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进入新阶段

2018-11-17黄昭宇

现代国际关系 2018年8期
关键词:中非非洲国家

黄昭宇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

中国与非洲的关系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最多的大陆间关系,既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更是人类物质利益与精神文明不断融合的典范。现代中非交流合作自1956年中国与埃及的建交以来长足发展,进入21世纪后更在广度和深度上空前突破,既促进了各自的经济建设和物质财富增长,又共谋信任合作、共建和平秩序,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不断实现互尊、互爱、互信、互助、互益的精神文明目标,超越西方国家对外关系中“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这一狭隘功利主义的认知逻辑,将占世界总人口近1/3之25亿中非民众的利益和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正如中非领导人一再强调指出的那样,中非双方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奋斗历程、共同的战略利益和共同的发展目标。中国与非洲国家是天然的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如今正在构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首先,中国与非洲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契机,不断推进双方合作,为中非命运共同体勾画了方向和蓝图。非洲与中国在近代数百年间并无直接外交关系,并在近代早、晚期先后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来源和奴役对象,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非洲因为这段历史时间更长而曾长期将欧洲、西方、西方文明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认知参照系。二次大战后世界上掀起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浪潮,为中国和广大非洲国家的相继崛起及现代意义上的中非关系打开了大门。非洲因此在世界格局中获得了新的参照系,从而显示出作为独立国际关系主体的价值和地位。新中国因为获得了非洲的有力支持而冲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围堵的铁幕。中非关系丰富了国际关系的内涵,促进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中非双方在反帝、反殖斗争中团结合作、相互支援,加速了以压迫、掠夺为本质的世界旧秩序的瓦解。依靠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支持,非洲绝大多数国家到20世纪70年代初都已实现独立。依靠非洲等新兴国家的慷慨支持,中国在1971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段时期,中国与非洲结成了国际统一战线,事实上互为政治盟友。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政治形势跌宕起伏、经济复苏乏力,全球化加速推进的势头受到逆全球化力量的阻挡,中国与非洲国家大力推进自身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同时携手并进、创新合作,一方面加强沟通和协商,在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与人权、非洲区域安全、联合国改革、世界贸易组织谈判等重大国际问题上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打击了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嚣张气焰,占据了国际社会的道义制高点;另一方面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建立中非合作论坛这一集体对话的重要平台与务实合作的有效机制,同时在金砖国家、20国集团等多边框架内拓展中非合作。由此,中非传统友好关系不断升级,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与时俱进。

中国与非洲领导人身体力行、频密互动,亲自打造了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基础。60多年来,双方领导人互访总计约1000次,2000年10月以来中非领导人互访就超过530次。南非学者几年前就称,“这是前所未有的,我想不出有哪位国家元首,包括(南非总统)姆贝基在内,访问过这么多的非洲国家。”新中国历代领导人都到访过非洲;习近平迄今先后访非9次,其中他担任国家元首后就访非4次。中非领导人面对面的接触、交流增进了相互理解和信任,促进了对于双方合作的顶层设计。按照领导人的授意,中国外长连续28年开年首访即往非洲。正是在双方领导人的引领下,中非人民在早期的革命与建设中强调坚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结下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兄弟情谊;而后又在民族振兴、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大潮中积极探索新的合作路径,确定了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长远目标。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就任后首次出访即到非洲,并提出“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理念和中非“命运共同体”概念,为中非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5年,在中非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期间,根据习近平主席提议,双方宣布将中非关系从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期间,在中国推动下,首次将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问题提升至全球治理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制定了携手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行动计划,进一步推进中国等国家与非洲国家的合作,以助力非洲建设,造福中非人民,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经过中非双方的不懈努力,中国现已与非洲54个国家中的53国建立(恢复)了外交关系。自2015年约堡峰会以来,中国先后同14个非洲国家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或提升了双边关系定位,中方任命了外交部中非合作论坛事务大使,40多个非洲国家任命了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成果落实协调人,从而确保并推动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等峰会成果的有效落实。2018年9月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为中非合作出台新的重大举措。

其次,中国与非洲在双方合作中坚持自主发展、联合自强,为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持续提供有力抓手。纵向地看,中非经济合作从20世纪50~70年代单纯贸易和单向援助走向20世纪80~90年代援助与互利合作相结合,再到21世纪高质量、大力度的援助并聚焦于促进非洲的自主发展。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对非发展援助增长超过10倍,援助重点逐步转向减贫、医疗卫生、教育、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开发、清洁能源、环境保护等民生和能力建设方面,基本覆盖了非洲所有国家。尤其是2013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非洲国家越来越多地将之与本国发展战略、非盟《2063年议程》战略目标及其十年规划对接,积极与中国开展产能合作,加快了产业园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融通、技术引进、经营管理、生产加工和贸易等方面借助中国的力量,由点及面推进非洲自身的工业化进程。目前,中国在非洲建成、在建或筹建的产业园约100个,几乎遍布所有的中国建交国,其中30多个开始运营,入园企业约400家,累计投资额约50亿美元,总产值约130亿美元,初步形成产业规模效应,成为非洲工业化及中国对非经济合作的重要载体。

横向地看,通过贸易关系,中国给非洲国家提供了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商品物资,使之实现了主要消费品来源的多元化。随着非洲经济的发展,国家进出口和民众消费的能力都在不断提高,中非商品贸易额因而从1978年的7.65亿美元高涨到2017年的1700多亿美元,增长了200多倍,近年来更是保持每年30%的高速增长。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通过投资、援助和其他方面的合作,中国重点帮助非洲建设体育场馆、学校、医院、公路和铁路等生产生活服务性项目,涉及工农业、基础设施、公用民用建筑、文教卫生等许多领域,至今已援建成套项目1000多个;同时,向非洲派出科技人员35万多人次,为当地人民的生产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建设农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农业技术试验站和推广站并进行杂交水稻和玉米的引种试验,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提供农机具、农产品加工设备和相关农用物资,并自1998年起专门为非洲国家举办经济管理、医疗卫生、网络通信、农业技术、环境保护等多种类型的培训班,在非洲培训各类职业技术人员计有16万多名,为非洲提供来华培训名额4.3万多个,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2万多个和学历学位教育名额1300多个。另外,中国向50多个非洲国家派遣了医疗队,累计派遣医疗队员2.5万多人次、诊治非洲患者3亿多人次,还多批次免除了35个以上国家的300多笔到期无息贷款,提供了一大批受援国急需的生产生活物资、技术援助和现汇援助。中国对非投资以前几乎为零,改革开放后不断增长,年增速高达40%,目前存量已达约1100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上百倍,在非的中国企业3200多家。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机构的研究人员注意到,中国对非投资越来越注重社会效应如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和知识转让等,以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创业,虽然据一些人称也“被非洲的自然资源财富所吸引”,但在自然资源领域的投资比较少且不多于西方,就比例而言服务业投资接近7成、占主导地位,制造业投资占2成以上。

中国对非洲的早期援助和商品贸易为非洲新兴独立国家快速走出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困难局面起到了输血打气的作用,后来不断升级的互利合作帮助非洲国家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和自主生产能力,增强了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为当地民众改善了生活条件、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机会。联合国千年项目负责人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D. Sachs)曾对此给予很高评价,称中国凭借本国的发展经验和经济成绩,在帮助非洲提高粮食生产、消除传染病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着有效和关键的作用。这一切对非洲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据国际国内的测算,进入21世纪以来,中非贸易对于非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左右,中国对于非洲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在4%左右。

中国与非洲在安全领域的合作突出表明,中非命运共同体可以有效维护非洲和平与安全,从而增进非洲人民福祉。中国一直关心非洲的和平与安全,力促南苏丹、索马里、布隆迪等热点问题的和解。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为联合国维和摊款第二多的国家,更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向非洲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累计派出维和官兵3万多人,目前仍在非洲执行维和任务人员有2000多名。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代表中国承诺,在未来5年内向非洲联盟提供总额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根据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中的和平与安全合作规划,中非将继续合作以增强非洲自主维护和平与安全、解决争端和冲突的能力。国际舆论普遍称赞,中国为维护非洲和平作出了贡献。

非洲国家和人民对于中国的帮助、支持、合作给予了真诚回报。除了在国际事务中对中国给予政治、道义和法律上的鼎力支持外,非洲国家和人民在中国急难时刻也伸出了情真意切的援手。2008年中国汶川遭遇特大地震灾害,仅200万人口的赤道几内亚就捐赠了200万欧元;汶川地震及玉树地震后,仅300万人口的“重债穷国”刚果(布)先后捐资300万美元,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由此可见一斑。

最后,中国与非洲的合作重视文化融通,促进了民心相通,为中非命运共同体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中非关系的历史和现实,是中国与非洲双方外交思想的实践,集中体现了双方历史、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的精髓。中国与非洲共同的历史遭遇、发展历程使双方人民惺惺相惜、患难与共,因此双方关系一直贯彻一律平等、相互尊重的思想。中国从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非政策尤其强调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对非援助和经济技术合作从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谋求任何特权。这无疑是中国古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现代版话语,深得非洲人心。有非盟官员表示,在推动非洲发展方面,中国始终站在非洲人民一边;非洲兄弟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似海深情。非洲许多领导人一再公开抨击西方所谓中国在非搞“新殖民主义”的谬论,称赞中国为朋友、兄弟、伙伴、盟友。赞比亚前总统卡翁达首先将中国称做“全天候”朋友。津巴布韦前总统穆加贝发出了非洲国家的共同心声:“中国曾经历贫困,但从来没有在非洲搞过殖民主义。过去殖民者给非洲带来灾难,现在中国给非洲带来了新生。”

非洲领导人和民众经常感佩不已的是,中国过去比较艰苦的时候给予了非洲坚定的帮助,如今飞速发展之时也没有忘记非洲。非洲人民从中国的迅速崛起和8亿多人口的成功脱贫中看到了新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获得了脱贫致富的信心,进而努力寻求向中国学习。由此,中国与非洲之间经常举办关于教育培训、就业指导、投资与经营、经济发展、治国理政等主题的经验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中国模式、资源永续利用、协商民主、脱贫等都是热点话题。以培训班、研讨班和讲习班为形式的党政干部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活动从20世纪末开始到2006年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框架而制度化、常态化,中非之间的青年大联欢、智库论坛、媒体合作论坛、影视播映、文艺演出、艺术展和时装秀等人文交流活动遍地开花,2015~2017年每年举办百余场人文交流活动、实施200多个人文合作项目,基本上覆盖所有非洲国家和国内省市。这些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双方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正所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非双方频密且多样化的人员往来就是最直接的表现。目前,在非生活的中国人和在华生活的非洲人分别为200多万、数十万,年度双方人员往来200多万人次,其中中国赴非和非洲赴华旅游人数分别为100多万、60多万;友好省市总数已达133对,中国在41个非洲国家开设了80多个孔子学院和课堂,27个非洲国家向中国派出新闻通讯员。

非洲国家始终强调和践行自主发展、联合自强,与中国近代以来救亡图存、复兴民族的奋斗精神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非洲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非洲;中国梦与非洲梦是相通、相连的。加上双方相似的家族观、人情观和礼尚往来习俗,中非历来就有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非人民有天然亲近感”。这是中非人文交流稳步拓展、中非友谊历久弥坚的源泉活水。所以,中非之间虽然总体贸易额、投资额甚至中国对非减免的债务额不及各自与美欧等伙伴间的相关额度,但双方人员的交往、交流、交融从一开始就情谊饱满且热情高涨,经受住了风云变幻的考验。与西方国家的狭隘功利主义相比,中非对于利益与朋友的认识、追求无疑高远得多,其中显露出重义轻利、以义为利的中国传统义利观。

习近平主席一语中的:“中非关系最大的‘义’,就是把中国发展同非洲自主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加紧建设,不只在促进中非双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还在树立南南合作的典范,进而有益于全世界和全人类,彰显人类能够突破丛林法则而自他兼利、共存共荣的人性光辉。○

猜你喜欢

中非非洲国家
An Uncommon Trip
非洲村庄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与中非合作
新的一年中非关系昂首向前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中非合作迈入新时代
以“八大行动”谱写合作新篇章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马达加斯加2:逃往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