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本质属性、价值功能与建设路径

2018-11-17钟天娥

社会观察 2018年7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特色

文/钟天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当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核心话语,蕴含着独特的思想价值意义。从本质上看,它是主导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科学话语,是反映当代中国文化价值理念的文化话语,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人民话语,体现了政治性、科学性、文化性、人民性的本质特征,承担着思想指导、社会认同、文化传播、大众激励的重要价值功能。立足新时代,积极探索话语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的迫切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本质属性

话语,是主体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概念和范畴来表达与传播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话语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语言符号、概念、范畴构成的具有严密内在逻辑的话语系统,在特定话语体系中,必然有一个占据核心地位的、标识性的话语符号。根据建构主体的不同,话语体系可以分为个体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三个层次。其中,国家层面话语体系,往往是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话语体系,承载着一个社会的主流思想价值,主导着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首先要深刻把握其政治性、科学性、文化性、人民性的本质属性。

(一)政治性

政治性主要指话语体系的意识形态性,具体表现在建构主体、指导思想、思想实质等方面。首先,中国共产党是建构主体。从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话语体系的概念、范畴和内容,逐步建构起以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为核心范畴的话语体系,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党的艰辛探索,始终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念、政治意识,是执政党思想意志的集中表达。其次,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道路话语、理论话语、制度话语、文化话语的建构,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这既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又是政治方向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引领。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实质上是表达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政治话语,已经成为认识当代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独特标识,是国家政治意志的最高体现。

(二)科学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立足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形成的、积极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具有严密内在逻辑的科学话语。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从实践中建构起来的、反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科学话语,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其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使其能够始终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构成话语体系的四个核心范畴,四者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完整地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形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构成话语体系的五个主要内容,全面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开放的、发展的,它始终以实践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遵循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性话语;同时,它又积极面向世界,向世界表达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道路,体现了开放性的科学品质。

(三)文化性

话语,是一种文化符号、文化要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价值。首先,它是社会主义文化理想在中国的实践与创造。社会主义的文化理想,是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使从事文明创造的占人类绝大多数的劳动阶级能够共享人类文明成果。从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再到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理想逐渐变为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保证人民群众既是文明成果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明成果的享有者,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文化理想。其次,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汲取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因,如“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重民、爱民的民本思想,“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等。同时,它还秉持开放、平等、包容的文化心态,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集古今中外优秀文明成果之大成的文化创造,具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四)人民性

人民性渗透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各个范畴之中。首先,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根本宗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话语表达,其建构的一系列话语都与人民有密切关联,如“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作主”“以人民为中心”,等等。其次,实现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是价值主题。如“四个全面”话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深化改革”要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全面依法治国”要使人民群众感受公平正义;“全面从严治党”要密切党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后,实现共同富裕是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要少数人过上幸福生活,而是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幸福生活。“共享发展理念”这一创新话语,就是这一价值目标的充分体现。所谓共享,是全民共享,人人享有、各得其所;是全面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是共建共享,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是渐进共享,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价值功能

政治性、科学性、文化性、人民性,四者密切相关、相互交融,共同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蕴含的思想价值,从而决定了其所承担的独特价值功能。

(一)思想指导功能

思想指导功能主要指话语体系承担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话语表达。从生成过程来看,它经历了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它们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主导地位,牢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明确把它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推动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因此,要深刻认识话语体系的思想指导功能,加强宣传与阐释,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深入人心,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强大的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撑。

(二)社会认同功能

社会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制度、观念体系、道德规范等的承认和赞同,其实质是社会成员接受社会意识形态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社会认同以社会成员正确、理性的认知为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从形式和内容上都传达和发散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价值观念,其传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向社会成员输入社会意识形态的过程,对于引导大众形成正确的认知产生着重要影响。可以说,建立在正确认知基础上的社会认同,是积极的、主动的、理性的,具体表现为大众对执政党、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信赖感、自豪感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情感会进一步内化为他们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应积极承担起引领思想、提高认知、强化认同的价值功能,这对巩固执政党地位,凝聚共识,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文化传播功能

话语,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载体和工具,而文化传播也是话语的一项基本功能。话语的文化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第一,宣传塑造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凭借绝对的话语优势,借助国家媒介的广泛宣传,在社会中必然会营造出一种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形成一种潜在的教育情境,对社会成员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情感态度等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塑造作用。第二,传承创新功能。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文化主体内部的传递与继承,是文化在时间维度上的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不仅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因,而且吸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基因,从而赋予中华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第三,交流阐释功能。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交往、借鉴和交融,是文化在空间维度上的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开放的,它同世界各国各民族积极进行文化交流、学习与对话,同时进行文化阐释,努力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效果和认知度,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四)大众激励功能

话语的激励功能主要体现在理想激励、道德激励和情感激励三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的一系列通俗化、形象化且极具亲和力、感染力、号召力和解释力的话语,产生了强大的激励作用。“中国梦”的话语把国家的发展目标、民族的复兴梦想同人民的幸福愿望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国家目标、民族梦想向个人理想追求的有效转化,形成一种有效的理想激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言简意赅、层次分明,精辟地表达了个人与国家、集体、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极易为大众所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形成一种积极的道德激励;“以人民为中心”等话语以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语言,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坚定意志,既形象具体、通俗易懂,又极具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有助于形成一种积极的情感激励,使大众树立起高度的自信,最终汇聚成全社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设路径

第一,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为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实质上是思想理论体系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必须高度重视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内与国际两个实际出发,积极推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体系逐渐形成,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得以广泛传播,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新时代”这一创新话语已经成为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识性话语。“新时代”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也意味着要有新起点、新任务、新要求、新气象、新作为、新希望,展现了一种强烈的担当精神、坚定的奋进精神和高度的自信精神,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只有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需要、具有极强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新鲜话语,不断丰富话语体系的内容和形式。

第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话语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知识智慧,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而且富有极大的语言魅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话语资源。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阐发传统民本思想的经典话语,不仅表达了重民、爱民、顺民的治国思想,而且朗朗上口,至今为大众所传诵;还有“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天人合一”等阐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典话语,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应继续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创造,使那些能够体现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能够反映中国人思维方式、个性特点,富有永恒魅力的思想精髓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三,重视政治话语向大众话语的创造性转化,加强大众话语体系建设。首先,坚持群众立场,反映群众诉求,关注群众最关切的重大现实问题,做到真正“为群众立言”,形成最真实的话语表达,努力增强话语的吸引力。其次,彰显人文情怀。话语是联结情感的重要纽带。只有运用大众化、人文化的语言进行科学阐释,把深奥抽象的思想理论转化为浅显易懂的生活道理,才能增强感染力,激发群众的情感共鸣。再次,话语要通俗易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符合群众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和语言习惯,变晦涩为通俗、变抽象为形象、变生硬为生动、变死板为活泼,运用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喜闻乐见的,能够看得懂、听得懂的语言,切实增强话语的亲和力。最后,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这是大众话语体系建设的不竭动力和源泉。要善于观察、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从中凝练出那些能够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影响较大的话语,切实增强话语体系的影响力,从而实现理论宣传、理论普及和理论武装的统一。

第四,加强国际话语体系建设,提升国际传播力和话语权。首先,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以当代中国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全面、客观、深入地阐释中国实践和中国理论,尤其注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意义的理论阐释,努力打破西方话语权的垄断地位,不断提升理论解释力和国际认知度。其次,加强国际交流与对话,使国际社会更客观、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提升中国的国际认同度。再次,构建能够体现中国与世界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标识性话语。如“和谐世界”“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更加真实地展示了中国致力于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推进世界共同发展的国家形象,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的话语标识,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最后,不断提升国际传播力和引导力。在话语形式上,要打造易于为世界人民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注重传播的有效性;在传播方式上,要将传统的传播媒介与新媒体相结合,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努力打造多样化的传播平台,不断拓展传播渠道。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注重提升新闻舆论的对外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特色
画与理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