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市高校美育现状研究

2018-11-16靳彦王明月

求知导刊 2018年27期
关键词:美育艺术教育

靳彦 王明月

一、引言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美育引导受教育者追求人性的完满、追求精神的自由、精神的享受,因而在全社会普遍实施美育,对于重建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对于重建人内心生活的平衡,对于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我国自20世纪以来,伴随市场经济发展,缺失人文精神凸显为主要问题,这与审美教育的缺失直接相关。1999年6月我国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但依然存在大部分人群对美育的忽视和漠然。当今很多教育学家也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现实原因,实施美育仍阻力重重,甚至出现了部分程度的扭曲。殊不知,学习、掌握某门艺术是健全人格与完整人性培养的途径。本文以天津市高校为分析对象,进行了美育现状的分析以及相关方案的總结。

二、天津市高校与环境

(一)教师与学生

天津市教师在一般意义上认为美育最好以多种形式普及到大学普通教育教学中,不以追求成绩为目标,不以考试作硬性要求,发掘学生的审美需求和兴趣,使教育更有感染力,从心灵上让学生感受到愉悦,丰富精神。同时,应带动学生去欣赏,然后才有可能内化为追求美的动力。主要内容包括:

1.美育在人性发展中很重要,但是在人性培养中很难

美育其实从小就应重视,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大程度上还是容易被忽略。美育应该渗透到各个学科和言谈举止的常态中,但是很多人缺乏这种践行意识。殊不知,美育需要长久的时间积淀,是一个“浸润”过程。

2.国内目前对于美育的培养仍停留在单一讲述与灌输的方式,追求标准化,忽略多样性

在美育方面的培养,我们可以利用西方翻转式、讨论式教学理念,而不是灌输的教育方式。在天津各高校的问卷中某些调查数据显示,尤其以理工科为代表的教师对一些文化艺术活动的积极意义竟然嗤之以鼻,甚至是不以为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关于美育培养的缺乏和失衡,因此导致对其认知的偏差与误解。

3.美育培养美的鉴别力和创造力,对形成审美观至关重要

高校教师认为美育的现状自素质教育以来有一定改进,但实施过程依然存在困难,这与高校公共传播平台建设、课程体系设置、学生的积极程度有关。如果要大力开展美育,需要国家继续大力支持,且需教师不断完善提高自身审美能力。美育是以发展、培养学生创造力为主要目的,发现生活的美,使生活更有趣。

大部分学生认为艺术作品能够提升品位和眼界,审美是较高雅的一个行为,能帮助人们充实思想和精神领域,他们还认为美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存在,在无形中影响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觉得这种事情与自己无关。在大学生看来,高校关于美育方面的建设情况一般(人数占43.8%);目前在高校现有平台资源下,一些学生不参与社团文艺活动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特长(人数占到48.7%)。从狭义的美育含义来讲,这说明学生从小就缺乏培养、开发相关艺术素质,因此没有兴趣而导致无法加入和理解。此外,大部分学生能够对美育有基本了解,但并不深刻。参与相关展览频率不高,原因大多为距离较远或耽误课业时间(多数高校都地处周边郊区),其中也不乏学生对相关展览没有兴趣。积极参与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学生,除去一大部分学生是因为自身喜爱,也存在一定数量学生是因为可以加分而参加,这反映出当代学生某种程度的功利心态,也有一部分学生迫于专业压力选择放弃。

(二)公共设施

天津市关于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场所的分布,以及大学生对各类展讯和演出信息获取渠道与参与程度的数据显示:和平区各馆类比较集中,然后是河西区、南开区。大部分学校迁到新址多在郊区,而美术馆和博物馆等地在市区,因此距离较远,车程时间也较长。这样的现实情况,也降低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度。例如,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和天津工业大学位于西青区,而天津美术馆和博物馆却位于河西区,两点之间跨度远,一般车程最快也要一小时左右;而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现也从南开区较为中心的位置搬迁到津南区,物理距离和精神距离上都远离了各展览馆和美术馆,直接影响学生参与度。在上述学生问卷调研数据中,每个月都会去各馆类的学生仅占13.1%,三个月一去的人数为19.5%,半年一去的人数为23.7%,一年一去的人数为22.5%,从来不去的人数为21.2%。这组数据充分表示各馆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天津市各高校可以携手博物馆、美术馆等协办各类美育艺术活动与展览,以此丰富校园文化,这样既可以提升各馆实用价值,又能提高学生对美的了解,丰富自身各方面知识和完善自身,同时实现美育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熏陶和培养。

(三)移动传媒

天津北方移动电视领域涵盖移动载体和固定载体。移动电视已开展移动公交业务,在100多条公交线路2500辆车上安装了4000个移动收视终端。同时移动传媒也积极开拓地铁、高校户外终端大屏项目。本团队根据现在播出的节目类别分析,主要包括新闻、美食、广告和娱乐节目等。其中关于美育内容所占比例并不丰富,也没有无间断播出关于各博物馆或美术馆展览时间与展映内容的宣传。与北京移动传媒相比,在相关文化习俗和传统人文风情,民俗文化、展览展映、审美鉴赏等内容的播出上,存在很大差距。天津市的移动传媒播出内容相对单一,不涉及丰富的风土人情以及展讯信息的实时播出公告。

三、方案建议

(一)高校教师

首先,展开对教师美育的讲授和普及(如定期展开大型讲座或者类似于岗前培训性质的审美教育课程);其次,教师可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将科技美学、应用美学、商业美学、消费美学等美育内容扩展、渗透到学科中,从而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了解相关美学基本内容;最后,校方加强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在此,我们应该学习德国包豪斯学校的艺术教育实践、美国盖蒂艺术中心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艺术教育实践。

(二)高校学科与人文环境建设

关于加强大学校园美育的实施方案,通过在学校的效果测试与反馈调查显示,除部分学习艺术专业的学生热爱艺术活动以外,其他专业一些大学生也热爱艺术活动,期望有机会参加能够培养和提升自己审美素养的文化艺术活动,但由于从小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模式导致自身艺术能力丧失和意识薄弱,从而没有兴趣参加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这是浪费时间。现代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在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曾提出一个理念:“清华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周见恰闻的‘完人、‘读书知理的‘士、‘精神领袖,而不是‘高等匠人。”若按此理念培養,就需要从根本上加强对审美教育的认知,来改变单一匠人的问题。但审美意识观念的形成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会立竿见影。因此,第一,从学龄前教育就应开始培养和引导学生对美育的浅层认知和了解,高校教育则要把“审美教育”列为“通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必修课程,安排优秀的艺术家、教育家担任课程教师;第二,增加视觉艺术的欣赏和鉴赏内容;第三,改善社会环境对审美教育的误解,从而建立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绿色文化校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艺术活动带给他们的幸福感和性格的培养。例如,学校建设美术馆、音乐厅等,与美术馆等携手创建展览项目,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美的素养。希望以上建议能为日后天津市美育的推行提供更优良的发展方向。

高等学府不仅提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内容,更应从全方位的教师配置、人文环境、社团活动等来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美的精神境界。尤其在当今唯科技主义和经济主义的浪潮下,高校面对巨大冲击,学科与“人的教育”都面临割裂,成为“分裂型的大学”。许多香港教育家力主“通识教育”中“for all”理念要进一步强化,成为“全人教育”。所谓“全人教育”,就其内涵而言,首先是人之为人的教育;其次是传授知识的教育;最后就是和谐发展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全人教育”把教育目标定位为: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因此,本市高校应该以此为教育理念,在学科与人文环境等方面切实践行。

(三)各馆与移动传媒

各馆与传媒应该关注的问题:重视较高的策展规划和有效的宣传方式,让大学生看到和效仿好的榜样,鼓励他们期待何种生活与工作条件。我们希望用“有营养的”形式来影响、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希望他们看到关于“美”的内容,最终让学生懂得在万象中甄别真正的美与媚俗等问题,进而提升自我,使生命更加有意趣、意味和价值。此外,切实加强对节目质量的把关与审核,不可忽视媒介力量。

四、结语

审美教育能够培养人的共同情感。只有在人类共同情感充分发达与充分养成的基础上,人类在道德上的进步与极致境界的获得才有可能。蔡元培曾经说他提倡美育,是因为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察觉到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因此,此次调研希望各高校能对美育引起重视和进行完善,通过审美活动让学生从身体美开始,经过心灵美、制度文化的美、知识的美,最后达到人性方面最高境界的美。

参考文献:

[1]张灿辉.人文学科与通识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2]凌继饶.西方美学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

[3]曾繁仁.现代中西方艺术教育比较研究的启示[J].文艺研究,2009(7):13-21.

[4]陈望衡.美育与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2001(7):44-47.

[5]曾繁仁.论美育的现代意义[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27-31.

[6]刘 颖.论美育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78-79.

[7]曾繁仁.走到社会与学科前沿的中国美育[J].文艺研究,2001(2):11-18.

[8]冉祥华.美育与创造力[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2):14-19.

猜你喜欢

美育艺术教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纸的艺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