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高中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教学思考
2018-11-16李南颖
【摘 要】 本文通过引入计算思维的教学案例分析,探讨高中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和方法。主张培养学生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处理各种信息资源能力,形成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过程中。
【关键词】 高中生;信息技术;计算思维能力;教学;培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方面构成。其中,计算思维是最能体现信息技术学科本质的核心素养。
一、关于“计算思维”的概念
2006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提出“计算思维”的概念,周以真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近年来,“计算思维”概念受到广泛关注,不同学者亦有不同观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表明,“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计算思维的培养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旨在通过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与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这一核心素养,使学生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中,从计算机能够处理的视角,进行问题的界定、特征的抽象及提取,结构模型的建立,数据的合理组织等,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处理各种信息资源,选择并合理运用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出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现状
分析现行高中教材及教师教学实际情况可知,基于“技术应用”的教学理念非常广泛。教师通常把教学目标的定位放在学生学会技术操作,能够应用技术解决问题上。
例如,讲授关于概念的知识时,教师的教学侧重点是列举与概念相关的例子,强调的是与概念相关的应用技能,而对于与计算机科学相关的概念、原理和思想,缺乏准确细致的讲授,涉及概念的内容,仅限于“了解”层面,讲授肤浅。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知识体系缺乏整体性认知和结构化意识。讲授操作技能类知识时,教师的教学侧重点是学生具体操作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在这种只强调技术操作,忽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下,学生学会的只是照猫画虎的操作技术,缺乏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创新思维能力与信息社会责任感。
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落实计算思维的培养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如何引导学生以计算思维的方式进行思考上下功夫。教师备课时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设计出有意义、有价值的真实问题情境,搭建思维“脚手架”,提出层层递进的思考问题,采用有针对性的训练,帮助学生学会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一般流程,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计算思维意识,进而提升计算思维能力。
“信息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必修册中典型的一节理论课,涉及概念较多。粤教版教材上给出一些常见生活事例及谚语,要求学生讨论思考其具有信息的哪种特征。这样的教学案例目的单一,只能让学生基本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缺少深层次的思维过程。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信息表现出来的特征都不是单一的,信息是通过多个特征综合呈现的。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信息的特征不是为了能正确罗列信息特征有哪些项,而是要深层次学习信息及其特征的作用。比如,在鉴别某个信息的真伪时,能够综合分析该信息符合信息的哪些特征,并从中梳理出相关的信息特征项,分析其表现形式和所起的作用,从而理性的鉴别、评价和运用信息。这样才能体现出“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提取关键特征,建立结构化思想的知识体系,并能够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的计算思维核心。
“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是以技术应用为主的一节课,通常教师从应用的角度出发,把教学侧重点放在使用搜索引擎的技巧上,而講授搜索引擎概念及工作原理内容时,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技巧,但遇到复杂的综合性实际问题,需要进行分析、筛选并决策时,就无计可施了。这样的教学明显缺失计算思维中“学会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并迁移到相关的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培养。实际生活中我们搜索网络资源时,初步检索出的信息通常是海量的、模糊的、零散的、模棱两可的,在进行教学时,我们就要设计呈现这种真实的生活情境问题,引导学生在面对信息不完整不清晰的情况下,通过细致观察、客观分析、合理推断,提取信息的关键特征,利用分析得出的特征再次进行精准检索和科学筛选,最终得出更准确结果。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才能学会分析界定问题、对检索问题进行抽象和归纳、构建关于信息检索的通式模型,并使用该模型将模糊信息转化成精准的有规律的检索条件项,以此达到从一个问题的解决迁移到一类问题的解决上。
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改变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解决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复杂问题,达到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目的。
五、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案例
王荣良教授在《计算思维教育》一书中写到:算法思维方式是信息技术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计算机处理问题最根本的机制就是“算法”,所以计算思维涵盖了算法思维的本质。应用到我们教学实践中,就需要将思维本身具象化,使用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中落实计算思维的培养。
下文教学案例中的三个学生任务,是基于计算思维的培养,使用回溯算法思想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检索的教学内容。
回溯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从一条路往前走,能进则进,不能进则退回来,换一条路再试。许多复杂的,规模较大的问题都可以使用回溯法。利用回溯思想检索网络信息,分析归纳出信息检索的一般方法。通常,在检索条件清晰、明了的条件下,可以直接利用回溯优化检索结果,若检索条件模糊、含混,则需要利用信息的结构化原则,先进行检索关键词提取。
【任务一】在12306官网上查询列车时刻信息,制定一份从“西安”到“北海”的火车乘车安排,要求越早到達越好。(提示:没直达车时可以考虑转车。)
任务一分析:从西安到北海没有直达的列车,在这个任务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哪个城市是最合适的换乘城市,除了要考虑路程外,还要考虑换乘的时间是否匹配,才能符合“越早到达越好”的条件。在尝试寻找换乘城市的过程,就是体会回溯算法的思想。
【任务二】制定一份从“西安”到“北海”的出行安排,要求费用越低、时间越少越好。(提示:可以考虑多种交通方式。)
任务二分析:改变任务条件以后,有时间、路程和花费几个关键因素要考虑任务也就相应变得复杂化,搜索结果可能使人决策困难。这时,可以使用决策矩阵法进行分析。
具体操作思路如下:将影响决策的多个因素进行梳理,并建立起数学模型。给这些决策因素进行赋值,计算并分析其结果。
假设三个变量分别是:t=时间,s=路程,m=金钱。每一个变量的值为0或者1,代表该变量对路线的影响程度,0为次,1为好。在完成任务二时,需要参考这三个变量,通过权重系数可以调整三个变量的重要程度,权重越高则越重要。权重范围可以设为1-3。
最终,我们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结果。
使用决策矩阵法的过程就是计算思维的体现。这种将人的主观意识用数学方式来表达,形成一般性策略,即达到将生活问题使用计算机自动处理的目的。
【任务三】从海边旅游城市北海和海南中二选一,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找出最优方案?
任务三分析:任务三是在任务二的基础上,巩固学习内容的掌握,检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用该任务进行一般性策略验证的过程。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当学生初次搜索的线路不符合条件时,需要返回并重新开始,再次进行检索,最终达到符合条件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回溯思想的生活应用。当学生在搜索信息发生决策困难时,要引导学生能够有意识的对问题进行抽象和归纳,重新进行信息的提取,进行精准检索,在遇到选择问题时,使用决策矩阵的方法进行信息的分析及筛选。由此形成一种科学的、数字化的思维方式。并逐步形成基于计算思维的核心素养。
我们现在身处于一个大数据时代,在海量的信息里进行有效检索的思维方式非常关键。引入计算思维后,我们的信息检索教学思路需要进行一些变化。基本思路如:搜索信息的结构化;对搜索问题进行抽象和归纳,依据数学分析的算法,构建起关于信息检索的、可被计算机处理的数学模型;根据模型将模糊的描述性搜索信息转换成精确、可由计算机处理的数学表达式;由计算机进行处理;归纳、总结出在计算思维条件下进行信息搜索的一般性策略与方法。
六、结论
当前,计算思维正在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我们将计算思维引入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当中,旨在引导学生学会采用科学方法,建立数据模型,设计合理算法,构建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也许会有很多细枝末节的不足之处,我们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探索出符合信息技术课特征,体现出学科价值的新思路。为促进信息技术学科良性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李辛.基于“数据与计算”课程的高中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J].教育信息技术,2018.4.
【作者简介】
李南颖,女,一级教师,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莲湖教师进修学校中学信息技术教研员、电教信息部主任,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硕士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