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早操制度的探究
2018-11-16秦良泽赵宏雷
秦良泽 赵宏雷
一、前言
早操,作为学校提倡强化学风建设,增强学生体质,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在实际的学风建设督查情况通报中罗列的班级出勤率有高有低,反映出早操的许多问题。
二、早操的历史及现状
2007年,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诸如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等具体性的指标。而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主办的“三走活动”也在这个时候走入了我们的视线范围内。增强学生体质,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提上了學校的议程,于是开展早操活动,成为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途径。
早操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校的招生人数和在校总人数都在持续增长,过万人的高校比比皆是,然而学校可以提供给学生进行群体性体育活动的场地却有限,我们希望学生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一天的学习、生活中的情况并没有发生。
早晨,校园和运动场都是住在学校附近的老年人在打拳、在活动,而我们的学生却因为晚上上网睡得太晚而在睡懒觉,边走边吃早餐的学生到处可见,甚至有的学生在上午第工一节课的铃响后才跑向教室。这就使得大学生早操具体实施的效果现在看来似乎更像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三、目前高校实行早操的模式
目前,高校制定的早操实施方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鼓励学生自主参加早操活动,但对于时间、地点、运动量不做具体要求;第二类是校方明文规定,早操点名,出勤情况同体育成绩、评优、评先挂钩;第三类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
对比上述三类模式不难看出,第一类中虽然学校和教师不需要进行任何的付出,但是对于一些自制力较差或意志不够坚定的学生来说,没有要求那就意味着可以不做,我们希望学生进行的身体锻炼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提倡早操的呼吁便也失去了意义;第二类中因为学校有硬性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过于关注出勤情况的话,很容易使得早操变成早点名,甚至出现有的学生为了点名而起床。夏天穿拖鞋、凉鞋,冬天裹着大衣来,等点完名以后接着回宿舍睡个回窝觉,这样的情况不是我们希望发生的。第三类目前来说效果最好,但是校方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设备采购,或者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这对于校方和教师来说都有很大的压力。
四、学校强制早操的情况
“强制锻炼”在中国高校的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出现过。早在1939年,西南联大在每天下午的四点到五点都会锁上图书馆、宿舍和教室的门,强制性使得学生进行锻炼。现在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影响下,高校也开始利用“高科技”,例如扬州大学使用上了“指纹打卡”,要求学生每次早操跑步的时候需要刷两次。而北京大学采用校园一卡通刷卡考勤的方式,要求在校学生每周在早晨6∶30到7∶30至少出操一次,每次最少15分钟,下午4∶30到晚上9∶00参加课外活动两次,每次最少30分钟。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内,按照要求的时间刷两次卡,读卡器会给予相应的记录一次,年终一起考勤,若未达到规定要求,则需重修体育。
五、学生的反馈情况
以前的人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追求的是早睡早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白天忙于学习、工作,已经没有时间进行放松休闲,放松娱乐的时间自然换成了晚上,进而演化成“晚上睡不着,早上不想起”。晚睡晚起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已经习以为常。
针对晚睡晚起的大学生现状,我们发起了关于早操时间和方式的调查问卷,发放1000份问卷,通过对回收的876份问卷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见下表)。
问题一的答案,让我们感觉很欣慰,我们的学生对于早操的态度是积极的,是支持的。虽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反对强制早操,但是通过问题二可以看出,学生虽然对强制早操的态度有持反对意见的,但是对于进行锻炼的兴趣却是积极的,高涨的。对于问题三学生的选择告诉了我们,他们对于锻炼的时间不希望局限于早上六七点,而是希望可以延长到全天,这样在经过一天紧张的课程学习后,学生希望晚上进行运动,出点汗,回宿舍洗洗,这样躺在床上,也不会再想熬夜玩手机、玩电脑。这对于学校规范学生管理,加强学风建设也起到促进作用。针对问题四的分析,我们明白了学生抵触的并不是体育锻炼,而是对于锻炼的方式反感,毕竟现在学生提倡自由、不喜欢被限制,而且对于锻炼的形式也不会局限于跑步,而是希望多样化。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三大球已经不再是第一选择,瑜伽、羽毛球、乒乓球等可以结伴的项目越来越受青睐。学校部门在组织进行早操活动的时候,可以选择性地组织球类比赛、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多种形式,丰富大家的选择空间。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我们也发现了不太和谐的情况,总有小部分的学生不想进行锻炼,虽然只占回收数据中的1.4%,人不多,但这就是在执行中最需要关注的人群,辅导员或相关学工工作人员应及时跟进,了解这些学生的想法,督促其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的结果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了解学校早操的本意,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自己健康的重要性。但是为什么学校的早操活动还是流于形式、开展的效果不理想呢?或许我们应该从自身反思一下,在制定相关制度的时候有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诉求?早操的内容是否满足广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是否应该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调整开放锻炼场地的时间?是否应该丰富早操内容增设更多的运动项目?
六、对大学生早操的思考
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不用再强调,而我们再三强调早操的意义是在于让学生在思想上有一种紧迫感,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毕竟学校生活是短暂的,光靠在学生阶段短短十多年的锻炼是无法应对未来严酷的挑战的,树立积极参加锻炼的意识才是我们需要向学生强调的,要求参加早操只不过是具体实践的一种方式。同时,需要明白的是,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不是通过简单的一个跑操就可以培养起来的,这需要国家的重视、社会的呼吁、学校的要求和家长的配合,毕竟强健的体魄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
七、结论
从主观上来说,学生已经明白锻炼身体的意义和重要性,客观上,学校应该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自主锻炼为目的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在政策制定方面,应充分听取学生代表意见,集思广益,完善学校早操实施方案;在相关配套设施上合理调整开放时间,提高场馆的利用率。同时可以结合新形式的传媒媒体,加大对体育锻炼的宣传,提高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同感,使学生真正明白学校施行早操的意义,让我们的校园早上“动起来”。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又可以看到学生在跑道上“你追我赶”挥洒青春汗水,在球场上“针锋相对”迸发青春激情,在球台上“你攻我挡”展现青春魅力,在舞台上“吹弹歌舞”放飞青春梦想……
在校方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变被动为主动,校方不用再为如何促进学风建设而发愁,学生也克服自身惰性,养成积极锻炼的意识,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强健的体魄去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程 立.现阶段高校早操制度的改革[J].贵州体育科技,2006(9).
[2]兰自力.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张晓杰,李克雷.对我市普通高校早操制度改革方法的探讨[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4(2).
[4]程 立.现阶段高校早操制度的改革[J].贵州体育科技,2006(3).
[5]王 利.山东省高校早操制度的改革[J].内江科技,2011(12).
[6]石云龙.高校大学生早操的组织变革与长效机制构建的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4).
[7]葛见珠,李松骏.体育类高校学生科学早操之对策研究——以南京体育学院学生早操现状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