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建设浅探
2018-11-16刘敏
刘敏
摘 要: 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又是维护、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主体。笔者结合工作环境,重点从“文化自信的内涵”、“文化自信的底气”、“将文化自信根植于高职院校的有效途径”三方面,对如何将文化自信根植于高职院校展开探析。
关键词: 文化自信 高职院校 根植途径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出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當代大学生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又是维护、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主体。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劳动者的重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以培养公民为己任,以培育社会精英为理想。具备人文情怀、重视文化积淀是高职院校提升竞争力所必需的。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与精英,是高职院校内涵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中华民族拥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二、“文化自信”的底气
文化自信需要有底气。文化自信的底气和文化自信是一体两面。高度的文化自信,表明我们文化底气十足;文化底气越足,越强化我们对文化自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没有底气,文化自信是空谷回音的自我呼喊;没有文化自信,文化底气是镜花水月似有实无。要强化文化自信,一定要弄清自信的底气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三大方面内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给予中华儿女充足的文化自信底气。其中,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底气之根,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是自信底气的中流砥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成就是文化自信底气的基础。
三、高职院校的文化自信建设
1.加强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高职院校应通过各种方式、渠道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状况,通过开展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活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例如:重视提高师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将坐下来和走出去学习相结合,根据工作实际开展好每月的“主题党日”活动,利用“党员奉献日”活动载体深入联系群众,通过支部书记讲党课、观影、知识竞赛、学习体会、研讨、课题等方式大力弘扬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文化,将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师生对革命文化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时时处处都是育人场所,构筑师生精神家园;组织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培养他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民族复兴意识,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等。
2.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开发。
鲁迅先生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民族要立足于世界之林,文化是基石,是一个国家实力强盛的标志,是每一个国人的自信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博大而精深,“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的爱国情操,“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天下大同”的人类情怀,“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民为邦本”的政治理念,“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和合”的美好理想,“和而不同”的方法途径、“协和万邦”的目标追求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大学语文》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核心素养、营造大学文化氛围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在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挖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思想文化和文化精神,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语文课堂便是主阵地,其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3.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高职院校必须肩负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历史使命。高职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专业课教师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引大道、启大智。以《建筑学》这门课程为例,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给学生们列举一些中国的著名建筑,甚至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分享一些建筑大师的理想信念、爱国故事;或者充分利用每一节专业课前或课程结尾,老师们精心准备融入思政元素的几句话、几张PPT或小视频,无须占用太多时间,无须喧宾夺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变化在师生中潜移默化。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更容易激起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等。
当然,高职院校只有重视对教师的文化熏陶,使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渊博的知识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他们在课堂上才能传播正能量,才会受到学生敬重,才能教育、感染和影响学生。
4.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按照“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奋斗目标,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潮流。在“一带一路”视域下,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通过选派师生出国支教、学习交流的形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时,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师生的文化自信。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职业培训的方式引入国外人才,在国际社会服务中传授中国技艺,讲好中国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让中华文化被带入世界。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既践行文化自信,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传播过程中又增强高职院校师生高度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任姗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N].人民日报,2017-10-24.
[2]杨学前.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N].海南日报,2018-5-16.
[3]马成荣.新时代高职院校办学育人新作为[N].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8.
[4]张远新.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有关论述[J].兰州学刊,2016(10):27-36.
[5]段海超.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47-50.
[6]朱永民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
[7]周利娟.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与培育路径探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0(02):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