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2018-11-16王大红陈文勇邱福明

求知导刊 2018年27期
关键词:技能型模具课程标准

王大红 陈文勇 邱福明

一、中高职教学模式衔接现状

1.培养目标不衔接

目前,我国同类专业的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没能建立其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衔接。中职教育偏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轻基础、重专业,輕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使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2.课程体系不衔接

(1)课程内容重复。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中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基础课程薄弱。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基础性课程。这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的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现象有关,反映出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的差异。

(3)技能训练重复。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而在实际情况中,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

3.中高职衔接机制和运行机制不畅

由于体制的原因,技工学校,中、高职学校分别属于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管理,各有自己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各学校经过多年的建设,也已基本形成了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因此,实施中高职衔接需要加强中高职学校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也需要加强其相应管理机构与部门的衔接与沟通。

在以上原因中,课程体系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所在。中高职在办学实体衔接中存在大量断裂现象,多因缺乏可依据的统一课程体系所致。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衔接不畅的问题,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建立合理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二、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思路

1. 构建良好的高职学院与中职学校共同开发课程机制

中高职衔接必须在统一的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二度开发,形成可执行的中高职联动人才培养方案。因为,中高职有着不同的管理系统,倘若不把管理层面的差异充分体现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人才培养方案将无法实施。为了实现这一点,需要建立高职学院与中职学校共同开发课程的机制。

2. 根据专业职业需求,要实现中高职课程内容的层次化描述

通常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包括三个核心环节,即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与职业能力分析。首先是确定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其次是分析这些职业岗位中的工作任务,最后分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当了解到需要的职业能力,便可据此获得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在这三个环节上,均可能存在中高职课程的区分点,因此中高职课程区分要从这三个层面逐层进行分析,形成职业能力需求的层次化描述。

三、中高职教学模式衔接的实践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广西岑溪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高职帮扶建设试点合作单位。双方在原有的中高职 “3+3”分段培养的基础上,探索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共建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指导委员会,坚持“围绕行业办专业、针对岗位设课程、依据能力定方案、校企合作育素质”的专业建设思路,为了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先后走访了上汽通用五菱、玉柴机器、柳工、柳汽等企业,了解了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况,明确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经双方深度研讨,双方进一步理清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思路。即中职阶段定位为基本文化素质、良好职业道德、熟练操作技能,采用“2+0.5”的方式学习,课程学习内容侧重在零件加工工艺、刀量夹具选择、机床操作与制造零件;高职阶段定位在厚实专业理论、技能与技术应用、生产管理,采用“2+0.5”的方式学习,课程学习内容侧重在产品成型工艺开发、模具结构设计、产品生产。在此思路指导下,我们构建了“模块对接、程度递升”的人才培养模式。模块对接——主要是指中高职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上的对接;程度递升——在人才培养进程中,按照能力增长的规律,在中高职同一课程的深度加深与广度拓展、同一课程的不同阶段学习内容衔接,如图1所示。

为适应“模块对接、程度递升”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技术的进步,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中高职衔接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入手,构建了基于模具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见图2),并制定了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在课程开发中,充分应用紧密合作型企业的人才资源、装备资源和产品资源优势,结合中高职学校的教学资源,共同开发课程体系,通过实践专家访谈——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构建——创设教学情景——制定课程标准——评审反馈修改,开发出“钳工技能训练”“CAD/CAM实训”“零部件数控车削加工”“零部件数控铣削加工”“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等20 余门基于模具开发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标准。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组织课程教学,并注重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标准的融合。如果一个课程既在中职阶段开设,又在高职阶段开设,那么要根据职业能力水平的不同,以及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学习水平的不同,区别中高职阶段的课程教学内容,比如“钳工技能训练”课程在中职阶段注重钳工操作基本功训练,以期达到零部件手工制作及装配要求,在高职阶段就要结合模具识图、模具结构的需要,完成模具主要零部件的手工制作及装配等。总之,中高职衔接具有丰富的内涵,课程体系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部分。

总之,中高职衔接既是当前职业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个极难抓住其本质的问题。经过逐层分析,本文最后认为,中高职衔接的具体内容要根据专业所面对的职业能力要求,在同一专业范围内实现课程内容的区分与相关,整体地进行规划,以发挥出体系效应。

参考文献:

[1]黄曼曼,琚子来.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中高职衔接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4(1).

[2]陈思涛,陈开源,王 颖,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研究[J].轻工科技,2016(6).

[3]李慧敏,井大军.构建“中高本”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3(1).

[4]周大农.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设计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3(3).

猜你喜欢

技能型模具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模具部
核燃料环形芯体压烧模具的设计
核燃料环形芯体压烧模具的设计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四川省技能型人才现状及政策建议
用于阳极管生产线模具预安装的结构
工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的内涵、角色定位及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