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助推经济全面转型振兴侧记
2018-11-17王剑兵
□王剑兵
“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品牌和创新是企业腾飞的翅膀。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必须立足于抓质量、抓品牌、抓创新。”4月16日,济宁市人大代表、山东圣润纺织集团董事长宋新省在市人大常委会视察“质量强市”工作座谈会上如是说。这是连续第5年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对全市质量工作进行跟踪监督,全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精选议题持续跟踪监督
“GPP芯片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吗?市场占有率多少?”“纺织是传统产业,打造‘互联网+’下的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千亿级产业集团,具体都采取了什么措施?科技研发投入多少?”……在山东晶导微电子有限公司,在山东如意科技集团,在济宁11个县(市、区)及高新区、太白湖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50余处企业、项目、园区里,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组成的三个视察组,对全市新旧动能转换信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集中视察。类似的一幕幕场景发生在常委会对全市质量发展开展的一系列调研中。
近年来特别是换届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围绕高质量发展,精心选择带有全局性、关键性的专题,积极开展视察、执法检查、专题调研和议案建议督办,有力推动了全市高质量发展和全面转型振兴。2017年全市压减煤炭产能36万吨,完成技改投资1149亿元、增长22.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0.8%,信息产业、新材料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15%、29%,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13年全省排名第9位,跃升到2016年的第4位,但“结构不优、动能不足”的根本性、症结性问题还没有解决。如何通过加快培育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竞争力,依然是全市上下必须直面的难题。
专题询问“把脉”新旧动能转换
市人大常委会着眼于助推高质量发展,牵住新旧动能转换这一“牛鼻子”,开展重点监督,进行专题询问。
“今年1-10月份,煤炭行业提供税收占税收的比重仍达到33.6%。煤炭‘一业独大’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制造业产业同质化竞争、重复建设、低水平扩张、资源浪费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请问采取了什么措施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新产业发展较快,但多数企业处在初创期、成长期,产业规模较小、占比偏低,规模企业带动周边配套产业作用发挥不够。请问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方面有哪些规划和措施?”2017年12月,在专题询问会议上,15名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从高质量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和弱点入手,针对新旧动能转换、煤炭资源城市转型、“两化”融合、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等27个问题,向政府部门负责人现场询问和连续追问。现场气氛紧张而又激烈,一个个炽热、尖锐的问题,问出了群众想问的心里话,问出了百姓想听到的回答。
专题询问后,常委会向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全市新旧动能转换信息产业发展视察暨专题询问工作情况的通报》。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进一步健全推进机制、建好重大项目库、加强统筹协调,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扎实推进。
建言献策助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济宁转型的根本要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要大力填补‘质量缺口’,向质量要资源、以质量作动力、靠质量求发展,依靠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今年4月27日,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全市质量强市建设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了满意度测评。出席会议的34位组成人员投票表决,7票基本满意,27票满意。
对常委会形成的审议意见,市委主要负责人批示指出:“听取汇报、严格审议、加强监督是人大常委会的重要职能。这份材料在严格审议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方面很好的建议,针对性很强,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研究吸收,加快落实,确保我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四个方面建议:一是科学布局。重点搞好各类经济开发区、东部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等规划建设,形成新旧动能转换新的引擎、强力支撑和强大动力源。二是突破产业。立足济宁实际,对信息产业、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十大产业,实施专班推进措施,明确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方向、路径,重点打造一批千亿级、百亿级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三是做强动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企业百强工程,更大力度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布局,花大气力培育壮大中小微企业。四是夯实支撑。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人才培育机制,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推进绿色发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
下一步,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围绕审议意见的落实展开监督,为助推济宁市经济全面转型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