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与式教学:理念与方法

2018-11-16王志成

求知导刊 2018年27期
关键词:师生探究过程

王志成

一、引言

教师现有教学改革的焦虑与固有教学理念的矛盾,学生“嗷嗷待哺”的教学期待与“照本宣科”的教学现状的矛盾,已经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亟须突破的瓶颈。参与式教学是在决定如何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咨询学生、师生间交流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为教学出谋划策,师生间通力合作,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立足“学前教育学”教学现状,实施参与式教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主动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增进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了解,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参与式教学的理念

从理念上讲,参与式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对话和共同参与,从而使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知识经验、个性倾向、智能类型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它在教学决策、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实现了与传统教学的“决裂”与“嬗变”。

1.教学决策:从“独裁式”到“分享式”

传统教学是一种典型的“独裁式”决策方式,教师是权威的拥有者、决策的垄断者,而参与式教学则是一种“分享式”的决策方式,鼓励、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全过程。在“学前教育学”课程中,学生对选订教材、设定目标、选择内容、运用方法、调整进度、调控过程等都可以提出意见与建议,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合作伙伴。教师也以合作者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想法。

2.教学目标:从目标导向到过程导向

传统教学以达成预定目标为宗旨,抹杀了教学现实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学生的差异性,忽视了目标之外的效应,并造成了强调结果忽视过程等不良影响。参与式教学虽不排斥目标,但与传统教学预先设定固定的目标不同,其目标是开放的、灵活的、弹性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是可以删减、增添、调整的。在“学前教育学”课程中,相较于目标,更注重过程。教师经常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原有经验(童年经历)进行表达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对话中生成新经验(科学的儿童观),在反思中提升理论修养(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与专业能力(与儿童互动的策略)。

3.教学设计:从静态设计到动态设计

传统教学设计是一种静态的方式,是基于对内容及学生的前有认识而展开的,中间也不再对方案加以改变,方案实施完成之后,才根据反馈信息进行改进。参与式教学设计则是一个不断变化、改进和完善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方式。在“学前教育学”课程中,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探讨,教师不断改变与加深对学生的认识(生源分普高与职高),学生也进一步明确自身潜能(动脑-参与型;动嘴-参与型;动手-参与型;动身-参与型)、需要(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以及努力的方向(通过“国考”)。彼此的想法与意见发生碰撞后,均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设计过程也会相应变化。而且,参与式教学设计强调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关注学生需要,最终要实现从“为学生”设计到“由学生”设计、从“被动地跟”到“主动地学”的转变。在“学前教育学”课程中,教师尝试将设计课的部分责任转移给学生,这也为在同一个班级中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探寻了一种机制。

4.教学过程:从知识本位到学生本位

传统教学是一种典型的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无视或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个性特点等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知识的工具。参与式教学强调按学生的身心逻辑实施教学,要求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注重学生身心多方面的发展,倡导学生本位。在“学前教育学”课程中,教师尊重与遵循学生的意见与建议(为适应“国考”背景下的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了“闯关游戏”环节,结合教学内容,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做题训练),而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正是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而提出的,是其身心发展逻辑的体现。

5.师生关系:从主客体关系到“我”和“你”的关系

传统教学中,备课时教师基于对学生的前认识开展设计,教师是主体(认识者),学生是客体(认识对象),上课时教师是执行者,学生是接受者,师生间是一种主客体关系,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平等关系。在参与式教学中师生是作为平等的主体共同参与到教学之中,师生间是平等和谐的“我”与“你”的关系。在“学前教育学”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均为主体;教师与学生各自保持自身的特点,“我”不同于“你”,“你”也不能代表“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

三、“学前教育学”课程中的参与式教学方法

1.课前热身

课前热身多用于课堂教学刚开始,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状态的情况,也用于师生间的初次接触。通过课前热身改善学生之间疏远、孤立的情况,学生会适当放松,乐于交往,相互学习,以便快速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为参与式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前教育学”课程中,一般采用故事热身(童年故事或绘本故事)、音乐热身(律动或儿歌弹唱)、游戏热身、情景剧等形式。课前热身需要根据每一次课堂教学的情况进行设计,要充分考虑活动的时长是否适度,活动的内容、主题与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是否适切,活动载体的选择、活动材料的设计是否适宜,问题的预设和引申是否恰当等问题。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起到“串场”作用,精心构思、组织各种活动,使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从而通往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捕捉学生在活动中的状态,及时将学生零碎的、感性的體会加以点拨、引领,将之总结、提炼和升华。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并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流程。

2.班内分组

班内分组将个体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弥补教师在教学中“一对多”的不足,有助于实现多方互动与交流。在“学前教育学”课程中,班内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为了提高小组协作成效,组内还进行了分工(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让每个成员根据个性和能力担任某一项职务,让其在小组实施协作学习过程中发挥个人特长、体现个人价值。小组稳定协作之前,会经历一个“磨合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小组成员顺利地渡过各个阶段。教师要协调资源,创设环境,营造气氛,维持秩序,激发需要,监控过程,评价学生,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提供帮助。

3.创生技术

参与式教学的过程是师生间、生生间互动生成、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创生技术的支持。创生技术是对教学过程的整体策划,是充分考虑、预期、想象教学活动如何开展以及学生如何反应的。在“学前教育学”课程中,一般采用发散式、树状式和网状式等三种方式。由于偶然因素出现较多,教师需要敏锐地意识到实际与设计之间存在的细微差异,在采取积极的行动时,教学行为要做出适应性调整,使其适合情境的变化,或对突发的情境进行调控,充分发掘、利用隐藏其中的教学价值。“遭遇意外”是参与式教学的常态(如在“幼儿园环境”章节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要参观某幼儿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境的变化,修改甚至放弃原有教学设计,在时间安排、空间组合、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等方面做出变通。

4.启发探究

引导学生进行启发探究学习,是实施参与式教学的关键环节和难点所在。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教学的推动剂。探究性问题首先要设计好问题的“起点”与“目标”。问题探究价值的大小取决于问题的起点与目标之间的潜在距离(“何谓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起点”;“何以必要”是“目标”;“如何可能”则是“潜在距离”)。其次要设计好探究路径。基于丰富的学情探测,预设学生可能的思维路径,提出对应措施,或用思维导图提出整体的探究路径,并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动态变化,灵活变通,快速预判和适时地调整下一步探究的方向。最后,要注意元认知提问的设计。探究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元认知提问的指引和启发。在“学前教育学”课程中,当探讨“幼小衔接问题”时,教师进行了如下提问:①我们正在做什么(探讨“幼小衔接”问题);②我们有没有了解这个问题的大致框架(内涵、现状、策略等);③我们现在掌握了哪些与问题有关的事实(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④进行这个问题探究的意义是什么(顺利过渡);⑤处理该问题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合作共育);⑥我们过去是否经历过这样的情境(各抒己见),等等。

上述方法是一种中观的总结和梳理,而具体的课堂教学还会涉及微观的教学技术,有待在进一步的实践中充实、完善。

四、结语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也是通过师生共同参与而实现“共生发展”的过程。参与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的学习可以引领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学生的学习亦可以激励和带动教师的学习,教师和学生在平等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师生共学”可以更好地激励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让教学真正成为教学相长和不断“生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小云.参与式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陳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式方法培训指南(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参与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4]林 岚,施春阳.参与式教学法在中职《学前教育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亚太教育,2015(15).

猜你喜欢

师生探究过程
设问引导探究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麻辣师生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