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18-11-16闫瑾

求知导刊 2018年27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

闫瑾

一、引言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如培养学生对单词、句型、语法的记忆,却忽视了对信息消化、吸收、分析、推理、判断、表达的思辨过程的培养,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模仿一些书面的表达方式,无法形成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制约了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思辨能力的概念

思辨能力可以理解为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其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及思维能力模型,包括“双维结构模型”(APA,1990)和“三元结构模型”(Paul & Elder,2006)。其中“双维结构模型”将思辨能力划分为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而“三元结构模型”将思辨能力划分为思维元素、标准和智力特征。国内文秋芳教授提出了思维能力层级模型,将思辨能力划分为两个层次,即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元思辨能力是指对思辨计划、评估、调整的能力。思辨能力是指与认知相关的一些技能和标准,以及思辨品质方面的情感特质,包括勤学好问、客观评价、勇于探索等特质。

从以上阐述的概念不难看出,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侧重于让学生全盘接受课本知识,注重学习和模仿,缺乏思辨能力的培养过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无法让学生真正领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与精髓。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忽视思辨能力的重要性,缺乏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知还停留在简单的记忆、模仿阶段,教师要求学生记忆单词、句型、语法知识,甚至背诵英语原文。对于英语教材中的一些开放性问题,如根据事件进行讨论,结合实际论述自己的观点等,本可以作为思辨能力培养的材料,但教师由于时间关系省略不讲或留在课下完成,导致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缺乏整体的思考和辨别,只看到事物的表面,无法认知其内在的本质。

2.应试教育束缚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表面化现象严重

应试教育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的是背诵与答题,而非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教师与学生衡量英语水平的唯一标准,教师与学生被动地陷入应试模式,教师多采用“填鸭式”教学,尽可能多地灌输给学生各知识点,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无法理解与熟练应用语言知识。他们都忽略了语言本身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是开拓思维,表达思想的重要载体。由于缺乏思辨能力的培养,学生无法用英文表达思维,进行主观论述等思辨活动,当学生完成学业步入社会之后才发现除了复制粘贴式的答题,他们什么都不会,甚至之前死记硬背的东西也很快会忘光,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3.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缺乏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缺陷,无法满足思辨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英语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当中很少有能够专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课程,反而针对四、六级等考试的选修课程居多,没有一门课程是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思考、欣赏、判断、推理、分析等思辨能力的课程。而弥补课程设置上的缺陷是当前高校课程设置的当务之急。

4.大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无法进行独立思考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灌输,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无法独立思考,没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思维受限,无法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等思辨活动,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1.提升学生和教师对思辨能力培养的意识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重视起来,在教学环节中不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是在教学活动中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刻思考、辨别与讨论,形成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学生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将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多关注一些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热点问题,自主地去学习相关词汇与表达方式,通过辨别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而学生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同时,可以提高思辨能力。

2.改革大学英语考核评价体系

现有的大学英语考核评价体系比较偏重于学生的应试能力,缺乏对学生思辨创新能力的考核,学生将大部分学习重点放到了对知识点的记忆上。因此应当改革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丰富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增加半开放性试题,在课堂测验中加入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核评估,适当减少笔试部分所占比重,增加思辨能力考察评估比重,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充分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思考、辨别、分析、总结等思辨能力。

3.更改课程设置,增加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课程

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重要课程,包括了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此基础上应当设置相应的辅助教学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思辨能力,并且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

4.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辨能力

教师应适当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讨论、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将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五、总结

当今社会对外语类人才需求的增加及要求的提高,使得大学生英语思辨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提升教师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意识,改革考核制度,调整课程设置,开发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素质,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实现师生共进,成功完善大学英语思辨能力培养改革。因此,培养有思想、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当前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P.A.Facione.Critical thinking: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M].Millbrae,CA: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1990.

[2]Richard Paul,Linda Elder.Critical Thinking:Learn the Tools the Best Thinkers Use [M].New Jersey:Prentice Hall,2005.

[3]文秋芳.中國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研究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12.

[4]李瑞芳.外语教学与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外语教学,2002(5).

[5]郑 敏,柳 杨.英语教学中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1).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至善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自行车的发明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