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诗家语”是鉴赏诗词的一把钥匙

2018-11-17吕永海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8年2期
关键词:诗家枣花后置

吕永海

鉴赏诗词的前提是读懂诗词,而读懂诗词的关键是要读懂“诗家语”。读懂了诗家语,就找到了鉴赏诗词的一把钥匙。什么是诗家语呢?通俗地说,“诗家语”就是诗人所说的话,诗人所用的有别于常人的一种特殊语言。诗词要求精练、押韵点,决定了诗词的写作语言不能像小说、散文、戏曲那样直白、自由表达。“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满足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词的语言所做的一些变形处理。读懂“诗家语”,就是要求我们熟知、了解诗人是如何对诗词语言进行变形处理的。

(一)改变词性

古代诗(词)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宾语具有了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情况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例如:①“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屈原《离骚》)高:使……加高。长:使……加长。戴着高高的帽子,配着长串的饰品陆离。凸显了诗人虽遭放逐,离群索居,却依然宠辱不惊,特立独行的高洁形象。②“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冷:使人觉得寒冷。用“冷”字描绘日色,以感觉写视觉,融孤寂之情人阴冷之景。例中加点的字词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它们鲜活生动,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动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某个动词充当句子谓语的时候,充当谓语的动词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的這个动作。例如:①“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这里的“满”作动词“遮蔽”讲。此句以“黄四娘”(人名)入诗,充满浓厚的生活情趣,富有民歌风味!②“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舞:让深潭中潜伏的鲛龙起舞。泣:让船上被抛弃的妇女哭泣。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用乐声的凄冷、幽怨,表达诗人此时内心的极度感伤!

(二)改变词序

词序就是词在词组或句子里的先后次序。汉语的词序一般是固定的,但是,诗词创作中有时为了突出强调句中的某一成分,可以临时改变汉语的正常词序。词序的变动能使整个句子或词组具有不同的意义。

(1)主语后置。例如:①“竹喧归烷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这一句是主谓语倒置,正常句式应该是“竹喧烷女归,莲动渔舟下。”喧:说笑、喧闹。烷女:洗衣的妇女。大意是:翠竹林中笑语喧闹,是洗衣服的妇女们结伴回来了;水面上荷花晃动,水波荡漾,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的平静。诗人以“竹喧”渲染烷女的喜悦,以“莲动”烘托渔舟返航的场景。用热闹的字句反衬幽静的境界,将清新怡人、形态鲜明的景物点化得生机盎然。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夭夭:茂盛的样子。灼灼:花开鲜艳的样子。华:通“花”。“灼灼其华”是“其华灼灼”的倒装,大意是“它的花开得灿烂如红霞”;用倒装句的目的,是为了与下句的“宜其室家”合辙押韵,这样“华”与“家”相押,同在鱼部。

(2)定语前置。例如:①“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谁与”的正常语序应是“与谁”,即“同哪一个人”。这是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前置句。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硕鼠》)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莫我肯顾”的正常语序应是“莫肯顾我”。这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前置句。

(3)主宾倒装。例如:①“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列土:“列”同“裂”,指的是封疆列土,指封高官给封邑。可怜:可喜、让人羡慕。姊妹弟兄都封了大邦,让人好羡慕呀,一家门户尽生光。“光彩生门户”应该是“门户生光彩”,“门户”本来应该是主语,却被放到了宾语的位置。②“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惊风:突然被风吹动。引弓:拉弓,开弓。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林暗草惊风”应该是“林暗风惊草”。“风”本来应该是主语,却被放到了宾语的位置。

(4)定语前移或挪后。现代汉语偏正短语中,定语应放在它修饰限制的中心语前,但诗词中定语的位置非常灵活,可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语之前或之后。例如:①“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孤城”即“玉门关”,是为“玉门关”的同性定语,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易让人理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这就是定语挪前。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屈原《涉江》)长铁:长剑。陆离:长长的样子。切云:帽子的名称。崔嵬:高高的样子。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啊,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帽。“之”为结构助词,这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5)状语前置或后置。例如:①“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苏轼《烷溪沙》)簌簌:花落的声音。缫车:缫丝车,抽丝工具。“簌簌衣巾落枣花”本为“枣花簌簌落衣巾”,是说“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属于倒装句,状语前置。将“簌簌”置于句首,使“落枣花”于“衣巾”的声音得到强化处理,渲染了氛围,令人如闻其声。②“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王勃《滕王阁序》)“俨”通“严”,整齐的样子;骖騑,驾车两旁的马;上,高。崇阿:高丘,高山。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于上路……于崇阿”是典型的介词结构作状语的后置句。

(6)介宾倒装。例如:“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醉翁亭记》)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乐事的人。“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作状语。

(7)省略压缩词语。古诗词要在数十字之中,舒展丰富的想象,包含无穷的意境,不得不力求简洁,凡是可以省去的字,尽量省去,能压缩的词语也尽量压缩。

例如:①“昨夜雨疏风骤,(女主人)浓睡不消残酒。(早晨女主人)试问卷帘人(今天景色如何),(侍女)却道海棠依旧。(女主人纠正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括号中的就是被省略的词语,今译时要补上,意思才完整。

②“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视为尘与土”压缩为“尘与土”;“披云和戴月”压缩为“云和月”。意思是:三十年来,视功名如尘埃和尘土,转战万里,披云戴月,只为收复失地而尽力。

(三)词语或意象直接组合

例如:①“枯藤、老樹、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栖息。小桥下,溪水流过两岸的人家。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六个意象直接组合,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地寓于图景中。

②“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战士们在沙场上与敌人厮杀得天昏地暗,不顾生死,而那些将官们却仍然躲在营帐里,尽情地欣赏女人的歌唱与舞蹈。一方面拼死苦战,伤亡过半;一方面却听歌看舞、寻欢作乐,诗人用对比的手法鲜明地写出了官兵对立、苦乐不均的事实。诗人有意把完全相反、互相矛盾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正一反、一平一奇的意象系统,造成一种出人意料、发人深省的审美效果。

(四)运用互文手法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表现在具体诗词中的情况是: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

(1)单句互文。就是在同一个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相互交错、渗透、补充。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该句的意思是: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不能翻译成“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

(2)多句互文。就是指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例如:“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意思是说,“刘兰芝从十三岁到十六岁之间掌握了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等技能”,由此表现出兰芝的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句中的“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并不是具体指某年,也并不是说一年学会一种。

由此可见,读懂“诗家语”就是要读懂诗歌创作的一些常用方法技巧,读懂了“诗家语”,也就找到了鉴赏诗词的一把钥匙。

猜你喜欢

诗家枣花后置
周改红
浅谈初中英语后置定语
桂花
娘的枣花馍
寄慰徐持庆诗家
枣花
定语何时须后置?
枣花
“后置定语”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