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抗旱措施
2018-11-16赵利徐振兴周泽艳
赵利 徐振兴 周泽艳
摘 要:随着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玉米作为一种主要的农作物,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目前在农业种植方面大力发展玉米种植,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栽培技术、过热的气候等因素都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如果要使玉米高产,就一定要重视这些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实现玉米种植的高产高质量。因此,本文就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抗旱措施提出简单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玉米;高产栽培;抗旱;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1033086
随着近几年玉米种植业的不断发展,其占地面积也越来越大,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愈加明显,玉米的质量问题、产量问题、抗旱问题以及病虫害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玉米产业的发展。因此,为了大力发展玉米产业,必须要提高玉米的栽培技术,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栽培方式,从而实现玉米的高产和高质量,其具体措施如下。
1 选择优良的高产玉米种子
虽然玉米的种植过程对玉米的产量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玉米种子的质量更是直接影响着产量,所以,在玉米种植前一定要选择优良的高产玉米种子。但是也不能一味只追求高产量,还应当切实考虑当地的土壤条件的基础上,选择优良的玉米种子,而玉米种子不仅具有高产性,还应具有抗旱性、颗粒饱满紧实等因素,优良的种子是玉米高产抗旱的基础。
2 对玉米种子进行科学处理
在选择到了优良的玉米种子后,在播种前还有一道重要的程序,就是种子处理。农业生产者应当将买到种子进行筛选,去除霉烂和小颗粒的种子,提高玉米种子的纯度,使其质量更加优良;将筛选后的种子放置在阳光下,使其均匀晾晒,一般视天气情况晒几天就好,主要是通过阳光提高种子的温度,激活玉米种子内部的酶活性,提高种子的发芽率。而且经过阳光下的晾晒,还能杀死一些隐藏的细菌,提高种子的抗病虫害的能力;在晒种程序结束后,应当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主要是使用化学药剂覆盖在种子表面,并使种子均匀接触包衣化学剂,再将其自然阴干,放置好,避免潮湿。这个处理过程能有效防止病虫害。经过对玉米种子处理过程,种子就可以随时准备播种了。
3 选择合适的玉米地和合理施肥
玉米本身是一种根系发达、适应性很强的农作物,一般的土壤都可以生长,所以很多地方都种植了玉米。但是想要玉米种植达到高产高质量,还是对土壤条件有一定的要求,要切实考虑当地的土壤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玉米地。众所周知,玉米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营养和水分,因此,土壤一定要肥沃并且含水量高。保证玉米的生长条件,合适的玉米地是玉米健康生长的基本条件。
但是在个别地区,想要种植玉米,然而土壤条件不是很好的时候,在播种前,还应当对选定的玉米地进行翻整和施肥。在对土壤进行翻整过程中,一般通过人力或机器进行翻整,疏松土壤,提高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另外,对玉米地进行翻整,还能清除一些潜藏在土壤深处的病虫害和周围的杂草杂物,给玉米的生长提高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土壤翻整结束后,进行合理的施肥。施肥最好是采用有机肥,比如农村常见的农家肥,可以有效改善土壤,增加土壤里面的微生物。最好少使用化学肥,以免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和水污染,其效果反而不好,应当合理搭配,科学施肥,严格控制有机肥和化学肥的比例。翻整和科学施肥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土壤条件,提高玉米的发芽率和有利于玉米的初期生长。
4 做好玉米的综合抗旱措施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因此,要从各方面做好玉米地的保水工作。如果发现玉米地有些干涸,应当及时观察发现,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善这一现状。在翻整土壤时,应当进行深耕深翻,并适当的进行土壤灌溉,提高土壤的含水量,最好做到以土蓄水,因为从长远来看,这更利于炎热气候时玉米的生长。但是如果在后期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土壤里的水分已经不能保证玉米的正常需要了,农业生产者可以考虑土壤灌溉,在炎热时节,要加强玉米地的日常管理,一旦发现土壤缺水情况,立即进行灌溉。还可以施加一些有机肥,但是要增加有机肥里面的含水量,这样既能增加土壤营养又能增加土壤水分,也不会造成营养过剩。如果炎热时节很长,上面的措施也会增加一定的人力成本,这时可以考虑在玉米行间铺上稻草秆或麦秸,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發,并且在遇到下雨或者灌溉时,还能极大地增加土壤的蓄水量,并且时间久了,稻草秆或麦秸腐烂成为有机肥,还能增加土壤有机物的活性,增加抗病虫害的能力。以上就是玉米地的综合抗旱措施,各个地区应当视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抗旱措施,保证玉米的健康生长,从而实现玉米的高产高质量。
5 总结
想要做好玉米产业的大力发展,就必须解决玉米种植过程中遇到产量、抗旱等问题,提高玉米栽培技术,精选高产玉米种子并对种子做一定的处理,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玉米地,科学施肥,做好玉米的综合抗旱措施,从而实现玉米的高产量、高质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翠莲.刍议四川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山西农经,2016 (2):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