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

2018-11-18李莉

记者观察 2018年15期
关键词:热点问题舆论群体

文 / 李莉

一、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发展背景下,高校大学生都普遍使用互联网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他们也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通过这种途径来提高自身对社会的认识。但大学生本身的成长层次不够,面对大量的信息没有较强的辨别能力,很容易被其他言论所左右,影响自身的判断。但如果能够将社会热点问题和思政教育结合在一起,就能够显著改善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认知偏差,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

(二)有利于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贯彻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将社会热点问题结合在一起,就能够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的实质,并通过社会热点问题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二、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融合的途径

(一)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事件

大学生群体是未来我国发展与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这些群体的思想成长也对我国未来发展壮大息息相关。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很多大学生都习惯使用互联网来获取自身需求的各类信息。但多数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还比较低,无法对互联网中复杂多样的信息进行客观过滤与提取,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让学生正确看待各类社会热点事件,明确热点事件与问题发生的主要成因。如此,大学生群体就能够在互联网环境中有效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二)改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总模式

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应该先改善思政教育的具体模式。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数思政教师都比较依赖灌输式教学法,给学生讲解各类思政理论知识,并且教学中引用的案例也比较陈旧。在这种情况下,思政教师应该针对具体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模式更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开展引导性教学。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密切沟通,就当前发生的一些热点事件进行讨论。思政教师也可以将思政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邀请外部专家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

(三)积极开展社会热点事件实践活动

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工作的融合还体现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如果能够立足于社会热点问题来开展社会实践,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借助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认知水平。一方面,实践活动的开展应该先针对学生群体进行兴趣调研,选择那些学生本身比较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在社会热点问题实践活动开展之前,还应该进行可行性探讨,并明确活动的具体细节和内容,突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正贯彻与践行思政理论知识。

(四)构建社会热点问题舆论引导机制

各高校在思政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做好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在社会热点问题发生以后,很多学生都会使用微信、微博等工具来参与到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中。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高校能够立足于社会热点问题来进行舆论引导,就能够第一时间针对这些社会热点问题提供客观的信息参考,避免他们受到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一方面,高校应该完善微博、微信舆论“把关人”机制,能够将那些不良信息阻挡在外,避免学生在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中受到不良信息的而影响。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该做好微博、微信舆论“意见领袖”机制,在热点事件问题出现时,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在选择“意见领袖”时,高校应尽可能选择大学生群体中的人员,以保证“意见领袖”所发表的看法和舆论观点能够代表大学生的真实看法。

三、结语

为了避免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产生负面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与调整,引导大学生群体以正确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热点问题,并深刻地认识社会热点问题蕴含的思政理论知识,助力于高校大学生在社会热点问题发生并传播的时候,能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参与到事件与问题的讨论和分析中。

猜你喜欢

热点问题舆论群体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探究集合中的热点问题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复习策略探究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