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点舆情从激愤到理性的轨迹分析
——以“中国游客被瑞典警察粗暴对待”为例

2018-11-19◎赵

新闻前哨 2018年11期
关键词:旅店信源瑞典

◎赵 贝

据环球时报消息,9月2日凌晨,中国游客曾先生及父母抵达瑞典某旅社,因未到入住时间,曾先生提出付费在大厅椅子上休息,却被粗暴对待,深夜被当地警察拖出酒店并扔到郊区墓地。该事件从开始到现在,舆论观点一直呈现多元化特点,剧情也一再反转,从一开始“强烈谴责瑞典警方”的群情激愤,到“文明待客应是社会共识”的理性回归,正是循着“打破单一信源”、“丰富信息渠道”和“涉事各方完整表达”这一轨迹,最终将一起扑朔迷离的敏感舆情,引导到正常的理性的轨道上来,值得分析总结。

信源单一 矛头指向瑞典警察

9月15日,环球时报首发《中国游客遭瑞典警方粗暴对待,一家三口被扔坟场,外交部严正交涉!》新闻,虽然细节丰富,但全文信源仅来自涉事中国游客,瑞典方面无论是酒店方还是警方都没有声音。单一信源导致中国网友被带入“瑞典警察粗暴对待中国游客”的语境中。

在此过程中,针对“单一信源”的质疑声也出现了。有知名评论员指出,信息不透明是媒体的敌人,媒体的责任是让信息对称,让信息流动,让完整的信息被更多人知情,传递每个相关方的声音。从当时的舆论格局来看,球已经踢到瑞典警方脚下,打破信息不对称,关键是瑞典警方,还有当事旅馆。

人们在看不到当地媒体相关调查的情况下,无法像对待本地事件那样赴现场探寻,瑞典方面更有必要公开当时的执法和冲突细节,还原当时的真相,凭什么那么粗暴,凭什么那么对待老人,又凭什么把人扔到那里?

各方发声 舆论转场到中国人“碰瓷”“撒泼”

9月16日,瑞典《晚报》援引一名当地目击者的说法称:“中国人分明是在演戏,没有人对他做什么,他就扑倒在地上。”在自媒体对瑞典本国人的采访中,也有人说:“我看过视频,在没有身体接触的情况下,中国游客的行为很奇怪,我感觉他们都在演戏。”

9月17日,《环球时报》专访了当事人曾先生,他承认,预定旅店时的确出现失误,计划1日入住,却订成2日入住的。1日凌晨,他们一家抵达时被旅店告知没有空房,但被允许暂时坐在大堂。之后他试图出门寻找其他酒店,在路上遇到一名同样没找到旅店的中国女留学生。考虑到天气寒冷和不安全,曾先生带她一起回旅店暂时取暖。“这时旅店工作人员的态度突然变得恶劣”,先后要求女留学生和他们一家必须立刻离开。

越来越多的信息披露,以及不同版本的视频流出,舆论开始发生明显反转。“碰瓷”“撒泼”“活该”“不守规则”“不文明”“丢人丢到国外”等声音盖过了此前对瑞典警方痛批的声音,此时的代表性观点是:国内网民用很肯定的语气说,肯定是中国人不遵守规矩,在国内嚣张惯了,到了国外也目中无人,西方那是讲规矩的,任何人都没有特权。

此次舆论反转源自外媒发布的瑞典检方表态,以及涉事中国游客对更多细节的自我披露。很明显,这是信源丰富和信息完整带来的必然结果。

网友碰撞 文化差异又成焦点

经历了“一边倒”谴责瑞典警方粗暴执法和“一边倒”指责中国游客“撒泼”“不守规则”之后,基本事实也逐渐清晰,即:瑞典警察的做法符合当地法规和执法程序,中国游客也没有故意“撒泼”而且确实遭到了粗暴对待,交流和沟通导致的误解是造成冲突的主要原因。于是,网络舆论经过网友的先发散后集合,文化差异讨论成为第三个焦点,也是较理性的舆论焦点,舆情演进轨道也开始从“激愤”逐渐过渡到“冷静”。

有网友表示,出国旅行不像在国内旅行那样轻松,毕竟文化、语言沟通都存在一些障碍。所以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建议中国人出国旅游前一定要把文化差异考虑进去。外国人没有中国的人情社会观,别想用中国的“情”去合乎国外的“理”,更不要把国内的习惯照搬国外,不然只会出现更多闹剧。

知名评论人风青杨认为,国外对公共场所的秩序以及普通人的言行很在意。遇到纠纷要遵从既定的规则和程序去解决。

理性回归 善意的“待客之道”成最终共识

随着事件细节的更多披露,以及涉事各方声音的完成呈现,冷静之后的舆论场,声音逐渐趋于理性探讨,善良的“待客之道”也成为共识。

长江传播评论指出,遵守社会的文明规则,这的确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内在要求。很多中国人的文明素质有待提升,这也是事实。

但必须明确三点:一是每一个人都应当受到善意对待,所有人也都想得到善意对待,善意应当是相互的,包括瑞典人也不是不需要善意。二是人道主义永远不会过时,对于那些处于困境,包括患病的人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本身就是一项文明规则。三即便是行为不够文明的人也享有人权,其合法权利要得到保障。

猜你喜欢

旅店信源瑞典
基于极化码的分布式多信源信道联合编码
瑞典没有“剩宴”
新西旅店
沙窟旅店
信源控制电路在功率容量测试系统中的应用
华山旅店盗窃案
古老的瑞典
信源自动切换装置的设计及控制原理
旅店奇遇
基于Matlab的信源编码实验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