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农村居民相对集中居住的模式探索浅析
2018-11-16顾蕾蕾
顾蕾蕾
摘 要:引导农村居民相对集中居住,是为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的策略,但是在践行过程中,受到了经济基础障碍、自然历史障碍及就业发展障碍等因素的阻滞。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积极探索可行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实现目标区域内农村居民的适度集中居住,目前,以探索出来的模式有城镇发展推动模式、市场开发带动模式、土地开发驱动模式、乡村产业构建模式及移民安置迁建模式。
关键词:引导;农村居民;相对集中居住;模式探索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为了让耕地资源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同时优化乡村城镇布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最好能够引导农村居民相对集中居住。我国社会是独特的二元结构,村落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故此,农村的发展,其实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社会全体的发展水平,现阶段,我国也在大力发展农村,以缩小城镇差距[1]。对于农村居民而言,改变原有的散居习惯,可能是比较难的,不过,在城市扩张带动下,及农村市场开发及产业发展的影响下,引导农村居民相对集中居住其实是可实现的,而且,现在也有一些城市已经实施了该项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比如说北京 、上海 、江苏等地方。因此,在探索引导农村居民相对集中居住的模式过程中,应该积极吸取上述区域的经验,同时,结合当地农村地域地貌及经济发展情况,按照“因地制宜,适度集中”的原则,进行实践。
1.引导农村居民相对集中居住遇到的阻碍
引导农村居民相对集中居住,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但为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却是势在必行之举。现阶段,各地都在积极开展这项工作,不断探索引导农村居民相对集中居住的模式。
但是实践过程中,遇到不少的阻碍,具体如下:①经济基础障碍。这项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落后,大多依靠政府扶持建设安置点,故而工作进程受阻;②自然历史障碍。农民靠土地吃饭,因此大部分农村其实都是散居的,尤其是山地、丘陵地带,因此,很多农民都无法认可这项举措,都想守着自家的土地过日子;③就业发展障碍。农村每家每户在靠近房屋的地方,都分配有土地,靠着种菜、养殖等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集中居住意味着这种生活不能再继续,农民的生活将得不到保障,如果让他们到城市就业,由于取法一技之长、学历较低,薪酬也相对较低,不足以吸引村民放弃原有的生活,受到强烈抵制。
2.引导农村居民相对集中居住的模式探索
2.1城镇发展推动模式
以强扶弱,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平衡,提升地域整体实力的一项有效策略。现阶段,农村与城市贫富差距甚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各个地方都应该注重并且付诸实践的事。通过城镇的发展带动农村发展,借助城镇的经济优势,让农村能够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在经济领域上升一个台阶[2]。城镇发展推动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是以耕地和宅基地的流转为主线进行的,首先政府应该在取得农民同意的情况下,征购农民耕地及宅基地,然后政府再根据农村发展规划,选择额合适的地方,集中建设安置点,并且建设配套公共设施,比如说公园、体育馆、教育机构、商圈等。同时,在靠近城镇的合适区域,建设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农村产业,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同时根据农民的意愿,给予其城镇户口的选择机会,提供相应的生活保障。
2.2市场开发带动模式
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农村市场不断开拓,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承载乡村特色的手工艺品、农产品,给当地的发展带来契机。在此情况下,可以采取市场开发带动模式,加大公路、铁路等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来优化农产品集散地区的交通条件,在合适地区建设交易市场,完善相关交易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市场交易管理机制,以促进当地的商业发展,促进商业资源及物流资源的集中。商圈的建立,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同时,在交易市场附件建设安置房及商品房,自然能够吸引人们购置,完成引导农村居民相对集中居住的任务。大量人口的聚集,可进一步促进商业的发展,并带动第三产业的开发,扩大城镇规模。
2.3土地开发驱动模式
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农村相较于城市最大的优势,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该积极借助这一资源,通过建设大型的工程项目,来引导农村居民相对集中居住[3]。在此过程中,应该根据当地特色,选择合适的核心资源,来构建合适的工程项目,然后,根据工程规划及项目开发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征购相应区域内的耕地和宅基地,同时,有效解决这些农户的住宿及社会保障问题,利用土地补偿费、房屋撤迁费等资金,在生態环境良好、交通便利的地方,购置土地建设集中居住点,推动农村居民向城镇及集中居住点转移,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事宜。同时,大型项目的建设能够吸引大批外来者,促进当地人口流动,推动商业发展,有效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吸引农村主要劳动力回归农村。
2.4乡村产业构建模式
我国土地广阔,地大物博,各个地方由于地域的分隔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样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及特色产品。乡村产业的发展与构建,应该依据当地特色而行,比如说景德镇的陶瓷世界闻名,就可陶瓷为核心构建产业园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在实践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好调研工作,依据当地自然资源及民族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构建具备核心产品的产业园区,或者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构建农业示范点,大力推广现代化农业科技,并创建观光、旅游型农业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这样的产业发展模式,可集合当地人的力量,大力发展具备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同时引导村民的集中居住。
2.5移民安置迁建模式
移民安置迁建模式是很多地方引导农村居民相对集中居住的模式,这种模式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一般只有在当地存在较大的洪水、地震、泥石流灾害风险的情况下,才会采用。在实施过程中,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和补偿,由政府主导,利用国家下发的补偿资金,统一建设安置点,将目标区域内的居民搬迁到集中居住点,重新划拨土地[4]。
3.结语
村落是中国数千年文明传承形成的,具有深厚底蕴的文化元素,在历史变迁过程中,农村由于地域和景观的影响,可分为集居型和散居型两种类型。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一方面,是由于农村经济要素缺乏,另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失,这些要素使得农村经济水平偏低[5]。为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让土地资源、林木资源、水资源等都能够得到高效利用,同时利于商圈、公共设施(包括运动设施、教育机构等)的建设与利用,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公共资源利用率,保持传统的农村居住模式,是不可取的。要想进步,必先做出改变,而引导农村居民相对集中居住,就是第一步,为此,各个地域都应该积极探索引导农村居民相对集中居住的可行模式。
参考文献:
[1]冷博峰,冯中朝,李谷成.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住房满意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4省(区)1639个样本的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8(01):127-143.
[2]戴常,余康.农村老年人养老居住安排的同群效应——基于与子女居住安排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17):166-168.
[3]杨国永,许文兴.福建省农户家庭居住条件调查分析——基于39个农村固定观察点村1634户的调查数据[J].台湾农业探索,2017(01):27-30.
[4]刁春婷,孙锋丹,洪建中.经济收入和居住方式在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J].老龄科学研究,2017,05(11):47-56.
[5]周永刚,王大为.“集中居住”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吗?——来自苏北农村地区的经验分析[J].经济界,2017(03):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