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学工作本位学习的探索及启示
2018-11-16王显芳李旭琬
王显芳 李旭琬
摘 要:英国工作本位学习是该国广泛推广的一种新型社会实践模式,基于“校企合作”,通过学习与工作结合的方式,促进了理论与实际的融合、學与用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适应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等综合的就业能力,对提高学生就业有显著帮助。英国工作本位学习的探索,对于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的改革很有启发。
关键词:高等教育;英国;工作本位学习;社会实践;人才培养
工作本位学习(Work-Based Learning,简称WBL)是一种建立在大学和有关机构合作基础上的高层次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更新学生工作技能、提升大学教学质量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工作本位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渐显现。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但是大学人才培养在实践教学建设方面明显滞后,制约了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深刻剖析英国大学工作本位模式和特点,有利于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维护人才培养核心地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促进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工作本位学习的定义
目前,对工作本位学习的定义,高等教育界还未有统一的界定。邦德(D.Bound)和所罗门(N.Solomon)将其定义为一种课程计划,即“工作本位学习是一个术语,用于描述一种学校的课程计划,它把学校与工作组织结合起来,以便在工作现场创造新的学习机会。这种课程计划满足了学习者的需要,有助于组织的长期发展,并作为大学课程获得正式认可。”[1]英国质量保障局(QAA)将其定义为“高等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利用真实的工作环境来示范和达成效果,根据预先设定的学习结果和实践效果来进行评价。”[2]美国技术评估办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认为,“工作本位学习是指为学生的智力和职业发展而设计的工作实践中的学习。在工作中,辅以能够应用、加强、提炼、拓展学习的活动,以使学生发展单纯的工作实践无法形成的态度、知识、技能、习惯。”[1]有学者根据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的做法,认为工作本位学习是一个通过对学习者在工作现场的指导,使之获得学历认可及工作领域经验的学习方式[3],其重点在于“学”而不是“教”[4]。
莱恩(Lyn)指出,工作本位学习蕴含四个方面:为了工作学习(learning for work)、从工作中学习 (learning from work)、在工作中学习(learning at work)和通过工作学习(learning through work)。[5][6]“为工作学习”是指在大学、企业现场进行的以职业为导向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技能;“从工作中学习”是指学习者对工作经验的运用;“在工作中学习”常与企业内部培训和个人发展有关;“通过工作学习”强调个体通过企业培训课程、大学课程或经验学习等方式掌握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升自身在工作中的表现[7]。
综上我们认为,工作本位学习是在工作场所中,通过完成实际工作任务,使学习者了解、掌握职业要求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习者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教学模式,具体表述为“利用工作场所的机会、资源和经验进行学习”[7]。它是一种学习手段,更是一种基于实践的育人方式。
英国工作本位学习的探索
目前,英国是开展工作本位学习最早且最成功的国家。1840年,英国首创了“三明治课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人际交往、生涯适应力等。在一个世纪的摸索和变革下,目前英国基于工作本位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完整、效果显著,其合作学习模式、特点以及成效值得学习和借鉴。
1.工作本位的模式
工作本位学习最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采用理论与实践融合、学与用结合、教与学配合的方式,要求学生从对知识单纯的认知理解升华到在真实情景中的运用。研究表明:其中的工作实践对就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很多企业表示,凡是在校期间进行过工作实践的学生,他们对环境和工作的适应能力均更加突出。工作本位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深度,培养学生设定目标、自我管理、自我认知、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等能力[5],从而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增加学生在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工作本位学习区别于传统的课程学习,它将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工作现场设计成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工作现场进行学习。最大的特征就是工作与学习是同一的,学习任务要受工作性质的影响,同样,工作也受学习性质的影响[8]。学习者也是工作者,学生需要同时管理好这两种角色。工作本位学习是一项校企合作教育计划,要求学校和企业同时运作,以确保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信息准确、实施顺畅。
在工作本位学习模式下,大学、企业、学生三者构成有机整体,大学和企业分别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大学作为学生的输送者,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承担着提供理论学习资源、与企业沟通对话、指导学生参与、保障学习质量,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鉴定等职责。[9]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的参与不仅使得其学习结果能够得到正规教育体系的认可,从而使得工作本位学习与正规教育之间有了沟通,而且促进了工作本位学习的结构化,大大提高了其学习效率[8]。工作本位学习中的“企业”是泛指,根据2005年英国《技能战略白皮书》的描述,参与合作的还包括政府机构以及其他代表组织。企业在工作本位学习中,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一切资源,包括真实实践场所、工作项目,选派导师在工作过程中讲授新方法,并通过真实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企业作为工作场所的提供者,需要确保工作本位学习的工作情景,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而不仅仅是工作体验[5]。
学生作为工作本位学习的主体,既是学习者也是工作者,既是学习的参与者也是主导者,不再受传统课程学习模式的局限,可以自主计划学习目标、与企业协商学习项目。
2.工作本位学习的特点
工作本位学习融合了企业实习、学徒制、实践教学、见习等多种方法的优点,是高等教育与职业培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建设的双赢合作,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一,校企合力育人。工作本位学习类似于企业实习,又超越了企业实习,它以学习为第一要务,工作是学习的一种途径,是载荷经验和知识的一个载体,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更好地吸收理论,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在工作本位学习的模式下,大学和企业将双方利益诉求统一,密切配合,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责。所以说,工作本位学习比单纯的企业实习增加了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监督,强调了“学习”的重要、弱化了“工作”的色彩。第二,学生主导学习。工作本位学习有别于传统师徒制,它所强调的是学习要超越当前的和特定的工作任务,在工作本位学习中,学生的主要角色是学习者和实践者,而不是工作者。所以,在工作本位学习中,学生不用为企业的营利去工作,而是要通过在企业真实工作的实践过程学习并积累经验。这直接决定了在工作本位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导者。第三,超越实践教学。工作本位学习远高于实践教学。它是实践教学向真实职业场所的延伸,更加强调个体在真实工作情境下对实践过程的参与。学生完全参与到工作实践中,在工作中承担特定角色,而不能是实践的旁观者。第四,课程模式丰富。工作本位学习是以促进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水平为基础出发点,以学习者获得工作经验和学习能力为目标[10]。学习形式不仅局限于观摩与操作,学习场地也不仅局限于工厂、车间,只要考虑好系统内各主体的特点、协调好各主体的关系,特别是学生的喜好和状态,就可以灵活运用不同课程结构和模式。
英国工作本位学习的评价
1.工作本位学习的成效
第一,工作本位学习的开展进一步加强了大学与企业的合作,从而实现“双赢”。工作本位学习兼顾理论学习与工作经验,有助于改变大学长期以来“重学轻术”的传统,使大学走出“象牙塔”式的封闭状态。在合作过程中,大学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调整课程内容、更新培养手段,更好地应对不同职业对人才在知识和技能方面需求的变化,从而提高大学高质量人才的产出、提高大学的社会声誉。企业通过合作培养,塑造了大批符合自身需求的高质量、有经验的实践人才,提高企业人力资本的质量,从而提升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第二,工作本位学习是对传统的学校本位教学模式的补充和修正,实現了校园学术与企业实践的有机融合。工作本位学习带有明确的目标导向,与具体工作岗位职责相结合,很好地克服了传统学校本位课程落后僵化、与社会要求和企业实际相脱离等弊端。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体验不同的岗位、承担相应的职责,通过真实情景对所学理论进行验证和反思,从而将书本知识与工作实践融会贯通,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三,工作本位学习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大幅促进了就业。企业合作者表示,工作本位学习高度适用于几乎任何社会行业的职业生涯发展通路,它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机会,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工作本位学习,学生还获得了很多除专业以外的雇主要求的技能,如团队建设、沟通交流、问题解决、批判思维等,这些都是当今社会成功的要素。同时,也促进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自我指导、终身学习的意识,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优良品质[11]。
2.工作本位学习面临的挑战
第一,大学和企业认识仍不统一。在实际中,由于大学和企业的理解差异,对于工作本位学习的认识大相径庭。认识的差异其实就是理解上的差异,理解上的差异将直接影响校企的合作以及在实践中对学生的培养。在工作本位学习中,大学和企业都是培养学生的主体,二者本应该目标一致且全力以赴。但是对其理解上的差异会导致合作的貌合神离,影响对学生的培养。第二,工作本位学习可能会阻碍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工作本位学习发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真实的工作场所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生产经营的地方,在这里,生产、解决问题、为企业获利是最重要的,而学习是处于次要地位。但是由于企业营利的压力,企业员工不会像学校教师上课讲解知识点那样解释当前所运用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将根据具体工作需要和经验判断后的某些知识粗放式地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了解到的是经过员工筛选和处理过的知识。另外,由于每个企业工作内容和难度的限制,企业员工使用的知识都比较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三,工作本位学习可能阻碍学生知识的迁移。在特定工作场所和情景中学习,有利于学生构建与真实工作情景直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他们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情景中的限定也会给学生造成思维的局限,而不能将该知识迁移到其他领域,造成思想的禁锢。另外,在某一工作场景下学习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是片面和局部的,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第四,工作本位学习可能仍未达到设计者的初衷。工作本位学习的本意是让学生多接触现实工作,了解真实工作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掌握技能的使用和操作;但事实证明,在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是对课堂所学知识和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在实际操作和使用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这与大学和教育者对工作本位学习的预期仍存在距离。
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英国的实践证明,工作本位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素质、提高就业能力,是一个有效的、可行的人才培养方式。我国可以借鉴工作本位学习的做法,结合国家、社会、大学以及学生的需求,优化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
1.国家要进行战略思考,将人才培养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
我国素质教育已经开展了二十多年,为此提供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都是源于对优质人才的渴望。多年来,素质教育的成效已开始显现,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人才质量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在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在此需求的推动下,国家作为教育的提供者:首先,应当结合国家发展方向进行战略思考,把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家战略需求统一起来、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人才的供需匹配;其次,国家应站在制高点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顶层设计,从上至下制定政策方针,基于社会发展的需求,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最后,国家需要做好监督检验工作,以保证大学、企业、学生各尽其职、各有所获。
2.大学和企业要适应社会需要,共同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
大学是塑造学生价值、能力和知识的阵地。我国高等教育,存在课程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和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当今社会亟待大学和企业联手打造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大学和企业是联合培养学生的主体,应当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把握当代学生的特点,设计能够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3.学生要以自我发展为目标,充分利用校企资源助力自我成长
国家的政策方针、大学的教学、企业的实践学习以及三者之间的通力配合,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在国家、大学和企业共同营造良好氛围的环境下,学生更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用扎实的理论丰富头脑,用多样的实践丰富阅历;在理论与实践中寻找自我目标、确定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学生要明确自己是学习主体的定位,主动把握机遇,积极参与实践,让自己得到充分的鍛炼与成长。
4.建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保障工作本位学习长期有效发展
工作本位学习依靠多方合作,从宏观层面制定健全的监督机制,是顺利进行的保障。监督机制的实施,可以让各方主体更好地完成实践育人工作,如有不妥之处,可以及时调整。监督机制要配合评估机制共同进行,当评估机制做到公平、准确、全面时,才会推动工作本位学习长期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凤娟.美国工作本位学习的实践及其价值分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3(8):36-39.
[2] 何杨勇.英国高等教育中工作本位学习的特征分析[J].江苏高教,2012(1):152-155.
[3] Moore. Toward a Theory of Work-Based Learning. [J]. Cognitive Processes,1999(23):7.
[4] 徐国庆.实践向导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54.
[5] 孙曼丽.国外大学工作本位学习教学模式评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54-164.
[6] Lyn Brennan.Integrating Work-Based Learning into Higher Education: A Guide to Good Practice[R].The University Vocational Awards Council, 2005:61.
[7] Hamilton. Skill and Knowledge Acquisition in the Workplace: A Case Study of Mentor—Apprentice Relationships in Youth Apprenticeship Program[J].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acher Education, 1999, 36(2):24-54.
[8] 徐国庆.工作本位学习初探[J].教育科学,2005,21(4):53-56.
[9]Elizabeth Foster, John Stephenson. Work-based Learning and University in the U.K.: a review of current practice an trends [J].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1998,17(2):155-170.
[10] 龚雯.从英美职业技术教育实践的视角解读工作本位学习[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83-87.
[11]Huq, Afreen, Gilbert, David H. Enhancing graduate employability through work-based learning i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 case study[J].Education & Training, 2013, 55(6):550-572.
(作者单位:王显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李旭琬,北京东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 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