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舆情处置策略初探

2018-11-16马忠秋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主要特征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摘 要】 针对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及内容,高校应注重改善管理工作,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预警机制、引导干预机制和网络舆情危机处置机制。

【关键词】 高校;网络舆情;主要特征;内容;应对策略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包括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介的统治地位。新媒体的诞生,催生了自媒体时代,如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源,信息传播由传统的点面单向性传播模式,发展成了立体交互爆炸式传播形式。今后网络舆情事件爆发频率将更加频繁,成为高校日常管理常态化的工作。在如此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针对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及内容,以及学校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中如何处置,在此简要谈几点看法,希冀能给予读者带来一点启示。

一、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及内容

1、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

(1)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性、多元性。互联网是个开放的空间,公众的参与无门槛限制,会打字的人都可以参与网上互动,在网络全面开放而网络法制、网络教育管理相对滞后的现状下,公共道德对网民的约束力有限,同时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使网民的言论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不易受到现实社会的法律约束。在当前社会转型阶段,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加剧、社会利益重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等现象集中凸显,使得网民关注的社会焦点跨越行业、时空限制,指向社会各个层面。导致网络舆情事件爆发生成的多元性,很难预测在某一方面触发。

(2)网络舆情的突发性、互动性、非理性。网络舆情危机的爆发多源于敏感度较高的事件或者人物,一旦在网上触发极易引起公众的“围观”,尤其在当今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阶层分化,公众需求多元化,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等现象凸显,社会民众心中充斥着戾气、怨气、仇富、仇公权力不平衡等情绪上升。使得网民的注意力容易在公众事件或者人物身上聚焦,例如上海小学生为老师撑伞事件,短时间内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媒体喜欢给焦点事件制造噱头,贴标签炒作,迎合公众喜欢围观看热闹的心理,吸引公众参与讨论。而网民一时凭只言片语所了解到的信息并非完全真实,多有被蒙蔽蛊惑,参与互动交流往往带有情绪化、倾向化、非理性语言。

(3)信息传播的即时性、随意性、偏差性。网络群体事件的参与网民数量之众以及事件传播范围之广,充分说明了网络的议题设置能力和舆论动员能力。敏感事件一旦上网,极易被情绪化,爆炸式的传播速度,短时间内即可形成网络震源,引起社会舆论极大关注,兰州交警执法事件,合肥教师堵高铁门事件等。这些本是一起平常事,只因发生在公众人物和公众组织身上,才对网民具有吸引力,网民感兴趣的并不是当事人或者事件本身,而是人物和事件背后的新闻,多数网民是围观看热闹的心理,并不是诚心提意见。值得注意的是,类似事件一年当中不知要爆发多少起,指不定哪天会发生在自己身边,不免让人产生人人自危的感觉。如果被别有用心的媒体或者网络意见领袖拿来作为噱头炒作,事情的严重性更加不可预测。如何处置网络舆情危机事件,这是每个人、每个单位都应考虑的事,尤其带有公众色彩人物和组织,在这样的环境中想“明哲保身”,还是应该谨慎对待,做到有备才能无患。

2、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

高校网络舆情是反映高校师生思想动态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主要是通过校园学生网、论坛、博客、贴吧、QQ群、微信、微博等载体,一般以发生在自身和周围师生身上与切身利益相关事件为载体。多是国内外重大热点、焦点问题;有关国家、民族情感、尊严问题事件;事关学校自身形象和办学声誉的舆论信息;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事件问题(教学、收费、招生、考试、文凭等);涉及师生员工的突发卫生事件;校内外突发治安事件;敏感师德师风形象言论事件。

二、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1、网络舆情管理责任主体不明,分工不细

目前很多高校对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基本上是实行谁建网站、谁管理、谁负责,而网站建设部门只负责网站的正常运行,至于网上发生了什么舆情事件,基本上是爱答不理的态度。其他部门是无力监管,学校网络舆情监管基本上处于有监无管的状态。从很多学校贴吧可见一斑,学生可谓是自由发挥,各抒己见,展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面貌,尤其当年应届新生非常热衷在贴吧上和在校老生交流吐槽,据观察,每年由在校老生建立的“高三党”新生群大小数十个,成员多的达200人以上。由学生主导的网络交流群体、对学校政策的传达极为不利,很多学校教学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思政部门目前没有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人员,责任主体不明确,给学校网络舆情监管造成盲区。管理主体不明确将直接导致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不到位,分析研究不深入,引导不及时和应急处置措施不力,一旦出现网络舆情危机,后果将不堪设想。

2、校方主导的交流互动平台较少

新媒体的形式种类更新换代之快,可谓是日新月异,官方网站、微博、论坛的时代显然已经过去了。新媒体更新换代的速度超乎很多人想象,很多学校忽视新媒体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作用,尤其领导层对新媒体形势发展看不透彻,造成在新媒体运用上总是决策跟不上形勢变化。在校大学生几乎100%的都是网民,网络生活是大学生日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购物、交友、通讯等等都是借助网络和新媒体平台完成的。而当今很多高校在发展建设上忽视了这一方面。基础的设施平台都未建立,谈何对网络新媒体舆情监控,如果把教室、课堂、寝室比作我们学工人员主阵地的话,那么网络新媒体无疑是我们另一个未熟悉的新战场。

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着力加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管理”。网络世界显然是我们一块陌生阵地,时不我待,需要我们即时行动起来。既然是战场,我们靠什么利器来攻克呢,首先要修筑工事占领阵地,搭建由校方主导的官方微博、贴吧、微信公众号,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发手机终端APP,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开发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等新媒体技术手段。

3、无网络舆情分析研判预警机制

在管理上某一方面出现短板,往往不是一个模块、而是一系列短板。没有校方主导的新媒体交流平台,肯定不具备网络舆情分析研判预警机制。研判预警机制,体现的是一个学校领导层重视程度,如果没有建立,在危机时刻连应急指挥中心都不存在,如同打仗指挥系统不存在,士兵肯定乱作一团。很多高校的第一手预警信息多来自教育主管部门或者政府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在这方面学校多是处于被动地位。

4、无专职网络信息员评论员队伍

从网络舆情生成演化规律来看,舆情事件多源自网民对网络事件的认知评价,其背后折射的是个人意识层面公共精神和道德自律水平。在突发事件产生后,网络上海量信息往往会让一般公众无所适从,这时就需要多数网民和意见领袖的观点,成为公众决策的依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网络专职评论员队伍,在出现网络舆情危机时刻第一时间有人正面发声,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引导公众舆论走向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5、无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网络舆情事件处置需要因势利导、理清头绪、制定策略、化解矛盾,尤其是对师生在校园网络交流平台上提出的合理诉求或建议,要尽快落实行动,及时回应,以提高校园论坛的声誉和学校公信力,形成舆论的良性循环。对于突发事件导致的舆情危机,学校决不能簡单地、粗暴地采取封堵的办法,现在的通讯环境不是若干年前,应当及时建立舆情响应处置机制,设立新闻发言人或指定专职部门发布消息,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回应网民关切。

三、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构建及其处置策略

1、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

如今国家安全部门对网络的监控监管力度是越来越大,网络立法业已提上日程,针对从事网络非法活动的相关法律责任和处罚办法进行细化。我们日常网络用语如果涉及敏感辞令、禁忌辞令将很快被网络警察锁定IP,进入监控状态,散布传播不实信息将被指控制造传播谣言罪名,如果涉及国家安全和机密的,将会被拘留起诉。今后学校可将学生网络文明教育纳入法律常识教育,尤其是在法律基础课上,要培养学生养成遵守法律行为规范的观念,增强网络信息判别能力,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

2、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

学校网络主管部门首先要发挥技术优势,开发或者引进网络信息实时监测与跟踪报警系统,通过技术手段捕捉、过滤敏感信息。一旦发现舆情,马上通过技术手段控制屏蔽,可有效遏制舆情信息蔓延。校园学生网、论坛、博客、贴吧、QQ群、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载体上应建立学校的信息员和评论员队伍,发现网络敏感信息要迅速跟帖回复通过正面引导,防止舆情扩散。建立网络媒体公众号交接制度,尤其百度贴吧,新浪博客等账号,(吧主账号)如出现网络信息员工作变动,网络账号要纳入学生工作交接范围。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主动投身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引导工作上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应对网络舆情新形势,探索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新方法,网络发帖、回帖、参与评论今后将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者的日常事务。

3、完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网络舆情预警是指从危机事件出现征兆到危机开始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化解和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必要有效措施。高校要在完善有效的舆情监测分析研判基础上,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和处置预案,密切关注舆情动向和事态发展。及时向上级部门传递信息,及早做好应对危机的策略。对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舆情及时作出分析和应急反应,特别是涉及社会稳定和校园安全、学校声誉和师生员工名誉权和隐私权的要立即通过技术手段控制舆情信息扩散。

及时有效的预警信息收集无非通过两种手段,一是技术手段,二是人力手段。二者都要完善,有效结合,才能发挥出有效作用。

4、建立网络舆情引导干预机制

从网络舆情生成演化的规律来看,在舆情事件生成后,网络上海量信息会让一般公众无所适从,这时采取人为干预手段就是要通过我们网络信息员、安全员和管理员以及“意见领袖”来发挥作用了。对于重大的政治问题或者错误言论、思潮要敢于批评、正面压制、正面引导、及时纠正错误信息。

5、建立网络舆情危机处置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应急联动处置机制,是指校园网络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机构,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化解网络舆情危机最后一道防火墙。根据网络舆情事件生成演化规律和网民心理特点建议做如下处置:

(1)及时成立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建立新闻发言人,统一口径发布信息,及时回应媒体和公众关切,快报事实、慎报原因。高校各部门间加强联动协调,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应对处置突发事件效力。

(2)启动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及时采取技术手段即时封堵和删除恶性信息,迅速消除影响;密切关注事态发展,随时做出相应处置。

(3)请求上级管理部门舆论引导支持,积极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加强沟通,说明真相,请求不要参与进一步炒作。

(4)加强学校与师生之间的互动,确保师生对自身利益相关问题及热点事件的知情权。加强学校与师生的互动,获取更多师生支持,才能体现高校的责任感,赢得师生和网民的信任。

(5)通过官方媒体及时向公众通报事件处置进展,及时了解网民关注问题动向。

四、结语

随着网络产业技术发展,网络应用普及,每天产生海量的信息,仅依靠校方技术力量难以应对和处理,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网络舆情予以分析和研究,控制和引导,开展多方联动,形成一套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及时应对网络舆情,由被动防堵转变为主动梳理、引导。

【参考文献】

[1] 冼季夏等.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机制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06.

[2] 杜坤林. 高校网络舆情生成机制应对策略研究[J].浙江青年教育,2010.03.

[3] 张明.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问题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3.20.

[4] 王玲仙,李媛慧. 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机制的构建 [n].光明日报,2012-02-05.

[5] 刘怀辉,夏登庆. 论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应急联动管理机制的构建与完善[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2.07.20.

【作者简介】

马忠秋(1980—)男,汉族,河南商丘人,江西服装学院学生工作处学生科科长,本科学历,高校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主要特征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范畴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谈东海吕剧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试论28、29、30届奥运会男子篮球冠军队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