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故事的地域差异
2018-11-16凌亦巧胡蕴文徐渊洁
凌亦巧 胡蕴文 徐渊洁
摘 要: 孟姜女故事的流变具有地域性的特点,通过对比河南唱本《孟姜女哭长城》与南方宝卷《孟姜仙女宝卷》在人物身份、情景结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方面的差异,并归纳其成因,初步探究孟姜女故事的地域差异。
关键词: 孟姜女 《歌谣周刊》 地域性
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传说由来已久,据顾颉刚先生的研究,其雏形最迟于汉魏逐渐形成,此后不断流变,受时代、地域、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了种种变体,故事情节更加丰富,神话与教化色彩愈发浓重。《歌谣周刊》的“孟姜女专号”共刊载了十四首关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歌谣,分别来自南京、河南、广西等地,其中的主干情节大致相同:孟姜女之夫修筑长城,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哭倒长城。但具体到篇,则各有差异,单是孟姜女之夫的姓名,就有“范杞梁”①“范士郎”②“万祀良”③“范希郎”④“万喜良”⑤五种。其中以河南唱本《孟姜女哭长城》和吴语区的《孟姜仙女宝卷》最明显,可视作地域地区孟姜女故事的典型,通过对比两首歌谣的差异及探究其成因,可初步明确清末民初孟姜女故事的地域性发展。
一、《孟姜女哭长城》与《孟姜仙女宝卷》的差异
1.人物身份
《孟姜女哭长城》中的孟姜女姓许,“他爹姓许来娘姓孟,认了个干娘本姓姜,按着三姓起名讳,取名就叫许孟姜”⑥,是江宁县员外之女,丈夫名“范希郎”,家世不明,唱本中只说是“城南”“公子”⑦,两人都是俗世男女,典型的才子佳人,并无神仙背景。
《孟姜仙女宝卷》中的孟姜女本是“七姑仙”⑧,“不愿血河狼藉去投生,借此冬瓜为生母”⑨,被华亭县员外孟德隆收养,一心“修行念佛”⑩,“婚姻二字”“全不在意”,成亲只因“在家从父”“听凭父母作主”。丈夫名“万喜良”,是“芒童仙官”转世,为替万民“担灾担祸”而舍身下凡,成为苏州元和县员外万天心与夫人郑氏的独子。万员外夫妇和孟员外夫妇的形象更加具体,疼爱儿女、行善积德、“同发道心”,最终得登仙界。
2.情节结构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虽然多有“观音”“玉皇”“雷公闪电”“四海龙王”等神话因素,但绝大部分情节是发生在人间的,孟姜女与范希郎的成婚是“佳人合配才子”的典型,并无前世之说;被征召修筑长城的范希郎不过是千万民夫中的一个,除了有一位“女贤良”妻子以外,无甚特异之处;范希郎托梦于妻,仅诉一句“冻死我!那是我的棉衣裳?”,不吝笔墨描写孟姜女独守空房之孤寂:“正月二月还好过,三月四月麦稍黄,五月六月热难受,七月八月秋风凉。过了九月交十月,十月以内降严霜”;孟姜女由于梦见丈夫受寒,遂独自徒步送衣,受观音所助,乘云至京;玉皇见孟姜恸哭,命雷公打倒边墙,露出尸骨;花费不少篇幅描绘孟姜女滴血认骨;孟姜女向秦始皇提出四个条件:“头一件,我丈夫要用金棺银盖顶。金棺银顶把尸装,二一件,文武百官穿重孝。三件上,昏君随后主哀杖。第四件,我丈夫不埋平地藏,埋到东海岸上才安康”;孟姜女在东海边跳水自尽,“四海龙王着了忙,把小姐救回龙宫去,认了个龙母老干娘”;结局是孟姜未死,长城停筑,“女贤良”之名遍扬天下。
《孟姜仙女宝卷》的神话色彩与宗教色彩更加浓重,近一半的篇幅描写孟姜女与万喜良作为“七姑星”与“芒童仙官”的事跡,以及孟姜女劝双亲修道,孟万两家同参仙道、受观音点化的情节,对孟万两家的介绍更加详尽,尤其铺叙孟家与姜婆争瓜、打官司一节;同样是修筑长城,万喜良被悬赏捉拿是由于太白金星下凡“传数童谣”:“姑苏有个万喜良,一人能抵万民亡,后封长城做大王,万里长城永坚刚”;增添了喜良出逃,于孟家花园救起落水的孟姜女一段情节;孟万二人成亲仅是由于“父母之命”“将计就计”,无关情爱;万喜良之死不是由于劳累得病,而是被用来祭祀,以镇长城;万喜良不仅托梦给孟姜女,让其进京“面始皇,叨敕建,造一殿庭”,而且托梦拜别父母;孟姜女与“两个能事家人”及“两个玲珑使女”“舟车”赴京;孟姜女哭倒长城是由于万喜良显灵,使尸骨露出,滴血认骨仅一句“白骨滴血点点凝”;孟姜女向秦始皇提出三个条件:“长桥地域有长城。十里濶来十里长,十里方圆造坵坟。坟前要造万王庙,春秋二祭永长存。造成坵坟并王庙,御驾亲身祭王坟”;孟姜女在“祭毕焚帛烧纸锭”时投火自尽,回归仙界;结局是“七姑星”与“芒童仙官”归位,孟万两家四老登仙。
3.主题思想
《孟姜女哭长城》开篇言“说贤良来道贤良,与知贤良住哪方”定下全文基调:颂赞孟姜之贤良。虽有神话色彩,但基本思想更近儒家,借土夫之口称赞孟姜女:“土夫闻听眼落泪,眼望家乡哭爹娘:‘我也有三兄和六弟,不见前来送衣裳。我也有妻子大共小,没有女子振贤良。”每当各路神仙相助孟姜女时,必定提及“女贤良”之名,其目的在于教育听众:贤良之人能够赢得诸天仙佛的帮助,最终得到好的结果,如孟姜女一般,投海不死,反得龙母收作义女,在人间也“落一贤名天下扬”。此处的贤良指敬爱丈夫、不畏艰难、不慕权贵,甚至足以结束君主暴政,“令人分付各人回家去,各人回家探爹娘,从今后不把边墙做”。
《孟姜仙女宝卷》的思想更近佛老,宝卷本是劝人信佛之用,本土化后有掺杂了大量道教元素,如“天庭”“玉皇”“仙界”等。主要思想是教化听众行善积德、修仙求道,典型如孟姜女劝孟德隆夫妇的一段话:“愿在闺门修仙道,百年修得伴双亲。此是女儿心中愿,不必双亲多费心。修行念佛儿情愿,时时修炼气和精,早晚回光并返照,法轮长转不留停。日服鸟肝与兔髓,交梨火枣是仙品,醍醐琼浆随时餐,降龙伏虎自然灵。愿亲与儿同参道,同赴天宫朝三清。”当时孟员外的回答是:“我儿差矣!君臣,父子,夫妇,为人伦之大端也,何必求仙学道。”但当喜良身死、孟姜进京之后,孟万两家合一,孟德隆的思想发生转变:“只恨前生不栽培,不修今生修来生。”后更得观音指点:“修行无非修性命,修桥砌路凡间福,念经念佛解冤魂。欲断轮回生死路,访拜名师覔正宗。参禅打坐明心性,时时照见五蕴空。舍利一结就成佛,不生不灭永超生。一得永得超三界,不落后天五行中。返本还原归无极,九宗七祖尽超升。”最终修行有道,得于“摩耶天宫”授职。这表明“君臣,父子,夫妇”的“人伦之大端”已经不再适合君王无道、儿女身亡的悲惨现实,歌谣中君王暴政,无大臣劝谏,喜良与孟姜虽各为儿女,本质还是天上神仙,夫妇之称无关情爱,仅是为了消灾历劫,“君臣,父子,夫妇”俱是虚名,只有虔心修行才能脱出苦海,得登仙界。但同时在引诗中也提及了“尽忠尽孝”“为节为义”的儒家传统思想。
4.艺术手法
《孟姜女哭长城》以七言韵文为主,杂以八、九、十言等,通篇白话,多用排比、反复修辞,如“一生两岁娘怀抱,三生四岁不离娘,五生六岁把脚裹,七岁八岁秀鸳鸯。”“一更二更咱不讲,谯楼鼓打三更梆,鼓打三更交半夜,门外来了范希郎。”“一驾云头三千里,三驾云头八九方。”通篇白描,叙述、对话相间,处处紧扣“贤良”展开。
《孟姜仙女宝卷》以七言韵文为主,间有散文,还包括两段十言韵文,一是万员外夫妇哭喜良,二是孟姜女决心进京。文白夹杂、说唱相间,描写细致,尤其是人物肖像描写,如写万喜良“相貌堂堂多灵巧,顶平额阔口如菱,双耳垂肩朝五岳,眉清目秀三停匀,齿白唇红非凡相,真如仙子下凡尘”,写孟姜女“盘膝打坐真佛相,齿白唇红世无双,眉清目秀天下少,巍巍体态尽斯文”。由于篇幅更长,排比铺叙更加不惜笔墨,如描绘孟家花园一节:“梅标玉骨多清雅;兰挺幽芳王者尊;茶逞雅韵迎清客,李树浓妆格外丰;杏花娇色喜微雨;菊傲严霜愈精神;水仙氷肌心铁石;国色天香牡丹名;玉树亭亭砌阶上;金莲冉冉在池中;芍药芳姿真少比;石榴丽质称无双;丹桂香飘出月窟;芙蓉冷艳寒江心;梨花溶溶依夜月;桃花灼灼朝阳中;茶花宝珠称为贵;腊梅花香罄口浓;海棠放出神仙体;瑞香花开滴滴金;状元红对金狮子;荷花池中戏金鳞;绣球花开赛明月;郁李遍地如白云;玫瑰花开香满园;杜鹃幽香爱煞人。”与主旨无关,但长篇大论,极力铺排,类似的还有孟姜、观音劝善修行的两节。
二、《孟姜女哭长城》与《孟姜仙女宝卷》的差异成因初探
地域背景是歌谣产生的前提,中原歌谣与江南歌谣都是中国歌谣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两个典型的风格的代表。地方与情感紧密联系,情感与地方同样有深刻的联系,人民创作的歌谣与他们所在的地域联系密切,这是歌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独特的地域中,歌谣因受到区域环境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了独特的地域特征。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人民“集体无意识”地创作了不同的孟姜女故事,分别反映了他们相对稳定的审美习惯和风格。伦理入世思想在河南唱本中多有体现,江南地区处于亚热带,虽然地理环境优越,但是气候温热,常常会碰到自然灾害,在这种情况下,追求安逸的民众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佛教神灵的身上,因此,江南地区人民似乎更加崇尚玄虚,这在《宝卷》中也多有体现。
河南作为底蕴深厚的中原地区,深受儒家思想浸染,宋代前一直是先进思潮的代表,然而明清时期,商业中心转到江南,中原自金元动乱之后变成了全国范围内相对贫困的地区,同时,明清两代的都城都在北京,河南也失去了政治中心地位,又因为中原处于内陆,地理环境较为封闭,因此产生于中原的宋代理学传统根深蒂固,同江南地区相比思想相对保守,民国进步思潮的风气没有深入,因此在对孟姜女故事的传承中具有明显的儒家说教式的风格,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创作的视野,也没有继承文学的创新精神。江南地区与外界交流颇多,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似乎没有那么“根深蒂固”,反而想象力丰富,带有较为活泼的生活气息,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傳》中说:“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耕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执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赀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资参考。
作为中国文学思想上的一个重要部分,佛教思想在许多江南民歌作品中都有表现,正如伊恩·瓦特所说:“许多读者,尤其是那些来自缺乏教育的社会阶层的读者,都是以宗教读物为其始,继而发展成更广泛的文学兴趣的。”《孟姜仙女宝卷》中的佛教思想的描写极为典型地体现了佛学在江南民间的传播。江南自古就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南京多次成为佛教中心,尽管清代佛教思想大为衰颓,清政府对佛教在政治上的控制也极为深入,但在清末民初,由于清政府国力的衰弱和国外新思想的传入,维新改革派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和佛教高僧苏曼殊、虚云等人在中国的思想界和宗教界掀起了佛教复兴运动,对启蒙思潮深有影响。康有为的《大同书》中就以佛教第一义谛苦谛“以观世间众苦”,描绘了民生之艰难,由此提出自己的社会改革主张。《宝卷》中的潜心修行来脱离现世苦难的思想不仅是对佛教思想核心的一种继承,更是社会衰颓的一种广泛反映,佛教思想教育人们如何对待人生,在险恶的环境下自我麻醉来消除苦痛,《宝卷》中,类似的佛化的场景和言论并不少见,写天界实为反衬现世。
注释:
①周作人,常惠,主编.《歌谣》第七十三号第一版《孟姜女寻夫(鼓词)》[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影印本,1985,第587页
②周作人,常惠,主编.《歌谣》第七十六号第二版《孟姜女十二月歌》[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影印本,1985:610页
③周作人,常惠,主编.《歌谣》第七十六号第三版《孟姜女四季歌》[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影印本,1985:611.
④⑥⑦周作人,常惠,主编.《歌谣》第七十六号第三版《孟姜女哭长城》[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影印本,1985:611.
⑤周作人,常惠,主编.《歌谣》第七十六号第八版《孟姜仙女宝卷》[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影印本,1985:616.
⑧周作人,常惠,主编.《歌谣》第七十六号第七版《孟姜仙女宝卷》[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影印本,1985:615.
⑨周作人,常惠,主编.《歌谣》第七十九号第五版《孟姜仙女宝卷》[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影印本,1985:637.
⑩周作人,常惠,主编.《歌谣》第七十九号第六版《孟姜仙女宝卷》[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影印本,1985:638.
周作人,常惠,主编.《歌谣》第八十三号第七版《孟姜仙女宝卷》[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影印本,1985:671.
周作人,常惠,主编.《歌谣》第九十号第十五版《孟姜仙女宝卷》[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影印本,1985:735.