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开展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分析
2018-11-16肖贵肖明
肖贵 肖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调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的今天,加强生态文明相关的思想教育对培养符合社会建设新趋势、新要求的人才具有重大意义。为切实加强高校思政课程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效果与质量,校方和教师应积极明确开展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
一、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开展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化和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的出现、加重与有效解决,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愈发强调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重视科学发展观的坚持与贯彻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体经济、社会的建设中正占据越来越高的比重,社会对该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高校在思政课程中开展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有利于加强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认识,促使高校培养出一批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人才,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做贡献;这是新时期国家发展纲领的实际要求,也是我国为深化国家建设、在教育方面做出必要调整与改革的实际需要。
二、目前高校思政教学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部分高校、任教教师和学生依旧未能及时调整、转变传统的教育与受教育观念,对思政教育和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表现在校方对该课程的技术、资金和教学资源等的支持较少,以及教师在课程安排与设计和测试比重的安排与调整过程中,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课时安排较少,知识讲解停留在浅显的理论层面,难以适应目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和思想教育的具体需要。同时,学生出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对思政教育课程的忽视,也影响了思政教育和生態文明思想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
2.生态文明相关课程内容较少且陈旧
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步相对较晚、教材内容难以根据国家具体政策变化进行更新等原因,用于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教学资源相对较陈旧,内容较少、所占比重较小,且重复性相对较高,造成教材文本和教学资源难以在生态文明思想教育课程中发挥应有作用,给教师开展生态文明思想相关教育带来了一定困难。
3.教学方法和形式相对单一,脱离实际
目前应用在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中的教学方法和形式相对单一、枯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也对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有效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同时,目前高校中生态文明思政教育片面注重理论教学,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理论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联系,脱离了生活实际的范畴,使学生难以将学到的知识有效运用到实处,同样影响了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有效性[1]。
三、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加强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措施
为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加强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成效与作用,校方、教师与学生应积极重视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积极丰富并更新教学内容、体系与形式,并积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加强社会实践在该方面教学中的应用,使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具体将在下文详述。
1.积极加强对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重视程度
为有效推进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的有效开展,校方和教师应积极加强对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重视程度。对此,校方应加大对思政教育课程和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相关课程方面的技术投入与资金支持,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帮助教师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校方也应积极组织并鼓励教师进修与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从而有效保证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社会需要相对接,提升教育质量。
对于教师而言,在积极参与相关的进修与培训,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国家最新政策、要求与规章进行充分的学习与研究,学习生态文明相关专业知识,丰富生态文明建设部分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深度的同时,也应积极对原有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有效调整,适当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教育部分在整体教学计划和体系中的比重,并在设计测试、考察内容与结构的过程中加强对该部分的强调,促使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教育部分给予足够重视,从而在加强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的过程中,加深对该部分知识的有效理解与掌握,切实提高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教学质量,以及实际的教学效果。
此外,学生自身也应积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重视程度,积极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在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积极认识到接受该方面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日后的实践过程和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切实践行,使思政教育和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成果得到切实发挥与弘扬。
2.积极丰富并更新相关的教学资源内容与体系
为有效解决教材理论知识的高重复率、体系框架粗糙、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且无法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进行及时更新的缺陷与问题,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先进技术带来的便利,并对校方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加以筛选、整合与完善,及时对生态文明建设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
及时针对国家的要求与需要,随时更新并完善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内容与体系的措施可有效完善并发展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生态文明思想教育部分的教学体系与脉络,使得该部分的教学内容与体系始终保持与国家相关政策、规章制度和相关要求的高度同步,有效突出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的现今,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教育应始终坚持的实效性,从而保证学生从学校接受到的相应教育始终符合国家对该部分内容的实际需要,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打下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过程所需的基础。针对高校思政教育各部分教材均对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一定基本表述的现状,教师可通过加深对各部分理论知识的钻研程度和理解深度,对不同知识语境背景的表述进行更进一步地解读,从而有效加深学生的理解,便于学生从全面、综合的角度理解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具体内容,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2]。
例如,在进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八章第五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部分的讲解时,教师应在对国家最近的相关政策文件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理解的基础上,积极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趋势与需要,将教材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内容与体系框架与国家近期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的最新政策、规章与要求进行有机结合,并将国家对该方面的最新要求积极纳入到教学体系和教學资源中,对教材中相应的理论知识加以补充和完善。将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政治理论框架和国家的实际政策要求紧密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加强对该部分理论知识的有效理解,也加深了学生对国家相关政策的积极认识,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开展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期望目标。
3.丰富教学形式,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
为有效加强思政教育和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保证相应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教师应积极致力丰富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教学形式,及时进行教学方法的有效革新,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具体可包括加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补充课堂教学资源,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针对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该方面的知识吸收和相关资料收集等活动,从而有效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际参与程度,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掌握相关知识,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同时,在进行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校方应积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积极组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与当地的企业、组织和社区等开展密切合作,鼓励并有序组织学生参与当地政府组织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使学生切实为当地乃至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这使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国家具体政策和实际建设过程的认识,以及参与国家建设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加强了学生对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加强与当地企业、组织和社区等的合作,需要校方的积极争取和不懈努力,积极加大在该方面社会实践的投入力度;同时,为保证基于社会实践的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得以有效开展,也要求教师坚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积极完善基于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使社会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思想教育,有利于高校培养一批符合现代化社会建设具体要求的人才,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在新时期的科学、高效、和谐发展。为有效解决目前高校思政教学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存在的重视程度低、内容陈旧、忽略实践等问题,校方和教师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解决,从而发挥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莫东林,庞 虎.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与信息,2017(2):95-100.
[2]汪慧英,周仲秋.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模式探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7(6):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