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港珠澳大桥报道谈重大工程融媒体报道策略

2018-11-19闫思如

中国记者 2018年12期
关键词:航拍大桥受众

□ 文/林 沛 闫思如

内容提要 在当前分众化、差异化、移动化、社交化的传播环境下,如何做好重大工程的全媒体报道?作者认为要做到“四个化”:一是轻量化,重点打造小而美、多而精的产品;二是通俗化,重点把晦涩难懂的专业技术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众知识;三是纵深化,挖掘重大工程背后的改革发展主题;四是人性化,讲述重大工程背后默默奉献的人物故事。要实现这“四个化”,应该从“五个层面”下功夫,即知识信息、视觉延伸、互动体验、人文关怀、主题纵深。

重大工程是成就报道的类型之一,包括交通、水利、信息、能源等多领域的建设成果,常见的有桥梁、铁路、公路、地铁等等。做好重大工程报道是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等媒体港珠澳大桥融媒体报道为例,重点分析重大工程融媒体报道的主要策略。

一、知识信息:将晦涩难懂的专业技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众知识

港珠澳大桥作为国家工程、国之重器,取得了建设理念、技术装备、产品专利等多方面的突破创新。但如何将这些知识化繁为简、化重为轻、化专为普呢?从媒体报道来看,可以体现在:

一是会翻译,从工程功能作用、特色创新等方面入手,用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比喻、熟悉的语言阐释工程的专业技术知识,才能让受众真正看得懂、能理解。新华社《超级工程!“洋记者”行走港珠澳大桥,看完想不想自驾游?》报道,“洋记者”采用体验式报道方式,讲述港珠澳大桥的长度、结构、功能、优点、作用和建造施工过程等基本信息,语言风格生动活泼而且浅显易懂。中国日报《一图读懂“桥界珠峰”港珠澳大桥》在阐释BIM系统时候,即是从其技术的效果出发,具体阐释为“技术可以让设备管线一览无遗”,受众瞬间就可明白该项技术创新的内容;

二是可呈现,创新运用数据新闻、H5、视频等产品形态,采用图表、动漫、插图、动图等元素呈现,能够让受众高效阅读。新华社《90秒带你回顾港珠澳大桥“诞生记”》用视频方式动态展示,涵盖工程的各项创新和相关知识;央视《震撼!一张长图带你领略港珠澳大桥》把大桥的各种数据用一张横幅长图展示港珠澳大桥全貌,再将数据铺设在桥梁上面,信息丰富、形象直观。中国日报《一图读懂“桥界珠峰”港珠澳大桥》内容高度凝练,将其概括为“7项世界之最”“3项黑科技”,并且用动态图示元素展现建设到建成的历程变化。

三是能贴近,要从普通百姓获得感出发提供相关服务性讯息。纵览以上报道,皆对事关百姓利益的内容有所体现。其中新华社《港珠澳大桥即将通车,这10件事你要知道》从标题即突出便民服务指向性,包括“什么车能上桥通行,票价多少”“大桥的通行费是多少,如何支付”等等,人民日报《一图了解桥梁界的“珠峰”——港珠澳大桥》同样将“五通行指南要点”作为重点内容,罗列了“五种车可以上港珠澳”“收费标准”等信息内容。综合来看,普及知识信息是做好重大工程报道的基础,要突出百姓视角、服务意识,让信息真正落地。

二、视觉延伸:从审美体验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展现工程全貌和细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视角、不同视野的观察内容是可能不同的。港珠澳大桥总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能否展现大桥的宏伟全貌、雄姿气势,对受众从感性上认识桥梁具有重要作用。要在视觉上提升体验效果,可以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是视角延伸,即突破以往单一、单维的拍摄视角,提供更加多维、立体的视角体系。包括充分运用航拍展现“上帝视角”,采用VR、AR等新技术方式提供可供受众参与互动的视角,实现从“他视角”到“我视角”的过渡。此次港珠澳大桥融媒体报道中,各媒体均突出了无人机航拍,全景展现桥梁的全貌,如人民日报《壮观!120秒航拍,带你俯瞰港珠澳大桥》中的航拍镜头层次清晰,从高空多种角度拍摄后,丰富了受众的视觉体验。澎湃新闻则把航拍视频做成了动态图,同样具有震撼力。

二是视野延伸,视角提供了观察事物的角度,视野则是观察事物的范围,一样的视野可能有不同的视角,例如同样用航拍拍摄,从左边拍和从右边拍可能有所不同,但同样的视角可能有不同的视野。在港珠澳大桥的拍摄中,广阔的航拍视野拓展了受众的观察空间,而且通过“推拉摇移跟”的运动拍摄技术,使得视野在远近之间互相交替,更具节奏感和层次性,有利于感受港珠澳大桥的雄姿气势。例如ZAKER珠海推出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一起去一探究竟吧!》H5产品中,无人机跟拍行走在桥上的汽车,动态效果十 足。

三是高清晰度,随着摄像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清图像、视频为受众提供了更加优质的视觉体验,无论是高空航拍还是特写镜头,都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辨识度。

三、互动体验,从互动化传播、个性化定制角度提供参与性、代入感强的内容产品

“这个产品让人身临其境”“竟然可以与大桥合影”,一些用户的点评其实道出了产品的特色。随着AR、VR、全息摄影技术日渐成熟,媒体越来越可以打造富有沉浸感、代入感的产品。具体如何打造呢?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布设场景,通过设定、模拟场景,为用户提供熟悉可感的环境,例如港珠澳大桥就是个具体场景,媒体完全可以将其“搬”到产品中,方便用户首先从视觉上观赏体验,新华社《一分钟漫游港珠澳大桥》H5产品的场景就是港珠澳大桥全景视频。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场景中也有小场景,例如港珠澳大桥中就包括缴费、通关等。

二是熟悉需求,将场景的功能和用户需求进行匹配,从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用户的需求包括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前者包括满足自尊(炫耀)、社交互动(聊天),后者则包括吃穿住行等。在港珠澳大桥这个场景中,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呢?我想可以包括拍照、游览、驾驶等等,同时这也是大桥的功能作用,二者构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新华社的H5设定了游览、拍照等环节,来为用户提供虚拟体验,满足其需求。

三是交互设计,新华社《一分钟漫游港珠澳大桥》设计了小游戏的环节,用户可通过长按屏幕的按钮,来实现“自驾”穿越大桥,观看沿途的高速指示牌,以及大桥的相关介绍。假如觉得某个地方环境好,还可拍照转发微信朋友圈。需要注意的是,交互设计一定要轻简便捷,过于复杂的环节可能会导致用户反感。综合来看,打造互动体验式产品,实现互动式传播,必须植根具体的场景,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真正从用户视角出发提供体验良好、契合主题的优质报道产品。

四、人文关怀,讲述与工程相关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增强感染力吸引力

任何重大工程的背后都离不开人的默默奉献,无论是硬朗的钢铁,还是冰冷的水泥,在为百姓提供方便的同时,恰恰凝聚着一群人的辛勤付出甚至离别故事。所以讲述背后人的故事尤其重要。从港珠澳大桥报道可以体现在:

一是工程建设者,包括普通工人、高级工程师等。在港珠澳大桥通车后,有关总工程师林鸣的报道尤为充分,抖音、快手上随手可以滑到他在大桥跑步的短视频,林鸣用跑完大桥全程的方式向这座桥梁致敬,视频中林鸣坚毅的眼神特写、宏阔的大桥全景和磅礴的音乐节奏极具感染力,令人赞叹不已。新华社《港珠澳大桥从梦想到现实——两代工程专家的四次相遇》报道同样聚焦林鸣,但是通过精心挖掘内地与香港工程专家通力合作建设大桥的故事,来展现大桥“建立友谊”的主题。央视《今天的C位属于他们!》报道则是将大桥普通建设工人的头像聚集在一张图片中,号召大家为他们点赞。

二是工程受益者,普通百姓的故事往往能够直接反映出大桥给百姓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例如《港珠澳大桥开通在即 这位司机很开心》报道,通过讲述经常往返香港与澳门之间的货柜司机阿健这一普通百姓的故事,用他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对百姓带来的实际利益。同时,有报道挖掘讲述一些老人的故事,甚至邀请他们亲自跨桥,用富有历史纵深感的描写展现发展进步的重大主题。无论是工程建设者还是工程受益者,讲述人的故事是最能引发情感共鸣和思想共识的方式。

五、主题纵深,讲述重大工程意象背后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

重大工程建设成就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所以能否通过讲述工程故事,实现大家对发展成就的认同和共识,凝聚起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尤其考验媒体的报道创新水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表现:

一是书写发展成就,展现重大工程背后的改革发展成果,其中港珠澳大桥报道中,各媒体均将其作为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大成果,例如新华社《一桥越沧海——写在港珠澳大桥开通之际》报道全面回顾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历史,站在改革开放40年国家发展进步的历史高度和“一国两制”实践创新的政策高度,生动反映港珠澳大桥作为“国家工程、国之重器”的重要意义。文章中诸如“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的表述,将桥梁的主题蕴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是彰显国家情怀,在书写发展成就的同时,更要挖掘重大工程所蕴含的国家情怀、民族情怀和人文情怀,假如能够从历史纵深的角度深入挖掘,增加国家工程建设的历史内涵等内容,相信会更加富有深度。在港珠澳大桥中,有报道即梳理盘点了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桥梁,虽然只是基础资料,但却让人有系统、深刻的认识。也有报道纵向梳理了粤港澳三地的合作故事,来彰显大桥的重要意义。要达到以上两点,需要媒体人有很高的政治站位、全局视野、纵深视角和知识储备,而要通过融媒体方式来进行呈现,其实更值得去深入探索、积极创新。

综合来看,重大工程报道需要从知识普及、视觉审美、互动体验、人性关怀、主题纵深等方面着力,努力实现轻量化、通俗化、人性化、纵深化的传播目标。其本质在于通过对重大工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实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机统一,这是人们认识规律的生动体现,也是做好重大工程报道的必然路径。

猜你喜欢

航拍大桥受众
一图看懂藏木大桥
航拍下的苗圃与农场
数鸭子
上天入地——港珠澳大桥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难忘的航拍
《航拍中国》美得让人想哭
陕西画报航拍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