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习作”:助力创意表达,提升核心素养

2018-11-16魏淑媛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8年10期

魏淑媛

【摘 要】“微习作”从微观层面切入习作教学的各个领域,具有“目标单纯而集中,课时短小而灵活,内容明确而具体,评价多元而及时”等特点。它的教学目标落实到点,注重层次,力求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它的教学内容紧扣课例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开展多样的言语实践活动;它的教学评价建立在多元化的展示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乐于分享,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关键词】微习作;课时目标;内容方法;展示评价

“微习作”立足于小学生生活及学习,是一种从微观层面切入习作教学各个领域(目标、内容、形式、流程等)的言语实践活动。它的“微”,不仅指学生经历了习作过程后最终呈现的外显成果形式——作文有精练、短小的特点,还指代一种教学方式和过程, 即以“课时的微化、目标的微化、内容的微化、支架的微化”为切入点,优化习作教学内容和课堂结构,用精细化的方式指导学生基于原有认知结构的迁移表达,实现“自能作文”。由此,“微习作”教学便有了“目标单纯而集中,课时短小而灵活,内容明确而具体,评价多元而及时”等特点。

一、课时目标之“微”

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微习作”的教学目标定位精准,便于师生集中精力,聚焦过程。

一要落实到“点”。如让学生围绕一个词语展开思考,目标明确,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具体教学时,可先针对这些词语“点”,分解训练,之后再由“点”及“面”,循序渐进。这样学生既感习作不难,更感习作之趣。

二要转化动机。学生畏写,也缘于缺少写的动机和内驱力。如何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激活习作需求呢?教师可考虑让实用文率先进入“微习作”体系,如一封写给家长、表达心声的信,一则通知,一段消息,一篇读书笔记……在分享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写作是可以达成某种目的的,是有用的。

三要注重层次。如看图说(写)话是低年级学生重要的学习语言表达的途径,也是中年级学生习作的一部分。教师将看图说(写)话的目标一一分解,从单幅图到多幅图,逐步落实能力训练。

1.能看懂单幅图,知道画面的主题。

2.能注意观察图画的主体与局部,了解画面主题与主体、局部的关系。

3.学习按顺序观察画面。

4.能展开想象进入画面情境,让画面生动起来,体验画中角色。

5.能围绕主题说一两句完整的话。

6.能看懂两(多)幅图,明白图画故事的主题;知道图画之间有联系,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

7.能按图片提示的顺序,说几句通顺连贯的话,注意句子之间的联系。

8.能展开想象,补充空白画面的内容。

9.能发现静态图画与动态图片的区别。

10.学习观察一小段相对完整的视频素材,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再现)。

看图说(写)话按年级、分学段进行设计与教学,带给学生显著的变化有:一段时间过后,他们对写话充满了兴趣,由图片开始关注周围事物,乐说乐写。很多阅读学习及生活中积累的词语也常常从他们的口中、笔下“冒”出来了。而这恰恰符合低、中年段学生写话(习作)的目标要求。

此外,教师还可依照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阅读学习的文本内容,分设“动物”“爱”“见闻”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分解目标,逐个击破。如下表所示。

单纯而集中的目标,让教师的教(含评价)与学生的学有的放矢,极大地提高了习作的实效。

二、内容方法之“微”

有了清晰的课时目标,之后还需要确定“用什么学”“怎样学”。

“微习作”坚持“小切口、重实效”原则:一是紧扣教材“例子”,精选一两个训练点,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谋篇布局的匠心,积淀语言,悟得规律,拓展运用;二是紧扣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与生活实际类似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多样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形成能力,内化、运用语言,升华情感。

例如,童话是学生最喜欢的文本类型,也是低、中年级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带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悟童话特点、发现规律,在課外拓展阅读时体会表达方法、验证规律。同时,教师还在生活中为学生创设与动物、植物等相处的情境,激发学生“有话想说”“有情想抒”的愤悱状态。充满幻想、“物同人性”、情节起伏一波三折等童话特点自然凸显,而创编童话故事、表达美好情感追求的“微习作”实践也水到渠成地相继呈现了。如“运用‘情节反复法创编故事”的微习作,就整合了课内的文本学习与课外的拓展阅读,学生兴味盎然,作品精彩纷呈。

再如,学生在现代作家吴然的《珍珠泉》一文中读到了对动态水泡的细腻描写。从“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这句话中,学生感受到水泡的有趣,感受到作者对水泡的喜爱之情,更习得了作者按照“开始—渐渐—最后”的时间顺序以及“潭底—水面”的空间顺序,具体呈现水泡从小到大的变化过程,描摹“扑哧一笑”的水泡破裂的声音等描写方法。学生对作家细腻的观察和清新的文笔心生敬佩。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短暂的三五分钟时间,带着他们泡茶,通过看、闻、品,观察茶叶、水色及香气的变化,记录下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这样的安排,耗时短、时机灵活,“动态观察”的目标聚焦,并且迁移了阅读中习得的有序表达方法,自然而高效。一位教师在家庭作业中布置了“水中墨”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体验,进一步强化“微习作”教学目标“学习观察与表达‘动态场景”的达成效果。于是,一篇篇充满生活情趣的美文诞生了:《神奇的墨水》《墨水“舞蹈家”》《我会“造”水母了》《和爸爸一起“玩”墨》《印象最深的一次实验》……从学生作品的题目中,不难看出此次安排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情感世界的影响有多么深刻!

三、展示评价之“微”

“微习作”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坚信成功体验对学生的正向引领,允许、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创意表达,给学生提供不同层面的读者群体,让他们在不同的平台上展示交流自己的作品,体验成功,乐于分享,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如针对“我的小种植”的系列“微习作”,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自己种植,也可以多角度、多维度观察了解感兴趣的植物,甚至富有创意地在班上搞起了“种植角”,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获取素材的机会。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可以“观察记录单”“小种植档案袋”“我的新发现”“我和小苗一起长大”等形式,或图文结合,或说明列举,或细致描述,自由地分享习作成果——请同伴和教师进行评价,在班级宣传栏展示,张贴在年级的“作文角”,借助“红领巾广播”诵读,通过视频加朗读上传至微信群、朋友圈……

如此,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的方式方法多样化,评价的时间准确而即时,自然带来了评价效果的显著提升。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了最真实的情感体验,这对其语文素养、综合素养乃至核心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微习作”重在建立从生活到表达、从阅读到写作、从其他学科到语文学科的紧密关联,帮助学生在书面表达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世界、情感世界、精神世界。这就从关注“文”走向了关注“人”和“人的综合素养”,引领学生从多元的视角运用语言文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岑绍基.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M].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出版公司,2005.

[4]周一贯.“儿童作文”教学论[M]. 宁波:宁波出版社,2005.

[5]何捷.“微写作”课程建设——写作教学进行时的课程观[J].教育评论,2014(8).

[6]刘春.主题式微写作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以于永正教《认识苹果》为例[J].语文建设,2016(25).

(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 10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