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青春才绽放
2018-11-17蒋立红
蒋立红
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北朝”的友,让我依依不舍的,是老师的温柔。在那个美丽的校园里,我从未忘记你——“北朝”,带不走的,只有你。
7月,骄阳似火,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如约而至。一首动听的民谣《北朝》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师生和家长。“北朝”,是学生给北师大朝阳附属学校起的昵称,“大北朝”,是学生们对母校充满自豪、满怀情感的称呼。
倏忽之间,学校已经成立9年。我和老师们一直坚持教育的梦想——让我们的校园成为所有生活在这里的人最具幸福感、最值得留恋的地方。一个地方能够使人幸福,让人留恋,除了爱,别无他法。所以,我们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育的信仰,把“让生命绽放”作为教育的理念。爱,成为学校的灵魂。
我所理解的“爱”,当然指关心、呵护、尊重、珍惜;但更多的,是对生活在其中的所有人全面、均衡、持久发展的关切。正是基于这一点,学校构建多元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强健体魄,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播种书香,鼓励学生组建社团,引导他们在行走中认识世界、感悟人生。我们希望满足学生认知、情感和升学等多元的需求,让从我们校园走出的学生,都拥有高尚的情操、阳光的心态、健硕的身体和丰厚的人文底蕴。
我们的教育梦想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是否在学生身上实现了预期的设想呢?在这里,我分享三个学生的故事。
微讲堂的故事
学校有个午间微讲堂,每周三开讲,它是由人文与艺术教研组教师牵头,利用午休时间开设的一门校本课程,其宗旨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策划者和组织者都是学生,主讲人是在校师生,主题开放,可以是任何感兴趣的话题,如一本书、一幅画、一件物品、一次旅行、一件时事、一段历史、一个人物……每期微讲堂,主讲人必须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展示论证和思考的过程。下面是某一期的主讲人王星写的一段话。
原谅我一直以来是个懦弱、胆小的女孩子。而这份抱歉是对过去的我讲的。那一日,听闻曾老师要举办微讲堂,似乎长久以来隐藏在我内心深处的欲望终于表现出来,是的,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欲望。所以,我第一个报名了。很多人都奇怪吧,一直看似普通、胆小的我竟然第一个报名了微讲堂。其实,我自己也是很矛盾的。抱著要做就做好的思想,我一遍遍修改PPT,一遍遍查阅古诗的资料,请教曾老师,期间犹豫过,后悔过,害怕过,但庆幸的是坚持下来了。现在的我无比感激当时的那一份执著,是的,我是从那一刻开始改变的,像一只破茧而出的蝶,终于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光芒。
演讲那一天,有些许紧张,依稀记得有很多人来听,一种奇妙的感觉从内心散发开来。原来,我也可以做到。不再是每次羡慕地看着别人,不再是暗地里自卑的懦弱者,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不起眼的我了。我像一朵未开的花儿,站在前面,努力地试图展开花瓣,散发出让所有人为之陶醉的香气。我做到了。自那之后,我一点一点地改变,逐渐找到自信,找到我擅长的地方,找到一直以来我向往的淡定从容。
一次小策划,一个小话题,一期微讲堂,其背后必然有一个个生命在悄然成长,在积蓄力量。学生潜力无限,只要给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舞台,让他们能够表达自己,并和他人进行交流,他们的综合素养就会提升,生命就会精彩绽放!
小设计师的大梦想
2017年秋天,学校开展了教育空间3D设计项目学习,这是基于真实学习的理念开展的一次学习活动。学生要完成一个真实的教育空间设计,并用3D模型呈现出来。经过多方讨论,设计团队最终确定对象为学校图书馆。设计团队的学生主要来自初二年级。下面的文字摘自林仪同学的学习日志。
能够参与到教育空间3D设计项目,我感到非常幸运。难以相信,我们学校的图书馆竟要由我们来设计。21个人互相抱怨却又毫不动摇地彼此鼓励,最终收获了成果。
“在更好的环境下学习”是我们一致的设计理念和目标。从最初仅仅凭借想象的个人方案分享,到小组方案的初步呈现;从设想着大大方方地站到黑板前侃侃而谈,但实际上有点不尽如人意,内心总是怯怯的,到能自豪地向美国老师介绍成果,尽管不太流畅,不够大方,但最后得到“good”的赞扬,整个人都自信了很多。
设计过程运用到了很多知识:几何、测量、运算、光学、声学、电学、工程设计、工程预算、信息技术、3D打印等。我们一路迷茫,一路学习,一路成长。在一次次不够成熟的分享中,我学会了听取别人的建议,语言的逻辑性和组织能力也增强了;涉猎了更多的专业知识,掌握了更多技能。我由衷地感谢学校,能让我在青春年少时经历一次这样的学习。
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很难描述。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为学生搭建通向未来的桥梁。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看到了一群有梦想的学生身上的认真劲儿。对学生来讲,他们是教育空间3D设计真正的设计师,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他们要对自己所做的设计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与你一起躲过雨的屋檐
在每年的毕业生调查中,“江南文化探寻”等综合实践活动都位列学生喜爱活动的前三名。刘婉玉是2014年的毕业生,如今已经是大学生了。她写的故事洋洋洒洒几千字,我摘录了其中关于综合实践课程的部分内容。
每次和高中、大学同学提起,我都骄傲地说,我上过全北京最好的初中,拥有过全北京孩子都羡慕的童年。不管什么时候回忆“北朝”,总能让人眼圈发红,因为那里真的像家一样温暖。
初一,我们在水立方上了半年的游泳课。对十几岁的孩子而言,只要出校门就开心得不得了,更何况每周五都可以固定出游。每天都活在对周五的期盼中,不仅有最喜欢的游泳课,有时候上午还会安排看电影或者参观博物馆。
初二,全年级200人浩浩荡荡地下江南,游西湖美景,访鲁迅故里,品苏州园林……书本上的知识鲜活起来,我们学会了边玩边学。
最难忘的是台湾之旅,师生一起趴在火车轨道上照相,一起伸腿跨过北回归线,一起泡温泉,一起逛夜市,一起吃小火锅,一起抢凤梨酥……当然还有大部队暑假去西北,几十号人一起骑骆驼,凌晨两点赶火车……
第一次没有父母陪伴的出国旅行,是和“北朝”一起。穿着丝袜的我们站在唐人街春节大游行演出的队伍里丝毫感觉不到寒意,只想拍手拍得再大力一点,让异国的人民可以听到中国学生的声音。
这些回忆多近啊,就像方文山说的:“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一起躲过雨的屋檐。”我们花了3年的时间,创造了足够一生去品味的回忆,遇见了足以珍惜一生的朋友。
到了大学接触社会学,才知道“北朝”对我的帮助有多大。埃里克指出,人在12-21岁的时候会经历身份角色的困惑,需要“找出他自己怎样去适合这世界”“人生应该怎样过”“界定自己在同性和朋辈里的身份”。“北朝”放弃了传统教育中犀利的强制文化输出,选择为我们打开世界地图,让我们进入世界,用自己的实践来确定自我的定位,感受生活,感受自己,这是其他教育模式不曾给予我的。
初中“玩”了3年,我们玩的是三味书屋的“人情冷暖”,玩的是秦始皇陵的“万古千秋”,玩的是时代广场的“日新月异”;学了3年,我们学的是如何爱,如何欣赏,如何珍惜。学术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年岁的增大会不断被代替和更新,只有人格的发展才能穿越时间,作用于我们一生。
这样的故事在“北朝”有很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他们的成长搭台,为他们的触角能伸向各个领域,我们一直在探索,在努力。我觉得“北朝”的学生们是幸福的,他们沐浴在和谐友爱的文化氛围中,在教师智慧的引领下快乐成长;积极参与、全面发展、坚持不懈是他们生命绽放的行为表现;美好回忆、师生情谊、强健体魄、批判意识、懂得思考成为学生从“北朝”带走的宝贵财富。他们初步建立了成长型的思维方式,有勇气面向未来,面对未知,直面困难。
“哪怕青春的高歌远走,却道风流,我会为你挽起衣袖,走到二号路的尽头,坐在‘大北朝的门口。”2018届毕业生蔡依然将歌曲《成都》重新填词,改名为《北朝》,那是对“大北朝”永不磨灭的记忆。记忆里有你,有我,有耐人寻味的青春故事。
编辑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