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中国期刊对日舆论战的展开
——以民国期刊中的日本军部认知为例

2018-11-17刘树良师艳荣

公共外交季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军部抗战学者

刘树良 师艳荣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学界、新闻界自觉通过舆论宣传积极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政策,鼓舞中华民族的抗战士气。借助期刊这一重要舆论阵地,许多学者就军部这一日本侵华战争核心决策主体展开深入研究,揭示日本军部的封建性、侵略性及其必然自取灭亡的宿命。这些见解为中国政府及国民正确认识日本军部、预判战争前景提供了诸多颇有价值的讯息,为中国的对日舆论战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当时的社会舆论及民众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真知灼见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九一八事变”特别是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中华民族掀起了救亡图存的全民族抗战高潮。学界、新闻界自觉把通过舆论宣传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政策,鼓舞中华民族的抗战士气,视为自己的重要使命,积极配合国民政府的对日宣传方针。其中在期刊方面,十四年抗日战争期间全国主要的日本研究杂志就达30余种。《日本研究》《日本评论》《战时日本》等期刊以宣传抗日救亡主张、为全民族抗战服务作为办刊方向和宗旨,刊发了大量全面深入介绍和研究日本的文章。许多学者就军部这一日本侵华战争核心决策主体展开深入研究,借助期刊这一重要舆论阵地揭示日本军部的封建性、侵略性及其必然自取灭亡的宿命。这些见解为坚持抗战的中国政府及国民正确认识日本军部、预判战争前景提供了诸多颇有价值的讯息,为中国的对日舆论战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中选取部分代表性优秀成果,介绍民国学者们的真知灼见。相信这对于今天我们重新解读日本军部及其战争责任,深刻认识和批判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性,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对日舆论战背景下日本研究热潮

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宣传,中国政府亦针锋相对地开展对日舆论战。国民政府成立了不少对敌工作的机关或部门,利用各种宣传渠道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与残暴行径,预判其必然灭亡的前景,以此激发国民的抗战热情和决心,诱导日军和日本民众的反战情绪,瓦解敌军,为抗日战争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通过舆论宣传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政策,鼓舞中华民族的抗战士气,也就成为历史赋予中国学界和新闻界的一个重要使命。当时学界的日本研究非常活跃,广大知识分子纷纷加入日本研究队伍,对日本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例如,当时上海的日本问题研究所、南京的日本研究会等专门以日本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团体就聚集了一批日本研究者和留日回国学人,出版了大量介绍和研究日本的著作和杂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研究会曾将机关刊物《日本》月刊更名为《日本评论三日刊》,后又更名为《日本评论》。该研究会在其办刊宗旨中就提到:“本会同仁曾就学彼邦,鬼魅伎俩,洞若观火,决计就其所知贡献国人,剖析敌情以为作战之准备。且以鼓舞士气,团结精神,以与倭人决一死战,去此东亚之蟊贼,谋被压迫民族之解放。”日本研究会和这份刊物可以说是民国期间关于日本研究的最具学术性和影响力的机构与刊物之一。

仅在杂志方面,抗战时期中国杂志发展迎来一个高潮期,当时宣传抗日救亡主张的杂志约有300种。许多杂志自觉将办刊方向和宗旨确立为宣传抗日救亡主张,为全民族抗战服务。“当时一些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杂志,如《生活》《读者生活》《世界知识》《青年月刊》等都出版过‘抗日特刊’‘抗日增刊’等。”这时期杂志发展的热潮也极大地带动了日本研究杂志的发展,一批以日本为研究对象的优秀专业杂志问世。据统计,在十四年抗日战争期间,全国主要的日本研究杂志就达30种左右,其中代表性的有《日本研究》《日本评论》《战时日本》以及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敌情研究》和八路军政治部敌工部的《敌国汇报》等。从刊发的论文来看,这些日本研究杂志不仅关注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领域,而且更加关注国际环境与中日关系的变动,注重全面深入地介绍和研究日本。例如,1938年8月创刊于武汉的抗战时期中国研究日本的代表性期刊之一《战时日本》,就在其“渝版发刊词”中明确写道:“(1)深刻而真确地刻画日本帝国主义的真相;(2)从日本本身有系统地研究日本各方面的问题;(3)从中日战争去真切把握泥足日本的危机;(4)从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去观察孤立的日本;(5)拟议各方对敌工作的方案及实施办法。”而从发行状况来看,这些日本研究杂志面向广大民众,价格便宜,普及性强,影响力大,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研究的普及和深入。

民国期刊中对日本军部的认知

在抗战时期的日本研究热潮中,一些学者认识到军部正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核心决策主体。为此,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日本军部进行了探讨并且发表了许多优秀成果。其中仅在期刊上刊登出来的就有《日本军部在法制上之特殊地位》(胡铸坊,《日本评论》第九卷第五期)、《日本军部的本质》(高璘度,《时事类编特刊》第一期)《日本军部与日本法西斯运动》(彭迪先,《新新新闻每旬增刊》第一卷第一、二期)《日本军部》(卢冠群,《苦斗》第二卷第四期)《剖析台上之日本军部》(鲁安,《东方杂志》第三十六卷第九号),等等。这些学者大都曾经留学日本,比较了解日本的情况。如彭迪先于1926年留学日本,先后在日本庆应大学、九州帝国大学学习,1938年回国抗战。他们的文章分析了日本军部的概念、特权地位等问题,并且预判军部的失败前景,成为国民正确认识日本军部的重要文献。

第一,对日本军部的概念界定。为了让国民正确认识日本军部,学者们根据自身理解对其作了概念界定。当时学界的主流观点,是认为军部是日军全部军事机关的统称。不过,彭迪先在《日本军部与日本法西斯运动》(上)一文中也提到,一般说到日本军部,通常是指日本陆军,因为当时日本陆军势力正盛,积极参与国政。另有学者从军政关系的视角去界定军部。例如,胡铸坊在《日本军部在法制上之特殊地位》一文中提出:“广义的日本军部就是指日本军人与政治相接触的一团而言。”概言之,民国学者们对日本军部的概念界定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把握住了要害,既理清了日本军部的组织结构,又借此指出了当时日本的军政关系特征:以陆军为代表的日本军部积极参与国政,并攫取了国策支配权。学者们给出的日本军部的概念,凸显出他们对于当时日本政局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便于国民理解和接受。

第二,阐释日本军部的特权地位。民国学者们对军部的特权地位及其势力根源进行了深入探讨。胡铸坊在《日本军部在法制上之特殊地位》一文中指出:“军部在法制上有特殊的地位,申言之,一是军部在宪法上的特殊地位,一是军部在官制上的特殊地位。”即,明治宪法中的军令权独立和官制上的军部大臣武官制,造就了军部的特殊地位。田庐在《日本军部在政治上之史的根基》一文认为,军部的特殊政治地位源于其经济、政治、历史和宪法根基:其一,军部的前身武士阶级指导了日本资产阶级革命,他们攫取政权后变成“专制独裁政治的实施者”;其二,军部通过对外侵略“大大培植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其权力必然“伴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膨胀起来”;第三,日本帝国宪法的重要特征,即军队统帅权的独立性,“使军部在政治上获得特殊的地位”。卢冠群在《日本军部》一文中认为,军部能够握有日本政治支配权,缘于其三个背景:一是历史背景,近代日本“靠着打胜仗建国”,军人说话有力;二是政治背景,军部在宪法上享有特权地位,即“统帅权的独立”;三是时代背景,“日本资本主义之没落与国际危机之迫近”,促使军部背负“挽救日本资本主义的未亡”的任务,并借机支配日本政治。可见,学者们不仅充分认识到军部的特权地位,而且还从历史因素、时代背景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军部势力的根源,很好地回答了日本军部为何能掌控日本国政,不断发动侵华战争这一重要问题。

第三,预判日本军部的前景。学者们通过认真分析,认为军部的前景必然是失败的,中国人民一定能战胜军部法西斯。高璘度在《日本军部的本质》一文中强调,“军部并不是具有不死身的‘妖精’,它的盛衰消长是和畸形的日本资本主义有密切关联的”,军部与日本资本主义“一旦利益的条件相反,二者之间即刻要发生对立抗争”,“其已经发动的战争,也要遭到很大的影响”。“它的势力是建筑在沙上的,终有一天被维护和平的巨大力量粉碎!”卢冠群在《日本军部》一文中深入剖析了日本军部的脆弱性及其前途。他指出,日本军部在国内“已经显示出许多的弱点和矛盾”:一是“没有群众基础”,“失去广大民众的拥护与同情的军部,自然极难完全达到它的目的。”“这是日本军部最弱的一点,亦就是它终必失败的地方。”二是军部“在上层又与政党财阀间存在着难以缓和的矛盾”,力量的脆弱可想而之。三是“军部本身不是一个政治组织,在军部以外又没有一个坚强的组织,可以作为军部政治活动的根据”,其影响不能深入到民间。正因如此,军部企图“以对外的手段去克服其国内的困难”,不顾一切地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但是在侵华战争过程中,军部必然“遭遇到完全出乎它意外的中国的坚强的抵抗”,“它同样遭遇到日本国内一般人民普遍的反战”。卢冠群最后得出结论,“这次的战争,是加速它走上灭亡的道路,自己掘自己的坟墓”,“只需我们有必死的决心,我们便能够把他们一个个地赶进坟墓里去!”可见,学者们并未被日本军部貌似强大的外表所迷惑,而是通过冷静观察与深刻分析明确指出了日本军部存在的致命弱点,只要中国人民坚决抗战到底,日本军部最终必然会走向灭亡。这种基于科学分析而作的军部前景预判,鼓舞了中国人民坚定抗战的信心。

对社会舆论及民众意识的影响

“在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期刊往往成为舆论的先导,成为引导、鼓舞人们进行阶级斗争、民族解放的鼓手与号角,进而成为摧毁旧世界,建立和巩固新政权的重要的舆论工具。”中国的全民族抗战让学界、新闻界更加自觉地利用期刊、图书等舆论工具来介绍、分析日本,向民众展示研究成果、鼓舞抗战士气。这一时期的日本研究杂志针对性强,价格便宜,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普及性,使得日本研究“从少数人写少数人看,变成为大家写大家看”,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研究的普及和深入。例如,上文提到的《日本评论三日刊》于1932年改名为《日本评论》月刊后,坚持“明了敌情,鼓励抗战”的办刊方向,虽然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因战事波及一度停刊,但仍于1940年2月在重庆复刊,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到1945年元月为止,几经波折,一共出版18卷115期。由于撰稿人大部分是留日学生,所以《日本评论》能够及时、准确地报道日本国内的信息。这种同步性对于国民政府和国民及时准确地了解日本,对抗战形势做出正确分析与判断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民国期刊中对日本军部的认知,是中国对日舆论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期刊为重要舆论阵地的学者们掀起的日本研究热潮,特别是对以军部为代表的日本军国主义的多角度分析和对其侵略本性的深刻揭露,代表着抵抗日本侵略、救亡图存的舆论正义,有力地促进了坚决抗战到底的主流舆论的形成。这种抗日主流舆论也成为国民政府坚持抗战的监督力量,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重要贡献。不仅如此,学者们的日本研究热潮所引导的抗日主流舆论的形成,深深地影响和引导着国民的情绪和思想意识。学者们借助图书、报刊等舆论工具揭露日本军部法西斯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造成的国耻国难,激发起民众的抗日热情和爱国情怀,并通过振奋民族精神的宣传,让民众真正认识到只有奋起反抗侵略,才能争得生存,拯救国难,维护国家独立。这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民众意识的真正觉醒。

结 语

在全民族抗战大潮中,学界、新闻界自觉通过期刊等舆论阵地积极宣传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政策,鼓舞中华民族的抗战士气。中国学界的日本研究热潮,尤其是学者们对日本军部的深刻认知、基于科学分析的军部必自取灭亡的前景预判,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必胜信心,为中国的对日舆论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当时的社会舆论及民众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民众意识的真正觉醒。这些真知灼见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军部抗战学者
简述新四军军部驻地的变迁
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油画作品
第二次西园寺内阁期间“增师案”与政党军部之间的博弈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程门立雪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大学者
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