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进人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

2018-11-17

民主 2018年8期
关键词:民进中央名镇文化名城

编者按:5月25日,十三届全国政协召开第三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为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并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刘新成作主题发言。民进中央原副主席冯骥才,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文化厅厅长、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民进河北省委会副主委张妹芝,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民进北京市委会副主委张颐武,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俞金尧参加会议并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的政策法规、方法路径、支持保障、监督问责等提出意见建议。本期摘登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冯骥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中的政府责任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际上是两个概念,一个是遗产保护,一个是名城保护,这两个有一致性,但也不完全一样。遗产是指一个静态的历史事物,名城则是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现代人生产生活的活态的聚居地。一边要保护,一边城市还要发展。名城的保护更难。我们常说名城保护要像对待我们的生命一样,但保护的法规由谁来执行?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执行者应该是城市的决策者,他们的观念,他们的眼光,他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不重视是决定因素。

为此,建议:

一、政府应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清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按照特点主要分为七类。政府要先分清楚历史文化名城是传统风貌类型,还是近代史迹类型,还是民族特色类型。可以邀请各方专家参与进行研究论证。保护中,应加入“非遗”等新概念,重新认定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义和内涵。清单确定后,坚决依照施行保护。

二、不要重建。历史文化名城损毁了、破坏了,已经没有了,就没有了,有多少就多少,这就是历史的真实。如果重建一定是从精神上重建,而不是单纯从景观上重建,假古董没有任何价值。所以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一定要慎重。因为草率重建,对城市绝对是破坏,我们要尊重并保持历史文化名城的尊严。

三、让老百姓热爱历史文化名城。国外把文化遗产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纪念日,每个城市的百姓会自发举行各种活动,亲近城市的历史,以城市的历史为荣。我们也应该想方设法,鼓励人民热爱自己的城市。

张妹芝: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要注重“协同发展”

很多名城名镇特别是名村,地处老少边贫地区,因财政困难等多种原因,现在正面临着保护不够、遭到损坏乃至消亡的严峻现实,还未引起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足够重视。

因此,提两点建议:

一、建议各级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名城保护大多已受到社会关注,并由各级政府逐渐落实部分保护资金。可针对不同的产权状况,采取奖补制度,最大限度保留历史风貌,对在名城名镇保护中作出贡献的居住者,在补助上和政策上予以扶持,由地方政府予以相应补贴。在条件允许的地域,建立多元化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投入机制,出台针对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的相关支持政策,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引导社会团体和个人资金参与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

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要与基础

民进中央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将其纳入民进中央2018年度重点调研课题。5月2日至4日,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率民进中央调研组一行围绕“乡村文化振兴”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专题”赴河北石家庄正定县、井陉县调研。图为调研组在河北正定县塔元庄村调研乡村文化建设。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协同发展。调研中,听到有的地方反映,基于现行规范标准,历史城区和历史街区的管网施工难度大,造成雨污分流不彻底、污水收集不到位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策不衔接、碎片化的问题。不论是生态环境保护,还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都容不得“走弯路”。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一定要增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形成保护合力。

张颐武: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需要更多“活化”

目前地方政府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意识和积极性都很高,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历史文化街区难以“活化”利用。表现在:

一是某些历史文化街区往往把原住民迁走后,没能形成新的业态或简单复制了“千人一面”的新业态,与本地的历史文脉和居民生活脱钩,大多只剩下建筑景观,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难以发挥,变成“空”的建筑物和街区。

二是各地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有严格规定,但对保护的层级和“活化”利用的方式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街区里的原住民虽愿意住在老街区保持原来的生活形态,但因相关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不完善、不到位而出现不少问题,消防安全、土地权属等政策不配套也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有影响。

对此,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在促使保护获得更多内生动力方面有更多配套措施。

二、在保护规划等方面强化“活化”意识,对“活化”利用做好前期规划,对一些已闲置的建筑物和街区也要做好新的“活化”设计,让街区在受保护的同时,使本地居民和社会各界有机参与,发展更多新业态。

俞金尧:确立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强化国家主管部门监督责任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工作成绩巨大,地方政府功不可没。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遭到的损害和破坏的情况也很严重。要防止地方政府从保护者和监管者变成破坏的推手,需要确立地方政府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工作的领导和主体责任,强化国家主管部门对地方政府保护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建议:

一、建立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的主体责任制,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主管部门的领导为主要责任人。要像对待生态环境、耕地等自然资源保护那样,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责任制,将他们的保护工作纳入政绩考核体系。

二、从法规上明确国家建设规划和文物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和监管工作上的关系。明确国家建设和文物主管部门对地方政府的保护工作的督察职能,确认前者主要是通过对后者的督察而履行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和监管职能。

三、通过组织专家委员会或第三方机构,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工作进行定期的巡查和评估,检查地方政府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条例、保护规划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四、依据文物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建立警告、降级(从国家级降至省级)和退出机制。

猜你喜欢

民进中央名镇文化名城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曲霞:汤包名镇 香飘四海
蔚县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千年古城 重放异彩
宋朝有四大商业名镇吗?
鼎鼎大名“大名府”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邢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