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2018-11-16周振强
摘 要:现如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许多地区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護产生忽略,导致一系列自然灾害的发生,其中水土流失就是对我国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威胁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导致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生产条件日益恶化,生态环境逐渐失去平衡。基于此,本文在对水土流失成因与危害展开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希望能改善水土流失现状,维护生态平衡。
关键词:水土流失;成因;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1033231
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土地是必不可缺的重要资源之一,人们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收益,但是与此同时,也就对宝贵的土地资源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破坏,最常见的就是不合理垦殖造成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地逐渐出现盐碱化与沙漠化现象。除此之外,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条件日益变差,被洪水淹没的地区民不聊生,甚至导致许多居民失去家园,导致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对水土流失成因与治理措施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1 水土流失的成因与危害
1.1 水土流失的成因
导致水土流失现象发生的成因非常复杂,当地地形、气候变化、地质结构以及人文活动均可引发水土流失的发生,下面从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2方面加以分析。
自然因素。我国地域辽阔,横跨多个维度,不同地区气候差异非常大。我国北方地区有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性气候等,南方则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另外,从地形上看,主要包括平原、丘陵与山地,其中山地地形多分布于川、滇、贵等地,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夏季多雨,降水量大,导致山地土壤遭受侵蚀,土层较为薄弱,久而久之,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甚至导致山体崩塌[1]。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导致水土流失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阶段,我国现代化进程日益深化,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过度砍伐、开采树木,草原过度放牧,导致土壤难以抵挡大风、大雨的侵蚀,进而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1.2 水土流失的危害
土壤肥力减退。水土流失发生后,土壤中有机物质无法形成有效积累,土壤肥力降低,同时,还会导致土壤化学性质、物理性质遭受不良影响,土壤结构被破坏,进而影响作物生长。
河道堵塞。水土流失的发生将大量泥沙冲入河道,导致河流泥沙量增多,在河流流速缓慢的区域就会发生河道堵塞,甚至影响水库的正常使用,导致淤地坝的出现。
自然灾害严重。因缺乏树木的保护,发生强降雨后引发水土流失,进而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2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2.1 明确治理规划
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因此科学的规划与指导非常重要。针对不同区域水土流失的发生特点与分布区域进行详细分析,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采用临时性措施与长期性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生态环节与建设项目相结合的原则,明确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强化水土保持力度。
2.2 充分运用林业技术
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运用林业技术不精可以对地表径流进行有效调节,预防土壤侵蚀,留住土壤养分,而且还能改善气候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分水岭防护林,防治地表径流。沿分水岭建立防护林,当遇到岭脊狭小的情况时,沿分水岭岭脊进行营造,对于宽度的确定应以岭脊宽度为依据;建立沟边防护林,对地表径流内的淤泥产生阻截,以避免沟壑的发展与堆塌。沟边防护林的建立可选择在侵蚀沟发生较弱或状态基本稳定且距沟岸2m左右处。
2.3 调整耕作措施
以地形与土质为依据,对耕作措施予以科学调整。坚持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原则,对耕地垄向进行调整。对于坡度大于25°的耕地,坚持退耕还林,之中生态林、经济林等;对于坡度小于25°的耕地,如果土层较厚,则可改种梯田,如果土层较浅,则应实行保土耕作,并在坡面上沿等高线的位置修剪横沟与纵沟,便于排水,减少地表径流对坡面产生冲刷。
3 结语
水土流失的发生,不仅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同时采取退耕还林的措施,严禁滥砍乱伐,保护树木与植被,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障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与良性循坏。
参考文献
[1]周杰兴,周永江,陈思妤.城市水土流失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1):7169-7170,7174.
作者简介:周振强(1990-),男,甘肃高台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科员,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