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趣味”拓展促“深度”学习

2018-11-16莫晶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8年10期
关键词:趣味深度学习语文课堂

莫晶

【摘 要】要实现基于单元主题的语文趣味拓展,教师须有意识地联系教材内容,结合教材特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抓住其中的教学信息点加以扩展。借助主题拓展入“趣”,激发学习期待;通过专题拓展寻“趣”,活跃课堂思维;凭借园地拓展助“趣”,深化学习理解;依托实践拓展品“趣”,丰富课堂内涵。教师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中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有滋有味,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趣味拓展;语文课堂;深度学习

基于单元主题的语文趣味拓展,是指教师有意识地联系教材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抓住教材的信息点加以扩展,通过趣味化的形式、情趣化的手段,引导学生拓展运用知识技能,从而丰富课堂学习内容,拓宽学习渠道。统编教材中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生发开去,把语文学习延伸到生活中的编排思路很明显。为此,教师应立足教材,寻找趣味生长点。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思维广度,还能激活课堂,深化理解,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奠定基础。

一、主题拓展入“趣”,激发学习期待

统编教材每个单元既有既定的人文主题,又有非常明确的语文学习要素。引领学生开展主题学习时,通过富有趣味的方式,链接趣味化的内容,一方面能让教师更加明晰单元知识和能力训练的要求,使教学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保持学习动力。

(一)打开“导读窗”,感受内容之精彩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整合单元教学主题,通过不同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学习内容的丰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很有帮助。如针对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有位教师在教学整组课文前是这样引导的:板画一个圆,鼓励学生说由一个圆想到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趁热打铁,出示精心为学生设计的阅读问题:“登上高楼,你会想到什么?站在茫茫大草原上,帶给你怎样的想象?云雾缭绕、电闪雷鸣这些词,带给你怎样的想象?抬头看到天上各种形状的白云,你又想到了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勾起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由此可见,虽然统编教材每组课文前没有单元导语,但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个性化的单元导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既让学生初步感受学习内容,又让学生保持良好的状态投入学习之中。

(二)提供“选择单”,体会形式之多样

虽然单元导读唤起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但要持久刺激学生的学习兴奋点,还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学习形式的趣味性、多样性上下功夫。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灵活多样且富有趣味的活动是最吸引他们眼球的。仍以第七单元为例。单元学习前,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份学习“选择单”:读诗贴画我能行;绘本阅读有新招;练眼力、闭嘴巴,看谁脑筋转得快;动手制作消寒图,我们一起来记录;剪剪贴贴找找易错字,谁的发现最巧妙。这样一份融画、写、贴、剪等为一体的“选择单”里有二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当这份“选择单”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异常兴奋,选了一项又一项,互相传递自己喜欢的信息,一起寻找热衷的活动……充满儿童味、语文味的语文学习,通过多元、趣味的形式呈现,促进学生认知、体验、理解和创新。学生乐在其中,也成长在其中。

(三)点亮“能量团”,享受资源之丰富

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在谈及语文教学的相关问题时,曾指出:要把书目的提供和语文的教学结合起来。语文教师可以借书目来做两件事,一是激发读书兴趣,二是教给读书方法。因此,在单元学习前,教师为学生提供阅读单,是拓展学习得以深入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路径。如在第七单元学习前,教师首先寻找“读书的种子”,收集大量与本专题学习相关的书籍,如想象类的诗词读本,绘本《雾中的刺猬》《雪孩子》《大自然的语言》等。提供这样一份书目,既为学生内化和理解教材内容做好铺垫,也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无限可能。

二、专题拓展寻“趣”,活跃课堂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整合中拓展能使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转化。统编教材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单元内数篇课文围绕同一个语文要素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训练。为此,教师可立足每一个语文要素,把相关联的知识点加以整合,用专题的方式予以拓展运用,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举一反三中激活思维。

(一)在同类作品中“嫁接”

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雾在哪里》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起雾描述成是小孩子在和世界捉迷藏。教学本文时,教师根据课后练习第二题的句式,设计了拓展延伸练习:“雾把……藏了起来。无论是……还是……都……”在这个句式的训练中,教师融趣味和技能为一体,把同类绘本的朗读和言语练习结合在一起,通过游戏问答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情境中进行言语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自然水到渠成。可见,如果教师善于从同类作品中挖掘“嫁接”的因素,寻找丰富拓展形式的要素,并巧妙地将其与教学文本无缝对接,学生便能在言语实践中积累、运用语言,最终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二)在同一作家中“移植”

一堂好课应该为学生打开阅读的视野,拓展知识点训练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学生的体验,使其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如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夜宿山寺》,教师抓住“夸张”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诗句,在师生对答的形式中,感受李白诗中对“夸张”这一手法的运用。学生在多形式的朗读中,逐渐丰厚了人物形象,丰富了语言积累。这样的课堂,既开放、有趣,也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有效。这些教学内容的拓展和补充,成为突破学习重难点的有效路径,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极大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三)在同一场景中“培育”

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园地中,“识字加油站”安排学生通过认识不同地貌及相应的动植物名称来识字。教师在教学这一环节时,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根据特定的地貌说说想到了哪些景物,并用板贴和图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看图片说景物。这个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把学习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之后,教师打乱板贴的词,开展“图文对照贴一贴”的游戏。最后,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练习在情境中说话,再次巩固识字成果。如此实施识字过程,层层推进,既让识字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中,又将说话练习贯穿其间,言语实践活动也落到了实处。

三、园地拓展助“趣”,深化学习理解

语文园地根据学段目标和单元主题,针对本单元突出的、有价值的语言现象,提供集中综合的练习,是学生巩固基础、提升能力的平台,也是教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拓展知识的有力抓手。教师可通过语文园地,抓住本单元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在趣味拓展中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展开,使其学得有效,学得扎实。

(一)变“抽象”为“具体”

语文园地中设置的栏目,常常以专题的形式出现,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系统化形成,以便更好地学以致用。其中“字词句运用”“我的发现”等栏目,设置的目的是强化运用意识,努力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作用与价值。教学时需要教师有明晰的指导,搭建适合学生实践的平台,让他们能活学活用。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字词句的运用”这一栏目的教学,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你见过下面这些词语描写的景象吗?选一两个,跟同学说说当时的情景”,设计了这样的拓展练习环节:读词想画面—看图贴词语—用词说情景—串词编故事。在这样四个环节的活动中,学生对抽象的词语有了具体的概念,对本单元突出的语言现象进行集中的练习和巩固,丰富了语言积累。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二)变“模糊”为“清晰”

为强化积累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七单元的“展示台”栏目中设置了“我把容易混淆的字作了比较”这一练习。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对本单元易混淆的生字进行分解,如学到“汽”时,就引导学生自主想办法区分同音字,并拓展编儿歌、找不同等多种有趣味的识记办法。学生在这些有趣味的练习中积累了一定的识记方法,就能轻松地将易混淆的生字区分开来。由此可见,教师善于捕捉教材中的生长点,用具有趣味的拓展来巧妙渗透学习要点,能有效促进低年级学生提高自主识字能力,同步发展阅读能力。

(三)变“零碎”为“系统”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那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中,变“零碎”为“系统”,为学生的学习之旅导航。如第七单元语文园地的“字词句运用”中,安排了针对部首查字法的练习。教师借助三个独体字的查字练习,进行这样的设计:(1)复习部首查字法的四个步骤;(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查找独体字要查首笔;(3)总结用部首查字法查独体字时一般查首笔的方法,并进行拓展练习;(4)拓展部首查字法确定部首的一般方法。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四步查字练习的引导下,对部首查字法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教师对部首确定做了系统的分析,为学生串起一条知识链,为他们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有效开展自主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实践拓展品“趣”,丰富课堂内涵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基于语言学习目标和课堂教学设计,教师要对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拓展,使其巧妙地与学生的生活相衔接,让静态的学习变成动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体验,在富有情趣化的活动中拓宽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一)凸显重点,学以致用

在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教材安排学生背诵民谣《数九歌》。这首民谣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虽然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学生对其中涉及的知识是很陌生的。教师在教学时,首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数九歌》的来历,再通过读民谣,知晓蕴含的信息。接着,教师展示古代“九九消寒图”常见的几种制作方法。最后,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并使用“九九消寒图”,充分感受民俗文化。从了解到发现,从发现到制作,这一过程沟通了课堂内外,拓宽了学习的空间,使学生逐渐对陌生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趣味盎然的动手制作中化解了教学难点。

(二)注重分层,多元亮相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教师需要唤醒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生命。只有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活”“动”起来,才能使他们获得历练,从而成长。在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級上册第七单元《雪孩子》一课时,教师针对课后“默读”要求,设计如下环节:一是借助微课了解什么是默读;二是通过练眼力、练脑力来强化基础训练;三是在分层挑战中逐渐学会默读。具体的分层练习有:一级默读小能手能做到不指读,不出声;二级默读小能手能正确默读,并参与能力PK;三级默读小能手能正确默读且保证默读的速度,同时还能参与能力PK。在这三步的教学中,教师强化关于眼力、脑力的训练,通过大量“我读你看”“读后抢答”的练习,让学生进入学习默读的氛围中。学生的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因此教师最终安排分层挑战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展现的机会。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激发了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在课堂中不断散发个体的光彩。

(三)巧用评价,个性表达

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贯穿在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中。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抓住“兴趣”进行评价,就是抓住了评价的关键所在。如在第七单元写字教学中,教师针对本单元要写的字进行梳理,在课堂上渗透“左右结构的字一看高低,二看宽窄,三看穿插;上下结构的字,上能盖下,下能承上,要分清;独体字注意寻找关键笔画”等知识。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设计与之相应的“奖励单”和“处方单”,指导学生从正确、美观的角度学会欣赏,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评价方式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观察中体验,在活动参与中发现,有力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课堂教学拓展是一种必然行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逐步使学生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针对第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让基于单元主题的语文拓展有效,教师必须立足文本,使教学集“趣味”“适时”“适度”于一体,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中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有滋有味,让他们在历练、感受、体验中积累语言、积淀文化,为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再隋.语文课程的目标·理念·策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导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

[2]滕春友.“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 小学语文[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浙江省长兴县第一小学 313100)

猜你喜欢

趣味深度学习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午睡的趣味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