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推进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在新时代的学习与实践

2018-11-17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刘新成

民主 2018年9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全球化马克思

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 刘新成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在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的今天,在“英国脱欧”“美国优先”等“逆全球化”事件频发,中国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深入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正确理解我们所倡导的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全球化,进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有所助益。

“全球化”一词1959年首现于英国刊物《经济学人》,不久后便成为“全球热词”。在有关全球化起源、发展和走向的众声喧哗中,隐藏着大国集团、跨国公司代言人的身影,激烈的学术论争带有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以致“全球化理性”曾成为里根-撒切尔时代新自由主义的护身符。遗憾的是,在这场深度涉及政治经济学的讨论中,马克思主义的声音十分微弱。这一现状急需扭转。特别是在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和支持者的今天,这个理论“短板”更到了必须尽快弥补的时刻。

在有些人看来,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而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现象,彼此没有关联;有些人认为,社会主义思想无法与经济全球化“对接”,更无从进行理论阐释。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的确,马克思在其著作中从未提及“全球化”,但他的世界历史思想却精准地从社会发展趋势角度阐述了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发展及其实质。马克思早在19世纪中期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人类历史分为民族历史与世界历史两个层次,同时指出伴随资本主义生产与交往的发展,“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人类)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马克思还说,“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而这一结果乃是从“地理大发现”至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这一阶段的产物:“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总之,马克思认为在16世纪至18世纪,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从互不相干的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新阶段,而这个新阶段实际上就是经济全球化阶段。

马克思相当确定地指出了这一新阶段的资本扩张和宰制性质。他认为,这一阶段以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掠夺他国资源,占领他国市场,转嫁本国经济危机为特征,伴随资本主义的世界扩张,世界各族人民遭受着欧洲资产阶级的疯狂掠夺、军事征服和政治压迫。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证明了马克思的判断。这只消回顾中国鸦片战争后领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发展被抑制、民族被压迫的百年历史就够了。而放眼世界,同样的悲剧遍及亚非拉。及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全球殖民地已达5300万平方公里,从1880—1913年短短30年间,全球殖民地的数量就翻了一番。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不平等。在东亚(日本除外),1700年人均收入尚与西欧持平,而到1950年则只相当于后者的14%。在非洲,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与欧洲的比值,1000 年为 1∶1,1500 年为 1∶2,1900 年为 1∶5,2000年则为1∶13。据统计,世界上最穷20%人口收入占全球人口总收入的比例,在1960年为2.3%,而21世纪初下降到1.1%;世界最富裕的20%人口收入占世界人口总收入的比例,19世纪初为60%,21世纪初则上升为86%。更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在20世纪以前有2/3呈现为国内的不平等,国际不平等因素只占1/3, 而到21世纪初,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90%是因为国与国之间的贫富差距造成的。无数事实证明,密切的区域交往并没有带来一个统一的世界,经济的增长更没有带来一个平等的世界。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特定规律,资本主义所开创的“世界历史体系”必然是一个不平衡的体系。这一判断在几百年间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展露无遗。

马克思曾经预言,资本的全球流动以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激化,必将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发动世界革命,消灭资本主义。但20世纪世界的发展并未如马克思所言。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在若干国家率先建立起来,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向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对抗转化,阶级利益与国家利益相交织,跨国的无产阶级运动趋于冷寂,无产阶级国际组织退向边缘。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并巩固了独立的经济体系,遏制了资本主义肆无忌惮的掠夺与扩张。

第三,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新兴的民族国家迫切重建,现代化成为全球主题。在这种形势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觅得在“援助发展”旗号下扩大资本收益的机会,赤裸裸的侵略与掠夺让位于“合作”包装下的剥削与吞噬。西方主导的国际机构和组织一度制造了“全球合作”的假象,冲淡了经济全球化内在的矛盾。

第四,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和封锁下,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进行了艰难的探索。苏联走的是封闭的路线,实行计划经济,拒斥国际市场,造成劳动生产率徘徊不前,在与资本主义的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这成为其最终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动向世界开放,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不仅经济上取得巨大成功,而且深刻影响全球格局,使经济全球化走势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走向呈现出新的特点。正如资本主义制造的经济危机必将反伤自身一样,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也使他们不得不饮下自酿的苦酒。美国由于一味在全球追求高额利润,纵容投机资本借助虚拟经济大发横财,造成本国经济局部空心化、国内就业困难以及突发性金融危机,进而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社会撕裂、民粹主义盛行。面对这种局面,美国政府不是反省自身,推进国内改革和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而是推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置国际规则于不顾,祸害整个世界经济,这些“逆全球化”的表现,与其当年推动殖民性质的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出自资本/利润优先的资本主义逻辑。

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实践证明,面对当今全球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社会主义国家无可选择地要与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共存和博弈,前者要想在后者的封锁中生存、竞争中发展,就必须参与和融入经济全球化。但同时也要看到,西方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具有“先天”的资本主义性质,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预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共赢,而不以邻为壑;提倡共商,而不靠强权;尊重选择,而不强推模式。这一崭新理念,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与西方根深蒂固的以自我为文明/进步,以他者为野蛮/落后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习惯形成鲜明对照,追求的是一种更合乎道德的、更人性化的全球秩序,彻底超越了新自由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资本宰制弊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的坚定信念。我们应当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进程中,进一步学习、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全球化马克思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