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少年君子 写锦绣文章
——读倪凯源《花开淡墨》
2018-11-17陈漱渝
□陈漱渝
我家附近有一所中学,由于学生入学时文化课成绩偏低,学校的教学秩序显得十分混乱。有些初中生在人行道上扎堆抽烟,也有些男女生勾肩搭背谈情说爱;遇到刮风天凉,他们就躲进附近居民楼的楼道里。这时我不仅产生了杞人之忧:由于一些青年夫妇要做丁克族,我国16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在总人口比例中下降,如果这个群体的素质再降低,那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岂不堪忧?
然而还是鲁迅提醒了我,同属青少年,有躺着的,有睡着的,自然也有醒着的,有前进的。后一类应该占据多数。前不久,北京市平衡教育资源,上文提到的那所中学挂上了某名校分校的牌子,那种有碍观瞻的情况也就在我眼前消失了。
据有关资料介绍,这本书的小作者还不到18岁,虽然有些青春期的悸动,但整体上确是一位长辈心目中典型的乖乖女。她文科成绩特别好—有她这本厚厚的文集为证;理科成绩同样好,是各类数理化竞赛、电脑和机器人竞赛中的优胜者。鲁迅规劝学文科的人读点理科的书,读理科的人读点文科的书,看来这位小姑娘已经躬行了。最为难得的是她还参加了很多献爱心的公益活动。这符合国际潮流,是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我所谓的“少年君子”,就是不仅要有智力优势,而且也有精神追求和道德优势。看来,这位小作者除开体育成绩稍逊一筹,其他方面基本都做到了。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国家和民族人才辈出、俊采星驰的前景。
即将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集中展示的是小作者的文学才华。她写周边的人和事,写阅读各类“有字之书”的感受,还用“心”去旅游—这叫读“无字之书”。出版这部书的意义,我体会有两点:
首先,对于小作者本人而言是留住青春。鲁迅在散文诗《希望》中将青春分为身内青春与身外青春两种。身内青春是转瞬即逝的,不可能像身外青春那样随着时序的轮回周而复始。这部文集留下了小作者成长的屐痕,这在人生旅途中是不可重复的。即使小作者今后奋翅飞凌事业的绝顶,也未必能够再度写出这些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文字。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用手机自拍,制作成有声影集或视频在朋友圈转发,这是时代的进步。但用文字保存的人生有可能更加清晰、更加生动、更加丰富,因而也更加宝贵。
这本文集的第二个意义我以为是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一份写作范文。我从1962年到1976年当过14年中学语文教师,深知学生要提高写作水平,当然要读古文或前人的作品,但有时阅读同龄人的作文可能更有启示意义;虽然我们不能要求这些孩子的文章有什么历史广度与思想深度,能具有什么历史感和实践指导意义。青少年有自己的生活视野,也有自己的心灵世界和表达方式。他们的想象能力、感受能力,可能是成年人的作品所稀缺的。我觉得没有必要对这位小作者的文章逐一点评,说更多溢美的话;总的印象是题材广泛,观察细腻,描写生动,独具个性。她的文笔虽然老到,远远超出了同龄人的水平,但相对而言,我还是更喜欢她那些具有童心童趣的文字,比如写姥姥家附近的树,归家途中的坎坷小路,朔风中爸爸递来的围巾,衣柜中妈妈中年的旧衣。我特别爱读她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的那只小闹钟:“她穿着一件粉红色的外衣,两根矮墩墩的小腿支撑着胖嘟嘟的身子,圆乎乎的脑袋上长着两个大大的耳朵,像两个撑起的小雨伞罩在上面。憨憨的脸上均匀地分布着1、2……12这十二个兄弟,两个数字之间有四条小竖线,像小花猫的细胡子。”我想,这就是这位小作者的自我和个性。至于她那些谈礼教、谈张爱玲的文字,我并不反对,因为这反映出她对知识的渴求;但也不提倡,因为没有一定社会阅历的人,未必能读得懂这些作品,谈得清这些道理。
这是一个年近八十的人为一位年近十八的人写序。唐代李商隐诗云:“雏凤清于老凤声。”年高固然可尊,后生尤为可贵。不过我们中间毕竟隔过了民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化大革命”……肯定存在所谓“代沟”,以上所云不见得全都正确。但彼此能有这样的交流机会,也的确是一种特殊的缘分。惜缘!
相关链接
作者自序
在我不到两岁时,文字与我相识,从此与她朝夕相伴,如醉如痴,文字是我最好的零食和饮料,是最亲密的闺蜜和玩伴,是最放松的旅游和休憩。
我喜欢文字的呼吸声。那是一曲优雅的旋律,如同一只手轻轻抚着你的心弦,邀请你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叩开那扇彷徨的门,满足自己的矫情无知;那又是如纤维般丝丝缕缕的线,插进生活的缝隙中,编织成一座桥,对岸是作者。无论他或她身份如何、国别如何、处境如何、年代如何,我都能紧紧握住桥的扶手,将那边的世界看个真切。
我喜欢文字的呐喊声。那是一首粗犷的歌唱,让你道出心中的所有的欢乐和忧伤,大声倾诉所有的成功和失望,尽情表达所有的愤怒与感激,把心房清理得净净的,把心绪梳理得顺顺的,把疲惫驱赶得远远的,把正能量积攒得满满的。
我喜欢文字的脚步声。那是一篇舒美的游记,带你走遍世界,欣赏山山水水,饱览风光旖旎,感受风土人情;带你走进历史,吟唱诗词歌赋,经历金戈铁马,感悟英雄圣贤;带你走向未来,探寻星空的深邃,发掘地球的神秘,感叹科技的奥妙。
文字记忆了我的成长,留下了我的心迹,收藏了我的亲情。为纪念我的成人礼,筛选部分考场作文、课余随笔、读后感、演讲稿等编辑成册,取名“花开淡墨”。由于学业紧张,时间仓促,水平有限,是个学习和描摹的过程,很不成熟,错误疏漏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