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
2018-11-16雷鸣
雷鸣
摘 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厚实的哲学基础。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理论分析。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十九大最重要的一项理论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是系统完备的科学体系,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21世纪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具有夯实的哲学基础。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理论分析。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唯物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一个基本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全面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民群众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既创造社会生活的物质财富又创造社会生活的精神财富还肩负着变革社会生活的内容和形式的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基本观点,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2]。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奋斗目标,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关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改革是同一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内部的自我调整自我和自我完善,其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观点,认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在当代中国,改革的目标是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辩证法基础
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的特征。辩证法正是对这幅普遍联系画面的逻辑反映,在这一意义上,可以把辩证法规定为“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普遍联系作为哲学范畴,它本身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全面协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3]。唯物辩证法立足于现代科学和实践发展的基础,对普遍联系进行了科学把握,创立了科学的系统观。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物质世界内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基本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辩证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正确分析和化解矛盾,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统筹把握、协调推进,实现最为有利的战略部署。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要坚持全面协调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用发展、全面、系统、普遍联系的观点观察事物和认识世界,而不是静止、片面、零散、孤立的观点。只有真正做到这些,才能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重大关系。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在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后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新时代指导我们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并将“美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此外,社会发展规律同自然界一樣,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以上这些都要求我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尊重和利用客观规律,不断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辩证法中的核心范畴,这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及其实施的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这是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的最新判断。矛盾的斗争性是其基本属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性质,即互相反对、互相限制、互相否定的性质,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整个社会是由诸多矛盾组成的一个统一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同时,兼顾次要矛盾,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与此同时,辩证的矛盾观点不仅仅承认矛盾的斗争性,同样也不可忽视矛盾的同一性,即事物内部互相对立的方面之间既斗争又同一的关系。所谓同一性指的就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结合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就是矛盾同一性的生动体现。“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5]。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正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的一种状态。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脱离世界而独立存在,整个人类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共同努力。矛盾的同一性恰好能够使得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互相利用、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因素的发展,并且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习近平总书记为解决我们当前面对的一些全球性问题所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更是对立统一规律中矛盾的同一性的具体体现。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反映是人对于世界的观念的把握,是人与世界统一性的一个基本环节。实践是认识的动力、物质条件、来源及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确立了实践第一的重要地位,以实践为根基完成了思维的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连接”[6],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从对中国现实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得出有关规律性的认识,创新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和实践模式,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7]坚持实事求是,基础在于搞清楚“实事”,关键在于“求是”。要深入了解实际、掌握实情,真正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真正掌握“实事”的客观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再用以指导和推动实践。坚持实事求是,其根本方法在于不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冲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禁锢,才能纠正僵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正确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和规律,才能制定正确的政策,做出正确的决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在解放思想的前提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本国国情,从新的历史方位出发,得出的正确认识、做出的正确判断。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一个包含着创新的发展过程。“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实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我党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另一方面,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理论创新是时代的先导,要使党和國家的事业不停顿,理论创新就不能停顿。不断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丰厚土壤,同时,不断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实践创新提供精神给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来源于实践又可以用来指导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这二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的结晶,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966415?isindex=1,2018.
[2][4][5][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11,25,26.
[3][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332,326.
[6]梁波.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哲学基础[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