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涉华舆情 对华“政治认同”的态度特征
2018-11-17陈雅赛云新雷
陈雅赛 云新雷
政治认同是一国人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衡量一国政治制度、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的一个标准。在对华“政治认同”的问题上,美国媒体主要持否定态度,用其狭隘并带有偏见的政治认同来凝视中国,呈现出一种自以为是的自我意识,枉顾中国社会独特的历史记忆和社会经验,这也反映了美国主导国际话语霸权的现实。中国需积极应对,努力提升自身国际话语权,并逐渐构建一个开放包容、有序竞争的国际话语体系。
回顾2018年第二季度西方媒体涉华报道,国际舆情环境此起彼伏、相互交织,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和持续性特征,特别是2018年4、5月间相继发生的中美贸易摩擦、韩朝关系、美朝关系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此外,西方媒体就中国政府要求美国航空和美联航等航空公司改变网站与宣传材料中对台湾、香港以及澳门地区的标示引起的“奥威尔式废话”和“中国政府赠送德国·特里尔马克思雕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追踪报道。不论“奥威尔式废话”所明示的“政治正确”,还是“马克思雕像”所暗喻的“政治主义”,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政治认同”。尽管两者的主要观点和评论莫衷一是,各执一词,但表象的争议和喧嚣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其长期秉持的国家政治理论、国家政治制度和国家政治实践的高度认同。然而,这种高度认同却充满了对中国国家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实践的普遍敌视和狭隘偏见。根据对2018年5月以来境外西方媒体涉华报道的主要内容和现实寓意的分析研究,国际涉华舆情对华“政治认同”的态度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中国国家记忆是对中国政治认同的根本诠释
中国试图通过强调领土主权和民族历史情感增强政治认同。澳大利亚广播公司5月7日在报道中称,中国一直认为西方长期欺凌和迫害中国,中国人对西方的侮辱和领土完整问题极其敏感,这种意识在中国很普遍,是社会化进程的产物,也是共同经历的基础情感,特别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成为中国对其与世界关系自信的转折点。英国《每日电讯报》5月5日指出,美国谴责中国“奥威尔式废话”反映了中国对国家主权问题的敏感,体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愈加底气十足。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理论体系的精髓。美国大西洋传媒5月4日表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在利用马克思的生日来重振他的国家的共产主义传统。习近平在4月23日的一次政治局会议上指出,高级官员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并将该党视为“共产党宣言精神”的继承人,这也是中国人民富起来之后对失去灵魂生活的修复。
北京孤立台湾友邦的外交方针是中国大陆坚守“一个中国原则”的长期策略。美国福克斯新闻5月7日表示,中国“奥威尔式废话”是中国大陆利用庞大的国内市场使外国公司屈服其政治意愿,尊重中国主权,遵守中国法律的合法合理要求,同时也是中国以外交方式孤立台湾,表达“一个中国原则”的长期努力。美国《华盛顿邮报》5月5日认为,除航空公司外,中国“奥威尔式废话”也对连锁万豪酒店强调了政治正确,并竭力在全球舞台上强调自己的政治正确。美国有线新闻电视网5月6日表示,北京似乎正在利用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影响力敲打国际公司坚持其敏感问题的立场。这既是中国的长期行动,也是近期多米尼加共和国与台湾断交转向北京的结果的体现。
中国国家意志形态与公民治理需要转型。英国《金融时报》5月9日指出,40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型并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私营企业利益的多样化和公民思想意识的多元化,贫富差距的鸿沟和不同阶层的需求使得中国必须在21世纪的国家意识形态和公民治理中实现意识形态的统一和认同。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政治议程和思想控制的主要方式。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5月5日称,中国政府赠与的马克思铜像为中德友谊与合作架起了新桥梁,但对于中国举行的高调政治活动,国际社会还是保持了谨慎态度,甚至受到了共产主义受害者的批判,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政府加强政治思想控制的工具和中国共产党反对党内批判者所采取的手段。
中美经贸问题走向政治化
中美贸易谈判的巨大分歧加剧了中美政治问题的复杂化。英国《卫报》5月5日表示,北京试图改变美国航空公司对争议地区的称呼是中共日益强化其对美国公民和私人公司政治观点控制的表现,也是美国贸易代表团就中美贸易谈判发表严厉声明的政治映射。美国VOX新闻网5月7日指出,在中美贸易高级别会谈未达成协议的第二天,白宫指责“奥威尔式废话”的“政治正确”其实是对中国将贸易问题政治化的惯常思维表达。
中美贸易和朝核问题是联动一体的。今日美国5月5日指出,由于美国和中国正在就贸易和朝鲜核计划进行微妙的谈判,所以如何处理有关航空公司标示地理参考的问题就出现了。这与特朗普政府迫使中国向美国公司开放市场、降低市场准入标准,并就美国贸易逆差减少2000亿美元的贸易战密切相关。
中国向世界出口审查制度以强化其政治观点。美国检察官网5月6日表示,尽管目前还没有任何事件可以归因于突然打击航空公司,但潜在动机似乎是中国希望在全球范围内加大审查力度,通过在网站上强化政治观点,进一步争夺主权的领土上的统治地位。
中国企图利用社会信用评分制度对美国进行政治强迫。《华盛顿邮报》5月5日指出,美国将“抵制”中国使用社会信用评分体系来惩罚美国航空公司。在中美长期的战略竞争中,中国共产党强迫美国公民或者公司按照中国的要求规范行为,实施“社会信用评分制度”,以达到北京默认的政治正确,否则会采取严厉惩罚。但同时,这又会导致美国公司成本的提高,也会使中国面临社会失控。
政治正确的价值观已扩散至中美政府和民间。英国国际广播电台BBC5月7日表示,中美政治正确口水战双方强硬措辞的背后是中美两国政府和社会价值观分歧加剧,特别对中国来说,国家身份的认同已经从香港基本法的“一国两制”延伸至新香港公民的个人身份认同,甚至国家的统一大业。
马克思主义对21世纪国家意识形态的意义
马克思像幽灵一般使德国人思想分裂。《洛杉矶时报》5月3日表示,来自中国政府的礼物——马克思雕像困扰着德国,加剧了德国人民对马克思的争议。冷战后统一的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强国是否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获得对肆无忌惮的资本主义时代的现代解药,特别是2007年欧洲债务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险使得西方国家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周期性和根本性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却迅速崛起。
马克思的乌托邦之梦是暴君之路。《今日美国》5月5日表示,马克思从未期望他的学说给千万受害者造成永久恐怖,而且他认为任何赋予统治者无限权力的制度都不会带来快乐的结果。在马克思200年诞辰这一天,请永远不要忘记,一个以理想化政府开始的哲学,最终会通过理想化征服来结束。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与当代世界资本市场相互影响。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5月5日指出,马克思诞生200年了,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与今天相关。因为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胜利是决定性的,尤其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这一事件促使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公民质疑他们的经济体系基础。因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不仅存在于人文社科领域,也存在于经济领域。
马克思主义是致命的共产主义思想。美国《华盛顿时报》5月3日指出,北京正在建立一个连乔治·奥威尔都无法想象的数字监视网,在西藏和新疆开展彻底的文化灭绝种族运动,通过十几亿人民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承诺排名来实施“社会信用体系”,这并不令人惊讶,因为在其他共产主义政权被丢进历史垃圾堆后,中国共产党只能以马克思主义来维持统治。
资本全球化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调控。意大利L’Espresso周刊5月3日报道,在过去的200年里,马克思不少思想和理论都得到了历史的验证,很多理论仍适用于当今社会,例如关于资本集中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上出现了不少大型企业,如谷歌、Facebook、亚马逊等,这些企业彻底渗透进每个人的生活中,它们拥有巨大且不可控制的能力。与此同时,政府能力被削弱了,企业间破坏性的竞争使得任何严肃的条例(例如关于环境变化或税收的条例)变得难以实现,等等。为此,有必要重振工人阶级组织,让它们团结起来,克服工人阶级的不安全感,打消当地人和外来移民之间的分歧,实现马克思对人们的另一个告诫:“全世界的工人联合起来。”
对国际涉华舆情对华“政治认同”态度的思考
鉴而言之,国际涉华舆情对华“政治认同”的态度大多持否定甚至歪曲的态度,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不是动辄指责中国,就是妖魔化中国。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崛起与转型,世界面对着一个更加开放自信的中国,中国也面对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世界。两者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但在这一由美国开启并主导的现代国际体系中,国际话语权从来都是掌控在西方大国的手里,在传播或表达与国家利益及其所承担的国际义务相关的立场和主张时,美国媒体的态度或者偏好都反映着甚或代表着西方国家对国际事务、国际事件的定义权、对各种国际标准和游戏规则的制订权以及对是非曲直的评议权和裁判权。
然而,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现行世界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大国,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日趋扩大,提升国际话语权也成为其合理要求,这不但符合众多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最大发展中国家的界定,也符合西方国家对中国这一负责任大国的期待。可是,作为传统东亚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国家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并没有获得西方国际社会的广泛肯定和接受,反而遭遇普遍敌视和狭隘偏见,尤为体现在以美国媒体为风向标的国际涉华舆情中。
可以肯定的是,国家存在于时间中,多于存在于空间中;存在于直接的国内经历中,多于存在于潜在的国际经历中。国内的政治认同不同于国际的政治认同,在国内被定义为政治正确的标准必然异于在国际上政治正确的标准。政治认同作为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本质上就是一国的国家共同历史意识的身份认同,也是一国的唯一国家经验,更是一国的历史记忆。基于政治认同之上的国家政策是否正确或者真实,往往取决于一国的历史记忆,这种经历越是基本和初级,其影响就越是深远。这也说明了政治认同具有两层维度,或者说是,双重标准。从国内层面来讲,政治认同就是一个国家国内经验的政策制定和政策贯彻。从国际层面来讲,政治认同却是一个国家国内经验的向外延伸和表达,即外交政策。在实践中,这种政治认同常常反映在一国对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中,其采用的工具就是通过媒体传播的国际舆情。
小 结
在对华“政治认同”的问题上,美国媒体主要持否定态度,用其狭隘并带有偏见的政治认同来凝视中国,呈现出一种自以为是的自我意识,枉顾中国社会独特的历史记忆和社会经验,这也反映了美国主导国际话语霸权的现实。正因为如此,在当下的国际涉华舆情环境中,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必要代表众多发展中国家积极有为,努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并逐渐构建一个开放包容、有序竞争的国际话语体系。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明确话语定位,努力塑造中国大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分别从历史文化、国情特色、外交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四个角度提出要注重塑造中国的四种“大国形象”,即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提升话语质量,切实扩大发展中国家国际话语权表达。虽然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且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话语权体系中,必须有礼有节有为地为发展中国家发声,充分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切身利益,合理的表达发展中国家的呼声和诉求。
奉行国际法治,树立良好国际法捍卫者风范。当代国际话语体系虽然有诸多缺陷,且依旧操纵于西方大国手里,但国际法已经成为国际话语规范表达的通用准则和共同语言,而且也是最低成本、最具道义基础、最富有话语影响力的国际价值共识,用国际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故事不仅有助于维护国际法权威,也有助于中国成长为具有国际感召力的领袖型大国。
加强公共外交,推动民间组织友好交往。在公共外交领域,除了国家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友好交往具有天然的优势,这也是国家交往的根本所在,并且是西方国家政治认同的主要组成部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只有各国人民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相互帮助,才能推动各国之间、各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才能让国际社会更加直接、形象地了解中国的政策、国情、民生,向世界传递和平友善的中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