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8-11-17王君兰
王君兰
摘 要:语文是中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途径,获取一定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还要渗透品德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品德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33-010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3.068
语文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学科。“语文教育是提高我们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識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品德教育。但是,实践中我感到,语文教学中仍有这么两种倾向:一是强调工具性,其特点是离开
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大量的、反复的死记硬背为手段,背解词、背造句、背句意、背范文。这种现象在小学毕业班尤为突出。另一种是以配合政治教育为目的,其特点是注重形式,搞花架子,语言文字训练不到位。这两种现象都是把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任务割裂开来,显然是有悖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我认为提倡在语文教学中因势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一、巧妙设计课堂教学,无声渗透品德教育
强调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也是新的形势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就要做到“渗”,而不是“灌”,那种填鸭式的说教同样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正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陈先云指出的“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把握渗透的方法,做到巧点妙拨,相机而教。例如在讲《劳动的开端》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教法进行德育渗透的: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文,然后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接着以课题为题,思考课文为什么把这件事叫做“劳动的开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所揭示的思想意义;最后要求学生分段,理清结构。
(二)直奔重点段落,挖掘思想意义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感知了思想意义后,直接阅读重点段—课文第二段,通过读、议、分层,让学生理清层次,掌握内容。在此基础上,提问“吴运铎第一次挑煤经历说明了什么?”然后再要求学生画出描写作者劳动艰辛的句子并读一读。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和认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而达到深化思想教育的目的。
(三)抓住比喻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运用了较多的比喻句,如:“我的心像油煎一样。”“工人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洞里拖出来。”教学时抓住了这些句子,组织学生讨论,一方面可以复习,巩固有关比喻句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思想感情及在课文中的作用,启发学生由表及里地探究语义,在理解句子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寓思想教育于学习语言文字中。这节课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注重发掘课文内在的教育因素,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做到了语文知识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统一。
人常说:“文无定法。”因为每篇课文,每班学生,每位老师都各有其特点,既要因文而异,又要因人而异,还要因时而异,这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的要求就更高了。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吃透教材,合理引申,把握渗透点
首先,对于每篇课文的难点重点,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课文的哪些部分要让学生学会一些什么知识,懂得一些什么道理,这些都要熟烂于心。其次,所要渗透的思想内容及其深度、广度,必须是教材中固有的因素,绝不能牵强附会。我教《小铁球》一课时,学校正在开展与贫困山区的孩子手拉手的活动,我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加,讲课时通过对描写小铁球外貌语言,行动的具体词、句的分析,概括出小铁球热情、勇敢、自然知识丰富等特点。之后让学生谈谈你所了解的像小铁球这样的山里娃。接着我又让他们结合自己,结合课文谈谈城里孩子的不足和长处。这样,“我们城里的孩子也应该向山里小朋友学习,双方要互相帮助,携手前进。”这个思想认识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他们参加手拉手活动的兴致更高了。这节课我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要全面落实,将德育渗透到读、讲、议、练的各个环节,增强目的性、自觉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先学后教。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形式,克服在语文课上死板的政治说教,而是教师必须循循善诱,根据课文需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设问,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答案,在寻找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品德教育。
总之,教学中能否有效地渗透德育,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机、有意地引导学生,是否自觉地做渗透德育的有心人,如果我们真正将教书育人放在了教学工作的首位,就会透过“分数至上”的迷雾,在语文课堂上创造出一种看似无心插柳,实则精心育苗的德育氛围,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育人作用,使德育工作扎扎实实,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 于永正.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