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理解教育视阈下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探析
2018-11-16陈汝倩
陈汝倩
一、国际理解教育与外语教学
1.国际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
国际理解教育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1974年该组织发表《关于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的教育以及关于人权与基本自由的教育的建议》,明确了国际理解教育的任务。1981年编写《国际理解教育指南》,确定了国际理解教育主要目标。随着全球化发展,地区间交流日益频繁,各国高度重视国际教育发展,普遍把国际教育纳入本国战略发展之中。如日本20世纪70年代,就已提出培养国际型人才的主张,80年代开始重视多元文化教育,1986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咨询报告》中提出“21世纪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世界之中的日本人”。同期,美国也提出全球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形成多元文化共存观念,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以及面对全球化的适应力。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可见,国际理解教育已成为全球化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2.国际理解教育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国际理解教育可以分成三个目标,即国际理解知识、国际理解技能和国际理解态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中明确指出,“为了实现和平、人权和民主的国际理解教育,要特别加强阅读、词汇和写作表达的外语教学。”
目前,國际理解教育在国外众多高校得到普及,如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都将其作为通识教育推广。在我国,国际理解教育起步较晚,中小学教育主要体现在推广外语教育和鼓励师生对外交流等方面,在高等教育中尚未普及,没有形成课程体系。但已将国际理解教育目标纳入高校外语教学目标之中。如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2001年版)“教学目的”中提到:“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在“教学原则”中首次提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还要求社会文化理解能力。”综上所述,可以说外语教学是我国推行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国际理解教育也是我国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视阈下外语教学中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不匹配
目前,国内部分外语类高校已将“复合型、国际化”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但在课程设置中却极少开设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不匹配导致国际化人才培养成为空谈。
2.重“知识”,轻“能力”
近年来,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推进,新教材层出不穷,其特点在于“话题”领先,内容涉及面广,如外国文学、文化、历史、社会等。但对非通用语专业而言,学生大多数为零起点,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注重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授,忽视对学生异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对异文化理解只停留在知识层面上,没有形成积极的国际理解态度。
三、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下高校外语教学改革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外语教学改革
更新教学理念,将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外语人才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进行相应调整,把外语教育作为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课程,开设日语、韩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等多语种通识课,进行双语教学,通过多语种学习让学生形成对不同语言、不同民族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包容的态度。教学方法上,不仅注重对语言知识的讲授,更应该根据学生需求、结合学校的资源优势,开展体验式学习活动,提高学生作为国际社会中一员的自觉意识,增强学生对多语言、多文化融合世界的理解与尊重。如采取“团队教学法”,在一些高校,外语专业基础类课程聘请外籍教师以助教的身份协助中国教师进行合作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中国教师的外语水平,以及整体教学效果。此外,开设国际理解课程,并将其作为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教学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和全局性,围绕全球热点问题,讲解要具有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加国际理解知识,形成国际理解态度。教学方法上以课堂教授为辅,以学生讨论为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对国际社会的认同感。此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在教学模式上应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将传统教学和数字化学习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通过慕课在线学习平台,扩大学习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在课堂设计中融入“合作式学习”“研讨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实现内容课程与语言课程的融合,做到语言内容和文化内容相辅相成。
2.提升外语教师国际素养
师资力量是推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另一关键要素,在教师队伍中有很多教师并没有过海外留学、进修经历,对国际理解教育也并不了解,很难在外语教学中融入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因此,为提升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形成,提倡各高校加强外语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
3.加大高校国际交流合作
高校应加大力度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促进国际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如通过交换留学、海外带薪实习、海外就业项目等把学生“送出去”,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切身体验异国文化,理解和认识多元文化所带来的文化冲击。同时,也要将外籍专家、外籍留学生“引进来”,通过举办各类语言、文化类活动,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将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渗透到外语学习和实践中去。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应对市场对国际化人才的急需,我国高等外语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培养国家战略所需的国际化外语人才成为首要任务。我国一直将外语教育作为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介绍国际理解教育在各国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基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外语教学改革提出了改革措施,希望能通过一系列改革推动国际理解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 贝,梁志扬.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学实践——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7(8).
[2]郑彩华.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国际理解教育及实施[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