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医专业针灸学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初探※

2018-11-17顾媛媛张宏如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1期
关键词:针灸学腧穴经络

庄 艺 顾媛媛 王 宁 张宏如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为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非医专业,其后得到迅速发展[1]。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目前建有外国语、卫生经济管理、信息技术和心理学院等多个非医学院,设有市场营销、英语、眼视光学、护理和计算机等十多个非医专业。这些专业有的与医学息息相关,尚可归于医学大类;有的则属于理、工、文、管等学科范畴,属于学科交叉发展的产物。据不完全统计,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级入学本科新生中,非医学生占了新生总人数的一半左右[2]。这些学生毕业后多数仍将从事与中医药文化、宣传和推广相关工作,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由此可见,非医专业已成为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为中医药大众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注入了持续活力。

中医药院校中的非医专业培养在课程设置和专业学习等方面有其自身特色。因受教于中医药院校,所学专业大多与医学相关,加上学生本人对传统文化偏好,学校往往会为其开设一些中医学相关的限选课程,如中医养生学、推拿学和针灸学等,一方面可以丰富非医专业的课程选择,拓宽知识面,培养兴趣爱好,发展特长,另一方面也可以科学传承和推广中医药知识,为人类健康添砖加瓦。在这些课程中,针灸疗法简便实用、无副作用、易于推广,是中医药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非药物疗法手段。因此,针灸学一直是非医专业最为喜爱的医学课程之一。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临床教研室每年就承担了英语、眼视光学和市场营销等多个非医专业针灸学限选课程,累积了一定的经验。但笔者也发现,非医专业针灸学也存在学生起点低、教学要求低、课时少、未受到足够重视等问题。故而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删减教学内容、选择适宜教学方法与工具、完善教学过程与评价、搭建非医专业的针灸教学平台,已列入本教研室针灸学的学科发展与建设中。笔者经过几年来的教学观察与实践,对于非医专业针灸学教学设计有了一定的思考,在此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与探讨。

1 针对具体学情 定位教学目标

针灸学是中医、中西医结合等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其理论性专、实践性强、手法操作技术含量高,是一门中医临床应用课程,所以在本科阶段的第3年或第4年开设。此时学生已经完成了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和中医内科学等多门课程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与能力。对这些学生来说,针灸学的教学目标为巩固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使其熟练运用针灸方法防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而对于非医学生来说,情况截然不同。由于来自于不同的专业和方向,非医学生所具备的医学背景往往参差不齐。比如,护理、眼视光专业学生尚且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而市场营销、英语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则基本为零,且这些学生毕业之后无法行医。因此,对于这一类的学生而言,总的教学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医学素养,使其掌握针灸的基本概念,如经络系统组成、十二经脉循行分布等;熟悉部分经典穴位的定位和功能主治;通过生活常见疾病了解针灸治病原则;运用针灸技术进行自我保健。

2 优化教学内容 突出专业针对性

众所周知,针灸学分为经络腧穴、刺灸方法和针灸治疗三部分。对于医学专业学生来说,每一部分的内容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但是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我们应当对各部分知识进行合理整理与重塑,对以记忆要求为主的知识进行适量删减,而注重针灸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针灸概念、经络定义、经络系统组成、十二经脉循行分布只要求学生们理解即可。腧穴部分可挑出20~30个重点穴位,掌握其定位方法和主治特点。刺灸方法可删去毫针刺法和其他刺法,保留灸法、拔罐和耳针部分,强调学生亲自参与。针灸治疗部分切合实际,在针灸适宜病种中删去部分内科疾病,只选择颈椎病、痛经、肥胖、踝关节扭伤等生活常见病作为典型代表,了解针灸治病原则。

同时,教师在备课时应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相关医学知识在各专业中的应用有所了解。紧密结合其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学有所用,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英语专业学生,补充一些针灸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历史;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展示一些现代新型针灸器具的应用等;眼视光专业学生,介绍一些针灸在眼病中的治疗,使学生能够感觉到针灸与自己的专业息息相关。

3 调整教学顺序 提高教学效率

在医学专业针灸学中,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和针灸治疗三部分是循序渐进展开的。经络腧穴部分占用全部课时一半,刺灸等应用型知识则放在了经络腧穴之后,且多依赖视频。针灸治疗则课时更少,重点在于针灸治疗原则的讲授。虽实训课时占1/3左右,但腧穴定位占用时间过多,刺灸操作练习时间过少。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教学顺序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针灸学的全部知识。但是非医专业针灸学课时少,学生基础薄弱。往往经络腧穴理论知识繁重艰涩,使同学们望之生畏,积极性和兴趣都受到了打压。再讲到刺灸操作时,也已将针刺部位——腧穴定位都忘记了。故而近年来有不少专家提出先刺灸后腧穴的改革尝试,即在整个学习的开始,就提前练针,让学生尽早掌握针刺技能,也受到了很多认可[3]。但考虑到针灸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该种方法并没有广为推行。而非医专业学生刚好相反,由于并不需要掌握针灸学的全部知识,所以正值得我们进行大胆的改革。

具体的改革可如下:(1) 在绪论之后,即可将学生拉入实验室中进行刺灸教学,先让学生们体会到底什么是针刺,什么是艾灸,什么是拔罐等,甚至鼓励同学们彼此互相操作,增强学生对于针灸操作技能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经络腧穴等理论性知识较难记忆,尤其是归经、定位和功效主治,但这三点又是密切相关的。即使腾出课时专门介绍,学生的遗忘率也很高。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生活常见疾病入手,限定不同专业需要着重掌握的几十个穴组,有目的地选择疾病或证型来介绍经络腧穴,如针刺肩贞、肩髃和肩髎治疗肩痛,针刺睛明、承泣、四白和太阳治疗眼病,艾灸足三里、肾俞、膏肓、气海(关元) 补虚等,从而形成“穴组-刺灸-疾病”“穴组-刺灸-证型”为中心的整合教学模式,既容易被学生接受,方便记忆,也节约课时;(3) 在理论讲授中还运用比较归纳法将不同穴位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可以增加学生对穴位和疾病的记忆效果。如相近部位的腧穴:腕关节的阳溪、阳池、阳谷、太渊、大陵、神门;肘关节的尺泽、曲泽、曲池、少海、小海;平脐的神阙、肓俞、天枢、大横、带脉等。如名称相近的腧穴:阴陵泉与阳陵泉,足三里与手三里,内关与外关等;(4) 引入典故、增强教学趣味性。每次理论课开始,引入与本次内容相关的针灸典故、传说、甚至影视片段或小说情节,5~10 min为宜,自然过渡到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悟和体会。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小改革,在有限课时内传授尽可能多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4 关注情感性知识 促进移情与内化

高校教学内容可分为理论性知识(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应用性知识(技术、方法、规程等)和情感性知识(素养、情怀、道德等)。针灸学恰好是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对于医学专业学生,重点在于前两者的掌握。而对于非医学生,则应当更加关注于情感性知识的传承,这也是我们在非医专业开设针灸学课程的初衷所在。

针灸学情感性知识包括中医文化、人文精神及“大医精诚”的道德素养等。但这一部分知识,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悟性”,多归结于在长期阅读与实践中学生自我感悟、体会和移情所获得的。由于非医学生中医基础较差,因此要借助典故、新闻、图片、视频和名医名案等为载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针灸的疗效,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绪论中介绍本校首位校长承淡安先生,他是全国中医界首位中科院学部委员、近现代针灸大师和针灸现代教育创始人,其传人在几十年努力形成了影响海内外的澄江针灸学派。该学派深邃的学术思想及宝贵的针灸经验中可以让学生在“承古纳新”“格物致知”等学术精髓的传承中获得感悟与启迪,增强荣誉感和归属感,激励其弘扬、创新精神。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在理论部分也增加相关针灸历史知识,如穴位命名含义与变迁,针刺消毒史发展,针灸对外传播进程等,提高学生对于中医文化和医学人文精神的正确认识与感悟。

5 改进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评价

我们查阅文献发现,有关于医学专业的针灸学教学方法研究颇多。很多研究显示近年来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案例为中心(Case-based Learning,CBL) 等多种新兴教学方法被不断引入针灸学教学中来,并不同程度地改善了教学效果[4-8]。但是由于考试要求、课时有限等原因,新兴教学方法在医学专业针灸学中所占比重并不大,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说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与锻炼。而非医专业针灸学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在授课中,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可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比例,即PBL、CBL教学。如让眼视光专业学生自己课后去查阅针灸治疗眼病的研究进展,让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写一份针灸宣传策划书,让英语专业学生做一份针灸文献的英语笔译等,并做成PPT到课堂上进行汇报,并分组讨论,将课堂主体还给学生。这种授课方式看起来轻松,但实际上学生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就需要花费时间主动学习和思考;课堂汇报的时候需要逻辑思维清晰,口头表达明确。最终老师要对各组同学的讨论和汇报内容进行点评,并在此基础上对针灸治疗该病做一定总结。让同学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仅学会知识本身,而是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

此外,医学专业针灸学强调穴位识记的单一教学评价模式也并不适合非医专业学生,我们应该采用多元评价模式考察学生的感性认知、实践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即形成性评价。第一保留学生考勤、课堂提问等平时成绩;第二记录课堂汇报与讨论成绩;第三考核针灸实践操作能力,将这三部分综合下来作为学生的期末总成绩,而不专门设立笔试环节。一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二来使学生把时间精力用在平时,而不是堆积在期末,三来是强调实践操作考核,让同学们重视针灸的实践应用。

6 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非医专业的人才培养已成为各中医院校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针对非医专业针灸学课程定位,从教学设计多个环节对其进行调整和改革,并总结如表1。希望为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类专业医学课程建设贡献绵薄之力,为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大众化发展推波助澜。

表1 医学专业与非医专业针灸学教学设计的比较

猜你喜欢

针灸学腧穴经络
经络腧穴学腧穴定位的学习心得*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旅途止泻按脾腧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经络考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针灸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军事院校针灸学任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