。编辑和校对,工作的对象不同,任务不同,工作的出发点、注重点乃至思维方式、工作方法都不相同。编辑工作注重点在宏观,其思维方式表现出“纵览总观”的特征,其阅读是“线性阅读”,表现为“扫视”的特征。校对工作注重点在微观,思维方式表现出“细辨详察”的特征,其阅读是“点性阅读”,表现出“切割”的特征。

编辑与校对是出版质量保障体系的两个主体,编辑“清源”,校对“净后”,构筑两道防线。编辑在加工过程中“清源”,最大限度地清除原稿中的差错;校对在校对过程中“净后”,消灭录排过程中出现的差错,同时消灭原稿残留的及编辑后生的差错。

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从工作内容上,界定为拾遗、补漏和纠谬。从工作关系来讲,校对的职责是挑错,往往处在同编辑对立的位置。因此,能否正确处理与编辑的关系,是对校对工作者情商修养的考验,处理编校关系的关键,就是自知知人,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尤其是对编辑要有更多的理解,编辑工作出现疏漏是难免的,要真心实意地帮助编辑补疏堵漏,对差错界定发生矛盾时,要虚心听取编辑的意见,如果自己的判断确实是正确的,则要寻找根据说服对方。

版式编辑应当学一点校对知识,正确改正校对改动的地方,不误改地方,错改漏改字符,如果校对误签新的错字或误签地方,编辑不能机械照改,应与校对沟通核实,重新改正,不致产生新的隐患。校对人员也要尽量多学一点版面知识,掌握字体字号规格,熟悉版面语言。编辑和校对,身处同一个战壕,应密切合作、共同确保出版安全。

质量与数量

校对中“质”与“量”的关系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既要保质又要保量。如果片面追求数量,就会使质量下降;如果为保证质量而过于谨慎,数量也不能达到规定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质量第一,任何校次都要树立以质量为主的思想。这是因为,数量的提高是有限度的,而质量的提高则是无止境的。因此,在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再提高速度,力求质量和速度同步,又好又快。对校对人员来讲,提高校对质量,首先要端正工作态度,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其次要掌握正确的校对方法。再次要有“杂家”的素质,就是通过继续教育和知识拓展,达到胜任本职的需要。最后要善于总结经验,就是要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积累,成为校对专业的行家里手。

提高校对质量重在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认真细致与扩展能力的关系。尽管两者都很重要,但比较而言,后者更重要。知识能力与校对水平是成正比的,基本功扎实了,再养成精益求精的作风,差错就会无藏身之地。二是消灭差错与减少差错的关系。从辩证法的角度而言,两者既对立统一,又相互作用。纸媒存在差错是绝对的,消灭差错是相对的。消灭是一种愿望、目标,通过努力在某阶段内是能达到的。因此,要遵循毛泽东所倡导的“认真”二字,每一环节做好分内事,守土尽责,即便有错,也能将其严格控制在限定的范围内。三是尊重作者编者与改动文稿的关系。校对通过自身的能力素养及经验发现疑点问题后,一定要查证沟通核实,有依据及认可后才能改动。

校对工作是脑体并用的劳动,过度的身心疲劳会影响校对质量,因此,科学制定工作量标准,不但工作任务(数量)可以量化,工作质量也可以量化。量化时既要计算校对完成量(定额),又要检查校对质量,以此为指标制定相应奖惩措施。在实施量化管理时,要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在校对功能向“校是非”为主转移的当代,单纯的量化奖惩的作用是有限的。校是非是一种心理过程,不仅是个人文化和技能功底的展现,还是个人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展现。校对管理要培养人的职业志趣,激发人的成就感,为人的自我发展、为高级校对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

校样原稿差错
直升机防差错设计
戈公振《世界报业考察记》校读记
“中央圖書館”所藏甲骨文字原稿
订 正
错误更正说明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校对工作中常见差错辨析
敬告作者
敬告作者
那些损失上百万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