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适应《基本标准》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2018-11-16夏丹

文教资料 2018年27期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教学模式

夏丹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查询法、调研、访谈、归纳教学积累等研究方法,依托《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指导思想,立足于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工作规划与发展、课程设置与实施、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基础能力建设及保障等五大要素的基本要求,研究构建适应《基本标准》的体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 《基本标准》 高校体育教学 教学模式

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安排是由校级领导依据相关教学工作文件负责主要部署,各体育教学机构负责具体实施、总结与反馈。2014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基本标准》)的通知,要求各高校按照《基本标准》执行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工作规划与发展、课程设置与实施、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基础能力建设及保障等五大要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本文旨在为建立适应《基本标准》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肖焕禹在《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中提到:“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体育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1]体育教学模式由三个要素构成:“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结构、相应的教法体系。”三个要素可以用人体结构中的“骨骼”、“肌肉”、“神经”形容它们的关系。教学过程结构支撑教学模式被比喻为“骨骼”;教学模式中的“肌肉”是指充实在教学过程中的教法体系;教学指导思想是教学结构和教法体系的指挥棒,类似于人类的“神经”。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过程结构分别展现了教学模式的理论性和稳定性,教学方法体系是体育教学模式的直观性与可操作性的展示。

1.培养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意识指导思想

高校体育工作规划时要把培养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意识作为学校体育工作指导思想,要求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必须贯彻落实这一指导思想。五维度的身体健康观要求我们在学校体育工作中既要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又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水平。现阶段,我们应该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中通过学生的运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失败、勇于竞争、勇于拼搏的精神,从而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仅提高学生心gj 健康水平,还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在小团体中的适应能力。在学校体育工作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采取各种措施与方法激发学生运动自主性,逐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2.构建培养以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主体的体育教学结构

体育教学结构是指一堂课由几个部分构成,由教学任务、教材内容与组织教法的不同分配情况组成。体育教学结构应遵循人体认识活动和生理机能活动的规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结构源自蘇联,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以教材为中心,通过学生的活动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制约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学生体质且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高校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认真学习已经实施多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相关理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体育教学结构分为目标认知、激发愿望、信息加工和效果评估四个学段,从课的开始就要求学生明确本次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应以学习目标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实现相应的学习目标。教学活动的过程关注的是学生的需求和心理感受,是以学生为活动的中心,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指导者、帮助者,不是指挥者。这样的设计是连贯的、递进的,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关注了学生个体差异,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原有基础上掌握了运动的技术,提高了运动技能,促进了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

3.构建多种组合的教法体系

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是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有目的地设计教学活动。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中最灵活的部分,它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途径或手段[2]。大学生通过十多年的学习,已经具备相应的理解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他们需要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与学习知识的新鲜感,应将体育教学方法由传授型转为指导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应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精心策划教学内容,让教师掌控课程教学环节的同时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要,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而不是“放任式”态度。尚玢在《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状况影响的研究》中指出:“不同基础的学生应该被分类指导,不适宜采用统一的教学讲解,扰乱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度,突出体育教学中的灵活性,转变机械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出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3]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和对象,将多种体育教学方法进行组合,例如:“完整法、分解法、讲解法、示范法、问答法、讨论法、练习法、游戏法、比赛法及预防和纠正动作错误法等”,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驱动力。教学方法有多种组合,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组合,以便因材施教。

4.构建适应各自学校学生的科学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评价是遵循体育教学原则,对体育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的表现判断和量评工作。这里只针对教学中的“学”的评价论述。传统体育教学评价采用的是单纯的技术评价和竞技达标评价,学生的考核项目和考核标准都一样,忽略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基础和兴趣爱好的差异,没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进步幅度等因素,导致改评价方式不够客观,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体验不到体育的乐趣,易造成厌学情绪。现阶段高校教学理念中,注重的是个体参照标准评价,评价追求侧重“人人都有进步”。我们要构建客观的、合理的、个性化的评价体系。将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评价模式改成以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组成的多元化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得到教师的尊重,使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构建注重过程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构建考核项目的多元化评价,创建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及不同需求,使每一名学生均可受益,这样可以在课程目标选择上更加具体、明确,使评价更具发展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5.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教学训练体系

夏贵霞等在《湖北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中提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以现代课程论、现代教学论、现代学习论为理论支撑。课程培养目标强调‘个性化和‘多样化结合,强化‘差异性教学目标的实现,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水平的提高,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强调将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及评价体系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与长远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注重学生弹性学习方法的培养,打破课堂空间条件的约束和限制,给学生一个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消除学生在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方法方面的障碍,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4]高校体育课程采用课内外考核“一体化”目的是在考核方法上重视动态考核评价学生课程学习过程,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分析相融合,重点关注学生的进步情况,将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和学习进步幅度结合起来进行评价。考核设定为:学习态度(0.3)、体育保健理论知识(0.1)、身体素质(0.3)、实践能力(0.3)五个指标。

本研究构建的教学模式是符合构建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便于操作和稳定性,有独特功能和适用范围。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依据不同时期教学指导方针为根本,依据《基本标准》构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立体化、多方位的模式,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完善。

参考文献:

[1]肖焕禹,平杰.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体育科研,2002(23).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9-201.

[3]尚玢.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状况影响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29):97-99.

[4]夏贵霞,舒宗礼,夏志,石岩.湖北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体育学刊,2010(02):28.

[5]刘传进.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五·三”课程模式实践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91-94.

猜你喜欢

高校体育教学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