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防诈骗能力培养研究

2018-11-16李君霞汤小燕姜木枝邹立君

求知导刊 2018年27期
关键词:诈骗院校大学生

李君霞 汤小燕 姜木枝 邹立君

一、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自身特点

(1)大学生自主性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更多的是靠自主性来学习和参加活动,他们有大把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就为陌生人或者别有用心的诈骗分子提供了条件。再者,很多学生上大学是第一次真正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和学习,大学生无形中就会放任自己的心做决定,不免放松警惕,容易受到诈骗分子的伤害。

(2)大学生信息容易泄漏。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写论文的机会较少,学习更多的是侧重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他们上网的目的大多是娱乐,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较少。男生大多热衷于网络游戏,女生更热衷于电视剧、娱乐信息和网上购物等。非计算机专业的高职高专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运用能力较低,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技术操作掌握都不够。此外,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团体活动时,保密意识较弱,个人信息难免会泄漏出去。

(3)大学生涉世还不够深。随着网络力量的疯狂推动,很多大学生开始迷恋网红主播。首先,作为粉丝,大部分学生都会经常用自己真实的钱买虚拟的礼物送给主播。其次,街上乱扫码的现象严重,大学生也很喜欢玩这个,因为只要扫码成功就会免费送一个可爱的小礼品。最后,网上刷单现象先让学生实名绑定自己的银行账号进行刷单工作。这些都存在很多的不安全因素。

(4)大学生对学习不够重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厌学情况比较普遍,这源于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弱,学习能力不强,又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对学习愈加不重视,自学能力也越来越差。

(5)大学生拥有多种需求。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取得的优异成绩不仅在评优评先方面大有优势,在实习分配和未来找工作方面都很有帮助。学校的本意是想督促学生好好学习,但极个别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伺机买答案和电子工具作弊等;能力对大学生来讲也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二、目前犯罪分子针对大学生惯用的诈骗类型

经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和归纳,主要有以下12种常见的诈骗类型:

(1)利用网上购物、购票、购买游戏账号等进行诈骗。

(2)冒充公检法机关、电信公司、产品销售人员等进行诈骗。

(3)冒充学校领导、老师、家人、朋友、熟人,通过盗窃QQ或手机号等进行诈骗。

(4)短信群发,以升级银行卡密码为由,实施电信诈骗。

(5)通过网上发布招聘信息、贩卖试题答案等为由进行诈骗。例如,售卖英语四、六级试题答案,研究生招生试题答案和内部招生名额等。还有的是以介绍工作为由,将学生骗进非法传销组织,或利用求职者详细信息进行其他非法活动,甚至是违法犯罪活动。

(6)利用银行卡消费、办理信用卡等进行诈骗。

(7)利用网约车对大学生进行诈骗。尤其是女大学生,务必高度警惕,事件多发生在深夜或午后的偏僻之地。

(8)利用网络借贷平台给在校学生提供资金周转或消费等名义进行诈骗。

(9)利用网上聊天记录、私密照或淫秽视频等进行名誉威胁诈骗。

(10)利用网上刷信誉度赚取佣金进行诈骗。

(11)以交易失败要退钱为由发送网络链接,受害人点击链接地址后被骗。

(12)利用帮扫二维码,免费赠送小礼品等进行个人信息收集诈骗……

三、近年来大学生容易受骗的主要原因

(1)防范能力不成熟,安全意识不够强。无论是传统的诈骗案件还是如今的网络诈騙案件,嫌疑人主要还是利用了高校大学生自身的软肋来下手。

(2)宣传教育不深入,防范措施不到位。虽然各级公安机关针对形形色色的诈骗案件及时研判,发布了大量的预警,但未从根本上引起一些高校的重视,存在防范宣传的死角。少数高校对诈骗犯罪的宣传防范工作也只是走形式,仅仅将预警提示张贴在宣传栏、发布在校园网上,缺乏深入、全面的宣传。

(3)法律法规不健全,打击惩罚难度大。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已跟不上虚拟世界的发展,致使许多网络违法行为不能得到应有的惩处。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尽管“办法”很多,但这些“办法”和“条例”都不是规范互联网行为的正式法,对一些边缘性违法犯罪行为仍处于失控状态。

四、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学生防诈骗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1)注重指导防范,提升查改隐患能力。高校通过召开安保工作会议,传达中央、省厅、市委的部署要求,并及时梳理近期案发情况,尤其是师生反映强烈的几类受骗情况,分析案发原因,明确主攻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下一步防范工作。同时,相关部门对人防、物防、技防、制度防措施落实情况展开拉网式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例如:要明确规定在学校计算机学习培训中必须教授与信息网络安全相关的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最大限度预防网络诈骗犯罪的发生并降低其危害,从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识破陷阱,远离“免费的网上午餐”。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较低的防范意识和爱占小便宜的心理是诈骗滋生的土壤。针对高校发案特点规律,邀请当地公安系统的专家深入高校进行防诈骗宣传和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栏、学校微信公众号、学工委公众号、团委公众号等,不定期推送高校学生受骗的经历,加大披露力度,让教育培训常态化、生活化。辅导员要充分发挥每周班会的作用,不定期走访寝室,与学生开展谈心谈话工作,深入学生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学生防范风险意识。家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贷款观念,共同努力降低大学生受骗的可能性。

(3)加大联动力度,完善法律保障制度。高校要加强与公安、工商、网络服务等多部门的联系与配合,形成有效的监管和打击合力,加大检查和查处力度。同时,呼吁相关部门尽快制定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从而使严厉打击诈骗犯罪有法可依。在法律规章未出台前,公安部门在接到报警后,应当加大破案力度,严肃处理,尽最大可能保护好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力争把损失降到最小化。

五、结语

社会生活的网络化、通信的便利化,使传统的时空限制正在消失。提高学生防诈骗能力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引导和教育,更需要学生自身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钟玉彬.浅析当前高校诈骗案件的类型、特点及预防对策[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2).

[2]张 杰.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8).

猜你喜欢

诈骗院校大学生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春节前夕小心“实名诈骗”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诈骗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大学生就业趋势
警惕电信诈骗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