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希望”是个好东西

2018-11-18陈海

当代贵州 2018年16期
关键词:刘永好希望私营企业

上世纪80年代,以鲁冠球、“温商”群体、刘氏兄弟等为代表的“边缘力量”在政府的视野外迅速成长。

1984年,鲁冠球完成三件大事:一是以集资入股的方式,在万向节厂内部职工中实行股份制;二是以培养费的名义,花8000元从浙江大学“买”来了第一个大学生;三是将3万套万向节卖到了美国,创下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第一单的纪录。

放在当年,这三件事几乎可以用“不可思议”来形容,报纸上一片惊呼。然而,这不过是传奇的开始。十年之后,鲁冠球把公司开到了美国;再后来,万向开始收购海外公司,其中包括曾经为之代工的美国客户舍勒公司,也包括美国百年老店洛克福特、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如今,在全球范围内,万向集团已拥有三十多家公司,成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私营企业之一。

在好莱坞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用19年时间凿开了一条通往自由的隧道,并且留下了一句经典台词:“希望”是个好东西。而对于刘永行、刘永好等兄弟四人来说,希望,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1990年,与泰国正大集团正面交锋以后,希望饲料厂的销量激增到6万吨,产值6000万元,兄弟四人资产超过2000万元。正是在这个时候,他们隐隐感觉到,气候不同了:此前还络绎不绝的领导考察和媒体采访忽然间变少了;媒体开始讨伐“资产阶级自由化”;报纸上说,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经济根源;还有传言称,雇工7个以上的私营企业将成为整顿的重点对象。风声鹤唳,兄弟四人紧张起来。此时,希望饲料厂已雇用100多个职工,一旦有风吹草动,刘氏兄弟注定是那只“出头鸟”。年迈的母亲也听到了很多不好的消息,劝他们赶快“收手”,设法脱身—搞不好会有牢狱之祸。

惶惶不可终日。兄弟四人想不通,创业七八年,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怎么一夜之间“突然就不是社会主义了呢”?事实上,刘家兄弟的担忧带有普遍性,政治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使当时的很多私营企业主产生了极大的恐慌。“文革”殷鉴不远,极左年代的记忆在这一代人身上烙印深重。为了避免遭到更大冲击,一些私营企业主如王廷江、蒋锡培等主动将工厂交给“集体”。

四兄弟通宵开会,然后做出了一个决定:把企业无偿捐赠给政府,2000万资产全部捐出。破财免灾,明哲保身,兄弟四人已经顾不了那么多。捐赠书上,兄弟四人已经签好了字,第二天便送到县委书记面前,只等领导批示。他们斗胆提出了唯一的条件:企业归政府,希望能交给他们经营。

倘若领导批了,兄弟四人的命运将被改写,也没有后来财富传奇。但县委书记没批:“国家不缺这点钱,你们创下的企业还是归你们所有,由你们经营,县里从来没想过要没收你们的财产。”县委书记提醒,做事姿态低一些总没错。

1993年3月25日,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界代表,刘永好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上,刘永好在人民大会堂作了题为《私营企业大有希望》的发言。发言中,刘永好感慨道:“私营经济终于和国有经济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变革中国》的论述中称,“四大边缘”力量——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个体经济、经济特区——成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转型的先锋力量。在80年代初期中国的市场化转型中,这种自下而上的改革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充满活力的私营经济与坚韧的市场力量。尽管在现实中有着众多的阻碍和歧视,中国农村地区的农民和城市中的无业居民还是能迅速将他们获得的经济自由转化为企业家精神。逐渐壮大的非国营经济成为80年代以及之后经济增长强劲的推动力。

渴望温饱的村民在自己的村庄搞起了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的崛起、个体户和创业者的兴起给城市带来活力。最终,市场终于春回大地。中国经济改革的故事是坚强的民营企业家的故事,是勇敢的社会零星试验的故事,也是中国人民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故事。

猜你喜欢

刘永好希望私营企业
内部控制机制在私营企业运营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探索“五选四变”对中职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法学院哪家最强
雾霾背后的一点“希望”
刘永好:有个刹车系统
韩四成国民寄“希望”于法院
一对富豪夫妇的婚姻
刘永好夫妇的婚姻心语
刘永好夫妇的婚姻心语
对私营企业金融支持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