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素可泰坤兰甘亨碑文》看坤兰甘亨的智、勇

2018-11-16彭波

求知导刊 2018年28期
关键词:碑文佛教泰国

彭波

一、引言

素可泰王国是泰族人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真正独立的王国,“素可泰”一词在巴利文里意为“幸福的开端”或“幸福的曙光”。1238年,在高棉王国统治下的湄南河流域的泰族,在其首领坤邦克郎刀的领导下推翻高棉的统治,建立了素可泰王国(SuKhothai,1238—1378),在素可泰的三世王坤兰甘亨统治时期(1275—1317),国势日益强盛,政治、经济、宗教以及文化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素可泰碑铭就镌刻于13世纪泰国的素可泰王朝时期(1238—1378),是泰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已经发现的素可泰时期的泰文碑铭共20方,其中最早的是1293年的兰甘亨碑文……素可泰碑铭中最著名的是10号碑铭,即《素可泰坤兰甘亨碑文》。

据碑文记载,“大历一二〇五(末)年,坤兰甘亨精心思构,创设泰文。”这使得《素可泰坤兰甘亨碑文》的出现成为可能。碑文有四面,其内容主要叙述了素可泰国王的生平事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坤兰甘亨用第一人称自述身世;第二部分改用第三人称,叙述坤兰甘亨治理国家时期素可泰的建设,泰国文字的创造,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生活状况以及当时的重大事件;第三部分记载素可泰的版图,歌颂坤兰甘亨功绩。而通过对这些文字的分析,也让我们从侧面看到坤兰甘亨其人拥有的一种个人德才魅力。笔者认为,这种魅力,在通过碑文描述后,具体表现在孝、悌、恕、智、勇等方面。

本文将通过对《素可泰坤兰甘亨碑文》内容的引述及其分析,来着重说明坤兰甘亨如何在智、勇这两方面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的。

二、坤兰甘亨之智

有“智”有“勇”者才可称得上是“双全”;有“勇”无“智”只能称为“蛮夫”。至今仍然被泰族人尊称为“泰国之父”的坤兰甘亨可谓“智勇双全”。

坤兰甘亨为免“城乡之中,民有争执,口角不和”于是悬铃于门外,只要有“欲诉诸王……仅须往敲门铃,坤兰甘亨国王,一闻铃声,即呼入询问,予以公平裁判”。此举使各种矛盾得到及时解决,有力地保证了社会的安定和谐,因而才有“素可泰全境,万民称赞”的效果。

在坤兰甘亨统治时期(1275—1317),素可泰的国势日益强盛,在宗教上和文化上进入一个新时期。这一时期,泰国小乘佛教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开始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坤兰甘亨大帝本身崇尚佛教,曾數度迎请高僧到素可泰说法;并派信徒到锡兰(今斯里兰卡)学习佛经,让他们回国后宣扬小乘佛教。根据泰国最古的文献——1293年兰甘亨王碑铭的记载:1292年,从斯里兰卡请来三藏经;还曾邀请那空西探玛叻(洛坤)的上座部佛教高僧到素可泰担任僧王,弘扬楞伽宗(斯里兰卡大寺派)佛教。与此同时,坤兰甘亨为使小乘佛教在素可泰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坤兰甘亨亲手植糖棕后十四年,命匠作石板,置于该棕树之间。”专设讲经日,请老僧师对所有善男信女讲经说法。碑文记载:“每于朔、望、初八、初二十三等日,众老僧师,长老,大长老,登坐石板,对善男信女受戒之士,讲经说法。”同时,除讲经之日,坤兰甘亨则“登坐石板,使公子王孙,公卿大臣朝见”。此举真是一箭双雕!

几百年后的今天,泰国已经是世界公认的“黄袍之国”。小乘佛教已在泰国生根发芽,其寺庙殿宇遍布全国,其教义也早已深入人心,在全国六千多万的人口中,信仰小乘佛教的约占百分之九十,而这与坤兰甘亨积极推动小乘佛教的发展不无关系。

三、坤兰甘亨之勇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曾提出过做人的三个标准,其中就包括“勇”。“勇”即“勇者不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勇敢、勇猛,遇上事情镇定自若,不害怕、不退缩。坤兰甘亨十九岁便随父亲参加了抵抗蒙束国王坤三春袭蒙达之战。在坤兰甘亨的父亲与坤三春象战开始不久,就出现了“坤三春骑来右方,坤三春迫近,我父士卒。溃败逃散。”但坤兰甘亨却“我不逃”,而是“乘象名百奔。驱象在我父前,与坤三春交锋,我与坤三春斗象……”最后是“败之。坤三春败走”。

“我不逃”虽然只有三个字,但足以让人想象得到当时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在旁边观战的坤兰甘亨是多么的镇定自若,毫无畏惧之心,因而就有了接下来坤兰甘亨勇于迎战坤三春的情形,并扭转了不利的战局,反败为胜。坤兰甘亨因此而受父亲室利因陀罗惕赐名为“帕兰甘亨”,而“‘帕兰甘亨又可译为‘拉玛甘亨‘拉玛取自婆罗门教主神比湿奴的第七次化身‘罗摩之音‘甘亨意为‘勇敢‘拉玛甘亨即为‘勇敢的罗摩”。可见,其父赐其名是名副其实的。

这场象战,使得坤兰甘亨的“勇”得以显现,也使得他具备了在今后将作为一代君王所具有的一种自我素质——骁勇善战。这种素质的出现,让素可泰举国上下对坤兰甘亨产生了敬意。人与人之间,一旦一方对另一方产生了敬意,就会使生敬意的一方有信服的心理,而受敬意的那一方身上自然而然会有“威信”笼罩着。坤兰甘亨就属于后者。

骁勇善战使坤兰甘亨能够让群臣俯首信服,让黎民百姓躬身膜拜,进而才能君臣一心,君民齐心,竭力为国,所以才有后来素可泰的强盛,以至于“东至呵叻高原,南达马来半岛上的洛神,抵现在缅甸的丹那沙林,北到现在老挝的琅勃拉邦,相当于现在的泰国中南部大部分地区”。

在历史上,泰国跟缅甸曾多次短兵相接,但无论怎么样泰民族最后还是战胜敌手,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尊严,泰民族也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这与泰民族祖辈、后来者对于“勇”的树立和传承密不可分。

四、结语

素可泰国王的“勇”“智”才使得素可泰王国盛极一时,坤兰甘亨其人也被尊称为泰国历史上功绩显著的大帝之一,至今仍然被泰人所敬仰和推崇。几百年来,《素可泰坤兰甘亨碑文》一直作为泰国古典文学的著名片段被完整地保存并在泰国国内不断地被研习而广泛流传。

参考文献:

[1]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241.

[2]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252.

[3]巫凌云.泰国兰甘亨碑铭释文补正[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2).

[4]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8):242.

[5]肖 宪,吴 涛,等.泰国人[M].西安:三泰出版社,2001:95-96.

[6]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235.

[7]杨光远.十三世纪泰国素可泰时期坤兰甘亨碑文声母考[J].民族语文,2010(3).

[8]谢远章.泰傣研究随笔[J].版纳,2006(2).

[9]相金科.“黄袍佛国”话短长——泰国随笔[J].乡音,1995(1).

[10]何 平.傣泰民族起源再探[J].民族研究,2006(5).

[11]赵坤利,木 子.黄袍佛国,妙香建筑——品鉴曼谷泰国大皇宫[J].西部广播电视,2009(9).

猜你喜欢

碑文佛教泰国
佛教艺术
彝族碑文略论
彝族碑文略论
新年游泰国
去泰国啦
我的泰国之旅
快乐辞典
看中国·在浙江
百字碑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