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2018-11-16朱洪青
朱洪青
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读思结合,在读中放飞个性,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提升语文素养。
一、以疑促读,让学生想读
明代学者陈献章有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读的需要,是思的源泉。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而质疑是儿童的天性,学生心中有“疑”,就会渴望解疑,就有了主动学习的意愿。
教学《地球爷爷的手》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归纳出比较有价值的三个问题:“地球爷爷真的有手吗?地球爷爷的手指的是什么?地球爷爷的手能为我们做哪些事情?”这样,在教学伊始就紧扣课题,就像找到了文章的“眼睛”,有了打开课文内容的“窗户”。 教学中,我紧扣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在读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终于找到了答案,明白了有关“地心引力”的知识。有了问题的带动,学生读得更加主动了;有了主动的读书,学生的思考更加缜密了;有了积极的思考,发现的问题也更有效地解决了。
二、授予方法,让学生会读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不教。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阅读。
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在学完了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后,我引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学习方法: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一画,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想一想,从人物的言行中表现了人物的哪些品质特点;注一注,在有关语句的旁边写一写体会。然后让学生从后面的两个故事“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歡的故事,自主地运用上述学法自读自悟,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讨论交流,互帮互学,解决问题。
三、珍视个体,让学生乐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是阅读的小主人,他们有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内在感受和精神世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将大部分的阅读时间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走进文本,让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在学习《假如》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小节,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结果发现学生的理解感悟远远超出了教师的预设。我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想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或者拿起画笔画一画,画出自己的愿望;还可以仿照课文写一写,写出自己的愿望。学生有了各显神通的机会,说得绘声绘色,画得丰富多彩,写得颇有韵味。这样的读书过程才是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的过程。
四、披文入境,让学生美读
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潜心品读,发掘美感,用心体味语言文字的韵味、遣词造句的精妙、人物形象的丰满、文化内涵的深邃,获得独一无二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多么形象而传神,教学时我就抓住这个“绿”字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读出诗中的画面,读出诗中的意境,读出语言文字的准确美,读出潜藏在诗中的灵气和神韵。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始终以读为本,优化教学策略,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想读、会读、乐读、美读,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田若,陈良璜,李卫世.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