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机械类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2018-11-16韩玲唐新星高嵩李慧玲刘娴萍
韩玲 唐新星 高嵩 李慧玲 刘娴萍
在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体系中,高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是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工程类专业而言,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只有科学、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以及人才水平的提高。高校的办学理念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人才培养模式也决定了学科教学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都要基于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采用先进理念、科学管理、特色教学,才能实现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1]。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特点包括以下内容:要实现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是要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权,同时在培养质量方面要实现对普遍学生的培养。培养模式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与写作能力,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本研究选取长春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研究对象,对车辆工程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研究。
一、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工科高校专业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在培养目标方面,划分为三个层级:首层是培养理论应用方面的创新型人才,其主要是在理论研究领域的应用创新,能够将基础理论转化成实际的应用成果;第二层是培养技术应用的创新型人才,其主要是在技术领域能够有极强的动手和应用能力,能够将技术手段应用于实际的问题解决上;第三层人才培养目标是工程技能应用的创新型人才,这种人才属性包含了工程研究型和技能应用型的属性,是针对工程类专业的应用创新型人才[2],此类人才的培养重点要能够在生产过程中破解生产难题,确保生产品质和产品性能的提高。在对四十余所层次不一的高校在车辆工程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中发现,高校所处的层次对其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东北地区高校为例,作为国家重点高校,大连理工大学和吉林大学在车辆工程专业上的人才培养经验丰富、理论雄厚,是以培养第一层次人才为目标的高等院校。大连交通大学、东北石油大学等省级重点高校的学科发展也较为靠前,教学水平较高,是以培养第二层次人才为目标的高校。吉林化工学院、北华大学等地方普通院校在本专业上主要是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培养汽车设计、检修、制造等相关领域的人才,是第三层级人才培养的高校。第一层级高校是以培养工程研究人才为目标,属于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高层级,而第二层级要略低于第一层级,对第一层级进行补充,以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重点,第三层级要低于第一、二层级,以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培养重点。
我校自2014年开始针对车辆工程专业进行独立招生,该专业是由汽车工程研究院发展而来,因此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科研基础都非常扎实,目前车辆工程专业是机械工程学院的重点专业之一,该学院在机械技术、自动化技术方面的教研成果可以作为汽车工程专业教学的支撑。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分层标准来看,我校的车辆工程专业属于第二层级。
二、应用创新型车辆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
从学科属性上来看,车辆工程专业是工科专业,属于机械工程学科,是其中的一个二级学科,该专业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汽车科学、技术及应用。學科的主要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有车辆设计、制造、质量控制、生产管理等相关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当前,我校的该专业有七名教师,都获得了全日制博士学位,师资力量坚实,教学团队充满活力、敢于创新,无论是在教学领域,还是在科研领域都具有极大的专业素养和发展空间。2014年,我校获得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硕士学位授予资格。在专业定位上,车辆工程专业立足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的战略方向,从学科自身的优势着眼,在人才培养方面秉承“以专业优势为根,以市场需求为本,开拓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原则,扎根本地、立足区域、放眼全国,采用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以满足职业需要,培养综合素质过硬、专业技能突出、富有创新与协作精神的复合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此,我校与本地相关研究机构、企业进行合作,成立了联合培养机制,建立了实践基地,实现了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研、生产应用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机制,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理论教学方面,车辆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车辆设计、车辆制造理论、设备生产技术、研发等内容,该专业学生需要对本学科的基础性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同时还要涉猎相关领域的技术理论和知识。同时还要参与实际的车辆设计、产品质控、性能研究等方面的实操训练,从而获得良好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能够胜任车辆设计、制造、生产工艺、质控、管理、销售等相关岗位。
三、应用创新型车辆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
1.建立理论教学体系
车辆工程专业在理论教学上,课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基础课程和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中包括基础科学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公共课程也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
所有课程按照专业程度分类,第一层级为公共基础课程,是所有工科专业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如高等数学、英语等;第二层级为专业基础课,其中主要课程有机械原理、工程力学、机械设计、机械测量等等,共计七门课程,这些课程都是所有机械工程专业学生要学习的课程,课程的实验和实践课程也是由机械工程学院进行设计安排;第三层级课程为专业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包括流体力学、热工基础等课程,理论和实践课程都是由车辆工程系自己制定和安排的;第四层级课程是专业方向课,对车辆专业中的不同方向领域设置特有课程。
2.建立实践性教学体系
(1)采用模块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体系。由于车辆专业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专业的复杂专业,与很多专业和学科的理论都有相关性,所以实践性教学在该专业的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实践教学活动要始终伴随学生的学习过程,具体实践方式由浅入深,包括观摩实习、操作实习、生产实习、科研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培训等。
根据我校该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路线,教学体系由三种具体环节构成,即基本环节、专业环节、拓展环节,其中基础环节是重点培养学生在该专业的基础能力;专业环节重点从实践课程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拓展则是面向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开展的相关实践活动。
针对车辆工程的实践需求,我校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并开设了相关的实验课程,其中涵盖了车辆理论、电气设备、设备构造、发动机原理等各类实验课程。在实验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基于机械运动设计方案、结构设计、专业知识应用创新三类课程设计以及观摩实习和保修实习等构建起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能够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针对职业需求而制定的CAD汽车设计、汽车拆装、驾驶操作等课程,对学生的职业实操技能进行补充,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对本专业有更为清晰、深刻的认识。
(2)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实践教学体系。当前我校的产学研合作企业为吉林第一汽车集团,共同打造了企业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我校与合作企业对该平台的建设与运营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共同形成了管理和运营模式,当前该平台主要包括三大中心,即人才培养中心、技能培训中心以及研发中心,主要的功能是为一流汽车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
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调查的结果研究,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所开展的模块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利用分组讨论、研究、设计的方式使学生更加强化了协作意识和能力。
与此同时,本专业还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校外的科技活动以及相关专业竞赛活动,使学生能够有更加广阔的平台来历練自己。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学校还组织了智能车大赛、汽车改装大赛以及机械设计大赛等,由专业教师进行竞赛指导。 在学校和院系的努力下,车辆工程专业大部分的学生都参与过不同的竞赛活动,其中不乏竞赛的佼佼者,获得了校级、省级甚至是国家级的荣誉。
搭建多维度创新平台。针对各个年级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创新平台,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开展科学讲堂,举办专家讲座、名师课堂、校友分享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针对大三、大四学生开展科研实验活动,让学生的创新想法付诸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综合素质。我校的车辆工程专业以零部件设计和制作为主线,所以创新活动在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都十分重要。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汽车科技的发展,以及我国高等教学体制的不断完善,车辆工程专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和教学模式都必须符合当今时代和市场需求对人才的要求。所以,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与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步,并努力探索符合高校特点、本地特色的培养方式,并且利于学生发展,符合产业需求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培养路线,并不断地根据产业、社会的发展情况,动态调整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周文富,周斐芳.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5).
[2]佘远富,王庆仁.高校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