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农民工教育培训机制探讨
2018-11-16胡少云
胡少云
一、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意义
1.提高农民工技能素质,增加就业收入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耕地面积不断缩减,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过剩,由此可以预见我国农民工数量今后还会扩大。但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却不容乐观,过低的文化程度和技能素质使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中有竞争力明显不足,农民工打工收入是农民工家庭的主要来源。
2.提高企业劳动生产效率,促进城市发展
我国城市手工业工人中,农民工占总人数的59.8%。因此我国的手工业劳动生产企业如果想要做到长足发展,不仅要大力引进专业技术型人才,还要着重关注基层工人的教育培训,以提高企业劳动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发展。
二、当前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方政府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执行不力
一些地方政府在执行农民工教育培训过程中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统筹不到位的情况,造成农民工教育培训松散、应付,甚至出现政府培训资金被挪用等情况,从而导致数据统计误差大、真实性不强等,给国家宏观决策带来重大隐患。
2.企业对农民工缺乏有效的培训
中小型企业是我国农民工劳动力资源吸收的主要区域。但是因为中小型企业资金薄弱,在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原材料不足、能源成本上升、利润空间被压缩、利润率低下等问题,所以对于劳动力教育的培训经常陷入有心无力的状况,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放弃。
3.农民工对教育培训的認知存在偏差
受自身文化素质和眼界的影响,农民工对自我教育方面的认识严重不足。一方面,许多农民工只打算好好打几年工,在城市赚点钱,最终还是要回归农村、回归土地。另一方面,他们对教育成本问题和未来职业规划存在认知上的选择问题。他们普遍认为,参加教育培训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就业技能和个人素质,但很难有大的改善。
三、当下农民工教育培训机制探讨
1.国家实行有效监督,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
国家通过“阳光培训工程”,加大了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力度,提升了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不仅可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优化社会人口结构,推进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同时,对于农民工本身而言,既提高了他们自身的技能和文化水平,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和融入城市的能力,又适当提高了他们的工资收入,改善了农民工个人及家庭的生活水平,这是新时期国家“扶贫攻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部署,其意义不言而喻。
2.加强宣传教育,纠正农民工在接受教育培训认知上的偏差
举全社会之力加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其根本还在于农民工要有学习的自觉性。纵然政府、企业、社会怀着良好的愿望,如果农民工对参加教育培训存在认知上的偏差,没有积极参与教育培训的自觉性,培训的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因此,政府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行业协会、工会、企业、乡镇、街道、社区要组织人力加大宣传,对农民工反复宣讲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徐锡广,申 鹏.经济新常态下农民工“半城镇化”困境及其应对[J]. 贵州社会科学,2017(4):136-141.
[2]李运昌,左 信, 王栋亮.经济新常态下的农民工培训问题探讨[J]. 新西部(理论版),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