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综艺节目创新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018-11-16陈旭

出版广角 2018年20期
关键词:流传诗词传统

【摘 要】 近年来,中国内地综艺节目模式创新力度逐渐加大,题材范围越来越广,已形成相对稳定成熟的节目模式,中国特色的电视综艺文化特质日益凸显。文章以《经典咏流传》为例,分析了节目的创新途径及成功经验,并进一步总结其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构思、作用和意义,为综艺节目的发展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 键 词】综艺节目;创新;《经典咏流传》;传统文化

【作者單位】陈旭,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20.025

2018年8月21—22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这无疑对文艺创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文化类综艺成为一股清流,《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国家宝藏》等大受欢迎。《经典咏流传》是2018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推出的一档音乐类文化综艺节目,节目播出不久就在豆瓣斩获9.4的高分,收视率创文化类节目新高。《经典咏流传》不仅给音乐人的创新创作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而且积极推动音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发扬光大。

一、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

《经典咏流传》采用“和诗以歌”的方式,将传统的经典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融合,在注重表现时代特色的前提下,深层发掘经典诗词的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为现代作品追本溯源,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用综艺的外壳展现文化的内核。

这档诗歌与音乐融合的音乐类文化综艺节目共12期,每期节目约改编6首诗词,由主持人撒贝宁吟诵诗词原著,再由杨洪基、陈彼得、胡德夫、龚琳娜、雷佳、黄绮珊、王力宏、王俊凯等经典传唱人用全新的方式重新演绎经典诗词,带领观众在歌声中领略诗词之美。歌曲演唱完毕后,传唱人、嘉宾分别讲述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时代意义,最后进入鉴赏嘉宾团的鉴赏时刻。鉴赏团由四人组成,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音乐人庾澄庆和主持人曾宝仪,他们从不同角度为观众解读音乐的独特风格及诗词的文化内涵。

《经典咏流传》从作品的选择、艺术传统的继承、现代词曲的演绎创作到表演形式设计等各个环节,都要求编导、创作和表演人员具备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以及对经典的透彻体悟能力与准确传达能力,这样才能让改编的作品表现古诗词的神韵。诗和歌的创新结合,不仅让诗歌回到创作的源头,也让诗歌回到生活,使文化传播和音乐创新都达到一个新的美学高度。

《经典咏流传》带给观众的不仅是文化记忆的历史呈现,而且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时代强音。作为首档大型音乐类文化综艺节目,其成功之处便在于通过融合各种元素,实现节目创新的同时,也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正如《经典咏流传》制片人兼总导演田梅坦言:“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和诗以歌这种方式来表达诗词、传递情感,节目的目的就是‘就古说今,让它们(诗歌)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活起来并火起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经典咏流传》作为中央电视台的创新之作,凭借精致、有创造力的“央视气质”,让众多专家、学者看到了国家电视平台的高级水准和创新实力,让经典作品具有穿透力。

二、节目的创新途径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1.“和诗以歌”,用综艺的外壳展现文化的内核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诗词是最能展现中国人的情感与审美世界,最能展现时代风云、时代变化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素有“和诗以歌”的诗乐传统,著名的《诗经》《离骚》等本就是采用吟唱的方式,唐诗、宋词、元曲大多也是亦诗亦歌、亦吟亦唱的作品。《经典咏流传》通过二次创作,将《明日歌》《登鹳雀楼》《将进酒》《送别》《陋室铭》《梁祝》《枉凝眉》《苔》等50多首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诗词进行创新性传唱。

歌曲能让文字表达更有感染力,诗则为歌赋予更多的表情,让歌更好地流传。如苏轼永恒的经典《定风波》,在黄绮珊动人的演绎中呈现崭新的面貌。这首歌既展现了当年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气概,又唱出了黄绮珊历经多年坎坷后的旷阔。主歌现代歌词与副歌古词的衔接,加上黄绮珊的演唱,让这首经典诗词成功蜕变成流行歌曲。

《经典咏流传》在传承的旗帜下,将音乐与文学相融合, 集合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传唱经典诗词,老少同台、中外交融、星素结合。节目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丰富多变的形式、严谨的幕后工作,以及准确细致的考证保证了文化的厚重与庄严,并通过与观众的激情互动,用一群普通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去唤醒另一群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流行与时尚的融合,赋予古老文化新时代内涵

在人们的印象中,古诗词自然要搭配古风古韵,《经典咏流传》的一大特色就是将经典诗词配以流行音乐,这种创新使得传统诗词再度流行。12期节目50多首曲目中,既有中国传统乐器的伴奏,又有西洋管弦乐器的和鸣;既有优美舒缓的古曲演绎,又有节奏欢快的流行说唱;既有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的结合,又有戏曲等传统音乐元素的融入。《经典咏流传》打破了民族与地域的界限,几乎调动了当前音乐创作的所有流行元素。正如鉴赏团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老师所言,“《经典咏流传》希望用流行的音符唤醒经典诗词的生命力乃至生长力”。

节目用现代形式重塑传统文化的内容魅力,如王力宏演绎的《三字经》、赵照演绎的《声律启蒙》、“凤凰传奇”演绎的《将进酒》等,既有流行音乐的节奏和魅力,又有传统艺术的韵味和美感,使年轻观众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荡然无存,对传统文化的排斥心理烟消云散,继而产生了新鲜感、好奇感,从中发现一种诗意的文化或诗化的生活,具有妙不可言的感召力。

同时,节目运用多媒体与场内外观众开展多样化互动。观众可通过微信“摇一摇”进行实时分享,为每首诗歌量身定制的新媒体H5互动产品、微信公众号文章、节目短视频、音频同时分发。这种强互动模式使得每首歌都有千万人次的跨屏交互。这样,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音乐平台等媒体渠道,节目匹配不同终端特性分发内容,从而实现裂变式传播,引爆话题。总的来说,《经典咏流传》实现了与新媒体有效融通,用其特有的方式推动了传统媒体的积极转型,实现了传播手段的多元化与即时化。

此外,《经典咏流传》的舞台设置极具特色,非常契合节目的传统文化表达。每首歌曲的歌词都采用古文从右到左的竖写方式呈现,并根据乐曲的意境采用山水画等方式营造古香古韵的氛围,从而使词曲情景交融、浑然天成,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优雅与隽美。节目集观赏性、娱乐性、知识性于一体,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春风化雨和润物细无声,让经典诗词在音乐旋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3.通过三情合一的方法,更好地传递传统文化精髓

“和诗以歌,歌以咏志”,经典诗词寄托着诗人的情感和志趣,饱含他们对人生百味的思索、探寻。节目强调将诗歌与人生相结合,主张文以载道和直抒胸臆,通过表现人在社会历史中的跌宕沉浮表达深刻的思想情感。节目将诗词与音乐巧妙结合,通过演唱述说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以及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将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转化为自己的切身体验,融入经典诗词的字里行间。因此,观众能从节目中找到情感的慰藉,以及对生命的观照。节目正是通过共同的情怀和共通的情感调动观众共振的情绪,从而达到三情合一,将节目推向新高度。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清朝诗人袁枚创作的名为《苔》的小诗,这首诗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孩子演绎后,一夜之间火了。诗歌的意境、朴实无华的歌声,让亿万国人落泪。这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为何能瞬间让人记住?梁老师说,想通过这首诗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不要小看了自己”。在他心中,大山的孩子也一样能等待绽放的时刻。对每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如何增加生命的价值却有无数的可能,只要能绽放光华,便是最美的人间图景。

此外,年近九旬的中国第一代钢琴演奏家巫漪丽老师、74岁高龄的台湾音乐人陈彼得等经典传唱人也在用自己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和執着坚守,传唱博大精深的传统精神文化。《经典咏流传》演绎的不仅是经典诗词和优美旋律,更是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人生起伏……节目里的每一首歌曲都是通过述说故事或谈及往事来分享感悟,让观众在优美的韵律和深刻的内涵中感受思想的碰撞,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正如本节目制片人兼总导演田梅所言,诗、歌、人三者统一,即诗词的选择、歌曲的演绎和表达的人生阅历、情感三者统一,正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筑牢的文化自信根基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要课题之一。《经典咏流传》以中国音乐元素为依据,以中国风格为基调,以中国歌曲为载体,以中国作品为体现,多元素的融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轻盈而亲和地走近大众,传递了正能量,凸显了价值观。

节目兼顾了诗词文化的悠远意境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经典传唱人不仅有名人名家、后起之秀,还有许多热爱生活的普通人。他们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用现代的唱法和流行的曲调去演绎经典诗词,挖掘诗词背后的故事,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在唤起全民热情的同时,带动大家去学习诗词,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节目与传统电视媒介、网络平台有机结合,不仅依靠央视平台,还开设了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借助新媒体进行全方位传播。不仅保证了播出过程中与现场观众的及时互动,还满足了场外观众的实时分享需求。

《经典咏流传》通过诗与歌的结合,实现了综艺节目的创新,从诗歌的起源出发,让诗歌回到生活,把过去完成式的传统文化成功转化为现在进行式的文化,在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同时,既提升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创作水准,又让经典得以流传,让歌曲越写越有味道。

四、结语

人们总担心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会失去生长的土壤,担心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会拜倒在现代商业文明的大肆扩张下。然而,传统文化只是在沉睡,沉睡在那些让大多数人很难静下心去钻研的古史经卷中,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过来、生动起来,《经典咏流传》无疑做了很好的示范——用现代音乐激活古诗词,让古诗词不再是静静躺在诗书里的文字,而成为广大观众抒发情感的对象,成为人们平时随口道来、张口就唱的作品。《经典咏流传》为观众全方位地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也为经典诗词传承、发展找到了恰当的途径。

音乐类文化综艺这种接地气的节目模式,由于在文化认同、价值观念、情感共鸣等方面与普通观众更贴近,受到观众的喜爱及持续热捧。传统文化与综艺节目的融合,既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又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重新诠释和深度发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古为今用,让人们重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不竭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任晶晶. 《经典咏流传》让经典流行起来[N]. 文艺报,2018-02-28.

[2]薛晋文.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标杆——评央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N]. 中国艺术报,2018-04-27.

[3]刘翼,王政. 《经典咏流传》的四大创新途径[J]. 青年记者,2018(5).

[4]康震. 《经典咏流传》再造流行与经典 激发传统文化新活力[J]. 电视研究,2018(5).

[5]田梅. 《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让经典再次焕发新生[J]. 电视研究,2018(6).

[6]王凯. 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的成功之道[J]. 当代电视,2018(8).

猜你喜欢

流传诗词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蹴鞠有达人,一“踢”永流传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